认证主体:谷**(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基于DZ/T0199-2015)一、总则(一)核心依据国家法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行业核心规范:《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15)、《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0079-2015);辐射防护标准:《铀矿地质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GB15848-1995)、《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资源评价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铀矿资源量估算规范》(EJ/T1214-2006)。(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铀矿资源的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各阶段地质勘查工作,涵盖花岗岩型、砂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等各类铀矿床,涉及勘查单位资质管理、技术方法实施、资源量估算、辐射防护、资料提交等全流程管理。(三)基本原则地质主导:以铀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优化勘查部署,提高找矿针对性;技术适配:根据矿床类型、埋深、地形条件选择物化探、遥感、钻探等适宜技术方法;安全优先:严格落实辐射防护措施,确保勘查人员、周边环境辐射安全,符合GB15848-1995标准;质量可控:建立勘查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原始数据、样品分析、资源量估算等结果可追溯;综合评价:兼顾铀矿资源量、矿石加工性能、开采技术条件及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价值。二、勘查资质与组织管理(一)勘查单位资质要求须取得《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勘查矿种明确包含“铀矿”,勘查范围与区块登记一致;具备核工业地质勘查相关资质等级,配备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与辐射防护装备;建立辐射安全管理体系,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定期接受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检查;勘查设备(如辐射仪、钻探设备)需经计量检定合格,放射性测量仪器每年校准一次。(二)人员配置与资质1.人员配备标准(按勘查阶段)勘查阶段地质技术人员(名)物化探专业人员(名)辐射防护专员(名)钻探技术人员(名)备注预查阶段≥2≥11(可兼职)1(可兼职)需含1名高级工程师普查阶段≥3≥21(专职)≥2增加遥感技术人员1名详查/勘探阶段≥5≥3≥2(专职)≥3需配备资源量估算专业人员2.关键岗位资质要求地质技术人员:具备铀矿地质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5年以上勘查经验,熟悉成矿规律与勘查规范;辐射防护专员:经省级以上辐射防护培训合格,掌握辐射监测、个人防护及应急处置技能;物化探人员:持有放射性物探仪器操作资格证书,熟练使用γ能谱仪、α径迹探测仪等设备;所有人员每年参加铀矿勘查技术与辐射安全继续教育,每3年复核岗位资质。(三)组织管理架构设立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勘查方案实施、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针对复杂矿床开展成矿规律研究与勘查技术优化;配备专职质量监督员,对钻探编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环节进行现场监督;建立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的沟通机制,及时上报勘查进展与辐射安全情况。三、勘查阶段划分与工作要求(一)勘查阶段划分及核心任务勘查阶段核心任务主要工作内容提交成果预查阶段圈定找矿靶区区域地质调查(1:5万)、遥感解译、地面物化探测量、少量地表揭露预查地质报告、找矿靶区分布图普查阶段发现矿床并估算资源量地质填图(1:2.5万-1:1万)、系统物化探测量、初步钻探控制、矿石性质试验普查地质报告、334类资源量估算结果详查阶段控制矿床规模与质量大比例尺地质填图(1:5千)、加密钻探工程、详实物化探、加工技术性能试验详查地质报告、333类资源量估算结果勘探阶段提交开发依据精细地质填图(1:2千)、钻探网度加密、开采技术条件勘查、综合评价勘探地质报告、332/331类资源量估算结果(二)各阶段关键技术要求1.预查阶段区域地质调查:重点研究构造带、岩浆岩、含矿层位等成矿条件,圈定铀异常区;物化探方法:以γ总量测量、土壤氡气测量为主,遥感解译识别线性构造与蚀变带;工作精度:γ测量点距≤50米,异常区加密至10-20米,遥感解译精度≥90%。2.普查阶段地质填图:实测地质剖面,控制主要含矿构造与岩性接触带,填图单元精度符合比例尺要求;钻探工程:采用浅孔(<300米)控制矿体走向与厚度,钻孔岩芯采取率≥75%;样品采集:按线距50-100米、点距20-50米采集岩石样品,分析铀含量及伴生元素。3.详查阶段钻探控制:钻孔网度按矿床类型确定(砂岩型50×50米,花岗岩型25×25米),岩芯采取率≥80%;物化探加密:在矿体范围内开展高精度磁测、激电测量,圈定矿体边界;矿石试验:采集代表性样品进行放射性浸出试验,确定加工工艺适应性。4.勘探阶段精细控制:钻孔网度加密至12.5×12.5-25×25米,确保资源量估算误差≤15%;开采技术条件勘查: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采难度;共伴生矿产评价:系统分析铀矿石中钍、稀土等伴生元素含量,评估综合利用价值。