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本鸭绿江采木公司铁路中转站:
1. “老黑河老局所老火烧”:
“老黑河老局所老火烧”在临江、漫江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却不知道与抗联有瓜葛。
老黑河:老黑河起源于漫江东南草坪山,位于漫江东南4公里处流入漫江,老黑河河底礁石很多,河里总是黑乎乎深而莫测因而得名。
老局所:晚清政府在“扼守鸭绿江口大东沟设立木税所”, 1909年,日本人陆续在通化到长白设立采木分局、所。1946年中共接管以后,也设管理局、所,所以在南满地区把较早的工矿企业所在地、管理机构通称“老局所”,老黑河日本人设立的“木材所”通称为“老局所”。
老火烧:黑河方向经常起火起大火而得名。1945年日本人撤退前,日本满洲株式会社在老黑河放一把大火,起火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大火整整烧了两个月,大量木材和原始森林资源被烧毁,最后是下了三天大雨才被熄灭。
“1961年10月,漫江黑河河口发生森林火灾,林场全部停产,组织1500多人参加灭火。”“3000人待命;省政府派两架民航护林飞机向扑火人员空投食品,历时两天两夜,60公顷森林受害。”(1994年《临江林业局志》 P56)
2.“主城”、“副城”:
老黑河遗址占据20多万平方米。1904—05年,日俄战争,俄罗斯战败,日本获胜。沙俄势力退出鸭绿江、退出南满(长春以南的东北地区)。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长白山“森林资源采伐权、贩卖权、木税权等完全操纵在日本侵略者手中。”“1909至1929年的21年间,仅流送到安东的总材积在2000万立方米左右,消耗森林资源6000万立方米以上。这些木材除小部分就地售销和运往关内外,大部分经由朝鲜运往日本。”(1994年《临江林业局志》P1) 每年采伐量在百万立方米。九一八事变前,鸭绿江流域木材大部分被采伐,九一八事变后,采伐量大为下降,年产下降到50万立方米左右(2013年《通化利华林木公司志》P22)。
(1)火车站:临江五道沟森林铁路是康德元年(1934年),由日本人控制的鸭绿江采木公司铺设,以临江五道江岗头为起点,至康德7年(1940年)延续到“老黑河遗址”、背阴沟。康德11年(1944年)延续到漫江,里程85.79公里。(2013年《通化利华林木公司志》P189)。
黑河车站是日本株式会社运输木材中转站,把长白山腹地木材运到临江。五道沟铁路运输木材分四段运输,黑河车站是最重要的两段。
“第一段:置3台5吨内燃机车在黑河车站驻在,搬运漫江—黑河间木材,运至黑河站内。第二段:黑河—岗头间,有长途机车将黑河站的木材运到岗头,每两日往返一次。”(2013年《通化利华林木公司志》P190)
1940到1949年,黑河车站三次修建房屋,宿舍计105平方米,道岔房、修车房、机车库、修车库计2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计401平方米。(《通化利华林木公司志》P192)这与吉林省考古所勘探挖掘现场房舍地基方位、尺寸、物件十分相符。
(2)采石场:
老黑河附近发现采石场遗址。修铁路、修车站、修城墙、建房需要大量石料。我们集体户三栋房在西山有个采石场,房舍工程队在懒汉窝和锦江有两个采石场,近百人用较先进技术打出来的石头也十分有限。老黑河铁路路基碎石打制就更费劲了。黑河到背阴沟、到漫江34.755公里铁路需要的石头量,估计至少也要上千人打制。
(3)采伐区:
老黑河背阴沟差线对接主干线。从西小山到漫江有六个作业区,以老黑河为中心年采伐当在几十万立方米木材。老黑河周围西小山、黑河、背阴沟三个作业区,应该围绕老黑河食宿。1951年“在西南岔伐区试行夏季采伐作业......组成800人夏季作业大队。”(1994年《临江林业局志》P9) 每三个人配备一头牛或一匹马骡归楞作业。所以考古所挖掘发现喂马槽就很正常。
“牛吃净草喝脏水,马吃脏草喝净水。”马是劳动的主要动力,所以有三个井,最深的6米深井,机动车要加清水冷却,人牲畜都要喝清水,尤其是管理人员更要喝井水,山控河流水对人体有害,易得大骨节病。
(4) 归楞、装车队:
老黑河是中转站应有常驻归楞、装车队。1950年,“三岔子分局大阳岔(一个作业区)装车队抓楞工友107人。”(2013年《通化利华林木公司志》P10)
主城、副城管理人员、劳工,或“犯人”至少上千人,也应有几百头牲畜的马棚牛棚。还应该有草料仓库、物品仓库。
所谓副城是“兵营”,没有任何依据。
(5)筑路养路:
老黑河到背阴沟、到漫江总计34.755公里,需要多少人筑路和养路大军?