四、核心勘查技术方法规范(一)地质测量技术比例尺选择:预查1:5万、普查1:2.5万-1:1万、详查1:5千、勘探1:2千;填图内容:圈定含矿岩系、构造破碎带、蚀变带(硅化、赤铁矿化等),记录铀矿化露头特征;剖面测量:实测剖面线垂直矿体走向,厚度≥1米的矿化体需单独划分分层。(二)物探与化探方法1.主要方法及技术要求方法类型适用场景技术参数质量要求γ总量测量地表及钻孔岩芯仪器灵敏度≤10cps/μGy・h⁻¹,点距10-50米重复测量误差≤10%土壤氡气测量覆盖区找矿采样深度0.5-1米,点距20-50米异常重现率≥85%地面高精度磁测磁性矿体伴生找矿测线距50-100米,点距5-10米均方误差≤5nT激电测量硫化物伴生铀矿供电极距50-200米,测量极距10-20米视极化率误差≤5%2.数据处理: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校正、成图,异常区需结合地质背景解释,避免单一指标误判。(三)钻探工程技术钻孔类型:预查阶段以浅部普查孔为主,详查/勘探阶段采用岩芯钻探,必要时布置定向孔;钻探要求:岩芯采取率:矿层≥85%,围岩≥75%;钻孔弯曲度:孔深<500米≤1°/100米,孔深>500米≤1.5°/100米;终孔直径:勘探孔≥75毫米,取样孔≥91毫米;钻孔编录:逐米记录岩性、矿化、蚀变特征,拍摄岩芯照片,建立电子档案。(四)样品采集与分析样品类型及采集要求:岩芯样品:按矿化段连续采集,长度1-2米/件,重量≥500克;土壤样品:0-50厘米深度,重量≥1000克,用无放射性污染容器封装;水质样品:采集地下水、地表水,分析铀含量及放射性指标;分析项目与精度:必测项目:铀(U)、钍(Th)、镭(Ra)含量,检出限≤0.01×10⁻⁶;选测项目:伴生元素(稀土、钼等)、矿石密度、孔隙度;实验室要求:须具备放射性样品分析资质,分析结果经内检(10%)、外检(5%)合格。五、资源量估算规范(一)估算原则基于可靠的地质勘查工程控制,矿体边界清晰,符合DZ/T0199-2015圈定标准;采用的参数(矿体厚度、品位、密度等)需经检验,异常值按规范剔除或处理;资源量分类符合GB/T17766-1999,分为331(探明的)、332(控制的)、333(推断的)、334(预测的)四类。(二)主要估算方法及适用条件估算方法适用矿床类型技术要求误差控制地质块段法形态规则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块段划分按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品位采用加权平均相对误差≤15%剖面法脉状、透镜状矿体剖面间距与钻孔网度一致,面积由剖面矿体宽度计算相对误差≤20%等值线法品位变化连续的大型矿体等值线间距按品位梯度确定,采用计算机辅助成图相对误差≤18%(三)估算参数确定矿体厚度:按钻孔揭露厚度投影至矿体走向,倾斜矿体采用真厚度计算;矿石品位:采用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剔除特高品位(>3倍标准差);矿石密度:每100米矿段采集密度样品,实测或采用区域经验值(一般2.6-2.8g/cm³);矿石体重:通过实验室实测,每个矿体类型样品数≥30件。六、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一)辐射剂量控制勘查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20mSv,单次勘查作业剂量≤5mSv;勘查现场周边环境辐射剂量率≤0.25μGy/h,超出区域设置警示标识;放射性样品运输需符合《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19),采用专用防护容器。(二)防护措施个人防护:勘查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辐射防护眼镜、防护服,每季度检测剂量;现场防护:钻孔揭露高放射性矿段时,采用铅板屏蔽,加强通风降低氡浓度(≤200Bq/m³);样品管理:放射性样品单独存放于防护仓库,废液、废渣按危险废物处理,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三)环境监测每季度开展勘查区地表水、地下水放射性监测,每年开展土壤监测;钻探结束后对钻孔进行封闭处理,采用膨润土+水泥封堵,防止地下水污染;勘查结束后进行场地修复,清除放射性污染物,监测达标后方可撤离。七、质量控制与成果提交(一)质量控制体系原始资料控制:地质编录、物化探数据、钻探记录需双人复核,签字确认;样品质量控制:采集密码样(5%)、标准参考样(3%)进行分析质量监控;工程质量控制:钻探工程由监理单位全程监督,岩芯采取率不达标需补钻;成果审核:资源量估算成果需经3名以上专家评审,修改完善后方可提交。(二)成果提交要求1.报告编制内容勘查工作概况:范围、阶段、方法、工作量;地质背景: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勘查成果:矿体规模、资源量估算结果、质量评述;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评价;辐射防护与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监测结果;结论与建议:资源潜力、开发利用建议。2.附图附件必备附图:区域地质图、勘查工程布置图、矿体地质图、资源量估算图、剖面图;附件:勘查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样品分析报告、质量检查记录、专家评审意见。八、应急管理(一)应急预案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涵盖辐射超标、放射性物质泄漏、人员辐射损伤等场景;明确应急响应流程:监测预警→人员撤离→现场处置→医疗救援→环境监测;每半年开展1次应急演练,重点演练辐射防护装备使用与伤员救治。(二)应急物资配置辐射监测设备:便携式γ辐射仪、氡浓度检测仪、个人剂量报警仪;防护装备:铅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手套、应急洗消设备;医疗物资:辐射损伤急救药品、急救箱、担架;通讯设备:卫星电话、对讲机,确保应急通讯畅通。九、附则本规范未尽事宜,按DZ/T0199-2015、GB15848-1995等现行标准执行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