1975年,从锦江车站修筑松林老岭铁路只有十几公里,我们500多人修筑一年才初见成效,三年才完工。倒退30年前生产力更低,需要至少上千人筑路养路。
副城就是劳工和牲畜所在地,副城周边城墙上再加高铁丝网拦截劳工、犯人外逃,副城后侧有两个碉堡,就是日本株式会社警察监视、看守劳工、犯人之所在。
(6) 中共接管:
因无木可采,1950年8月五道沟到漫江小铁路沿线停运并开始拆除。
(7)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松江河林业局漫江、老岭、黑河三个林场作业区。
二.“老黑河遗址”并非抗联遗址:
(1)“老黑河老局所老火烧”,解放后在临江、转头山、漫江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都知道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长白山资源的火车站。很多成年人去过老黑河采山菜、小秋收、打猎,“主城”“副城”围墙墙基、“碉堡”、住房地基都清晰可见。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森工企业,《通化利华林木公司志》406页 2013年出版发行,全程记录接收和管理过程。
(3)漫江徐有文老人回忆:1991年,在松林未修汽运道路前,漫江人去“老局所”(也叫“老黑河炮台”)走的是一条“漫江人早年的林间小道”。九十年代通化几个老头特意到老黑河找“铁轨”卖钱。(《始末》P17—18)
(4)老黑河是松江河林业局漫江、老岭、黑河三个林场作业区。
所谓“老黑河遗址”一直就在人们视线当中,所谓才“被发现”是某个领导人才“发现”更合乎实际。
2.老黑河密营?
抗联密营特点:密营是东北抗日队伍在敌强我弱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抗日武装,扩大实力。在深山老林里坚壁清野,养精蓄锐,储存军事物资,治疗伤员,修理枪炮,收集敌人情报,宣传抗日,缝制冬衣。这样的秘密营地简称密营。
老黑河遗址是老黑河冲击平原,周围上百万平方米,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周围没有超过10米高的山岗、砬子、顶子,也不是两山夹一沟沟里深处,危急时刻无险可守,无路可退,这完全不符合敌强我弱建立密营的历史大背景。
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8卷本,吕明辉著《金日成与张蔚华》(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二版),金日成几十次提到马鞍山、黑瞎子沟等密营,唯独对“自己”创建的“东北最大抗日遗址群”老黑河无一次也无一言涉及。
1936年8月,攻打抚松战役之后,金日成六师到漫江休整片刻,由向导带领经过老黑河,通过多谷岭到达长白建立长白游击区。如果是金日成六师建立的老黑河密营,金日成还要向导?
1959年,金日成委派抗联老战士朴永纯为团长带队组成“朝鲜抗日战迹地考察团”进入中国,“考察团在抚松共考察抗日战迹地和遗迹27处,收获颇丰。”也到过漫江,唯独未到老黑河,也没有半句提到老黑河。(吕明辉《金日成与张蔚华》P116)
3.王德泰“是老黑河密营的建造者”、在“老黑河边养伤”(《始末》P42、91、203 赵龄实、刘静祥)?
1936年7月,二军军长王德泰在渡过漫江西部塔河时脚被石头划伤,在漫江西五公里处宝财顶子密营(1935年5月二军建立,1994年《抚松县志》P734)养伤(《名将王德泰》P156—157)。宝财顶子西靠南塔河、北靠头道松花江、东靠南黄泥河子,距离漫江东南老黑河大约十公里左右。
1995年版《抗日名将王德泰》作者温泉、关铭文是江源县人,他们不了解漫江周围地理地貌,他们不加考证,王德泰负伤在棺材梁子山密营养伤,少年营小战士(十几岁)不就近到北江(松花江)西江(南塔河)东江(南黄泥河子)抓蝲蛄,却到漫江东南十公里外抓蝲蛄?太过离谱。
《王德泰传》主编朱宏启大段抄袭《名将王德泰》P156—157段落,以讹传讹,又被赵龄实、刘静祥照抄照搬误读误传误导至今。池南区书记曹树清也被误导逢场作词《老黑河里的少年营》到处传唱。
最近笔者调查从小在漫江长大的吉视传媒记者陈维来、出生在宝财顶子的边防部队原团长徐云鹏、三代生活在宝财顶子的丰成华,他们确认宝财顶子在解放前是棺材梁子(满语是猎人下夹子的地方),因名称不雅,1948年被改为宝财顶子屯(《抚松县志》P19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抚松县人民政府出版《抚松县地名志》P92—94),山下居民区改为宝财顶子屯,1958年将居民村改为宝财管理区,1962年改为前进大队。宝财岭子山距离漫江东老黑河十公里。
所谓王德泰“是老黑河密营的建造者”、在“老黑河边养伤”
吃蝲蛄豆腐纯属子虚乌有。
4.密营“碉堡”:
老黑河抗联“密营”周边修筑“碉堡”是东北十四年抗战史无前例的“败笔”,而不是创造。密营周围修筑碉堡是公开向敌人通风报信。这完全不符合敌强我弱的历史背景和起码的军事常识。
5.河边“深井”:
在老黑河边上修筑三个水井,最深的深井达六米以上,还有水泥圈砌筑,是东北所有密营闻所未闻的奇葩。事出反常必有妖。抗联密营几乎都在深山老林的山顶或半山腰,不得不就地挖井维持生存。在粮食与冬装都难以保证的背景下,可能在水源地老黑河附近,不惜兵力人力舍近求远背水泥修凿深井?
6.“二军六师、四师在漫江沟也修建了密营”( 《始末》P59、90 专家组、赵龄实)?
查无“漫江沟”,哪来密营。
查1994年版《抚松县志》P757有“漫江沟”。查遍县志《抚松县政区图》、《土壤图》、《农业气候分布图》,《抚松境内主要河流及水利资源一览表》(P50—52),《第五章 地名更名命名》(P36—38)皆无“漫江沟”。又查《抚松县地名志》(抚松县人民政府出版无年月)《漫江镇地图》《漫江镇地名志》(P92—94),《自然地名》、《抚松地势图》(P156—193),《注销地名》(P204—212),《抚松县江河标准名称表》(P251—253)皆无“漫江沟”。又询问《漫江镇志》编辑者杨成贵、记者陈维来皆回答,未听说过有“漫江沟”,无法回答。
7.“地窨子”非“抗联”独有:
在老黑河一马平川的河边修建地窨子,只能是打猎的、挖人参的、种大烟的,搞小秋收的,朝鲜难民、甚至逃犯进山里都可以修建最简易的地窨子暂度饥寒。
日本采木公司建立老黑河火车中转站、采伐作业区前期,管理人员和伐木劳工首先应该搭建地窨子解决食宿问题。
1975年,我们高中毕业生500多人到漫江东南老岭修铁路,1976年,我们房舍集体户30几个人在锦江捞沙子装小火车,房舍工程队二工队工人打石头,所有人、包括领导干部整个冬夏住的就是简易帐篷,王八炉子取暖,床铺底下冰雪被慢慢融化,正在建设当中的老岭林场、老岭车站和已建多年的锦江车站皆无法提供大队人马食宿的场所。帐篷取代了解放前的地窨子。
《抚松县志》(九四年版) 列表黑河、老黑河有抗联密营,皆无详细说明。黑河总长21.1公里、老黑河50.3公里(1994年版《抚松县志》P50),密营到底在哪里?询问了抚松很多抗联研究者爱好者,包括到县档案局查找编辑者和资料,皆一无所得。最后找到原《漫江镇志》作者之一杨成贵同志,他们也只听传说黑河、老黑河有密营,他们与省县有关部门多次踏查查找过,一无所获,只列表表示有,但是无法提供任何详细说明。
8.老黑河地窨子形制、选址与“磐石红石砬子抗联密营一致”(《始末》P96专家组)?
老黑河地窨子形制、选址与“磐石红石砬子抗联密营一致”。整个东北抗日密营“形制”大同小异。
“老黑河密营”“选址”,自然环境却与各地完全不同。这是关键所在。
磐石红石砬子(主峰高878米)、寒葱岭(主峰1000多米,7月1日我专程考察过)、抚松大营、温泉(我也去考察过)、长白密营都是居高山之险要地带设置,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密营极其隐蔽险峻,不易被敌人察觉更不易被敌人攻破。密营易守难攻,攻守都有回旋余地。
“老黑河密营”周围一马平川,不隐蔽更无险可守,进不能攻退不可守,敌人来了只有被一窝端就地消灭。这个密营无密可保,又远离人家,我们三次开车专程去老黑河考察,每次特意打表,全程21公里。80年前走山道拉林子,距离漫江至少要30多公里(《始末》P17 放山老把头徐有文:搞副业起早走到天黑才能到),给抗联给养筹备带来极大的不便,考察东北各地密营,距离居民区如此之远,绝无仅有。
老黑河“抗联地窨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打猎、挖参、种大烟、逃难的避难所。发现“地窨子群”就更不可能是抗联。东北各地密营就没有建地窨子群的先例,它只能是日本株式会社车站、筑路、养路、采伐、归楞、装车、打石头劳工,包括管理人员先期的工棚。
9.老黑河是“二军在南满开辟的第一块游击区” (《始末》P93王宜田)?
抗联在漫江东南30公里老黑河一带,远离长濛抚临伪满统治中心地点,难道抗联在那里躲猫猫?
1935年5月:(1—3)“一二军后勤部在杨木顶子、宝财顶子建立生产基地。同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军二团转战到露水河、三道砬子河;二军后勤部在大碱厂建立兵工厂、医院、被服厂。”(1994年《抚松县志》P734)
1936年3月上旬:(4)被监禁在抚松马鞍山审查的100名“民生团”解除监禁编入二军三师。
1936年夏,(5—9)二军三师连续端掉抚松大营南西南岔、清沟屯、东岗三个伪警察据点。二军东岗会议确定开辟以南满为中心的新游击区。27日,二军抚松南刁窝砬子别亮沟门伏击战。
二军进入南满后,总计14件大事,第14件大事才轮到漫江,所以说老黑河是“二军在南满开辟的第一块游击区”完全不成立,毫无事实支撑。
整个抚松地区才是二军在南满开辟的第一块游击区。
10.“《抚松县志》对东北抗联老黑河、漫江沟有58处密营记载” (《始末》P90、93 赵龄实、张彦夫)?
张彦夫教授转述赵龄实的文本误差太大,整个抚松地区抗联密营58处,黑河、老黑河、漫江只有8个而不是58个。赵龄实研究员下载没错,错在张教授。(1994年版《抚松县志》《抚松县志》P756—757)
(1)近代新式快枪打鲜活树木几乎不留痕迹,子弹穿过去之后背面掉一小块树皮而已,正面弹痕很小,过一阵子完全长死,仔细看也看不出来。
我们咨询了早期猎人,后来是槽子河林场工人马训泉,还有东岗镇原三大队民兵连长苏庆利,他们民兵活动到大碱厂经常用7.62步枪把活树当靶子射击,当时还清晰可辨弹孔,过一阵子毫无痕迹可辨。他们都认为老黑河老榆树上的洞洞只能是啄木鸟所为,绝对不可能是80年前鲜活小树的弹孔。
老黑河老榆树朽烂生虫子,被啄木鸟从上到下啄出很多洞洞,解决它每天主要食物问题。林业勘测技术员何斐、水电干部张工,我们从小在林区长大太熟悉了啄木鸟生活习性和对林业的贡献。
质疑一:实际距离相差甚远。80多年后的今天,抚松县城到漫江最近最好的林区环保公路也要60公里,漫江到老黑河21公里,抚松到老黑河80多公里。而当年抚松到漫江沿途翻山越岭山道极其曲折艰险是“150”多里,漫江到老黑河还有50多里。总计要100多公里。(《始末》P47、142)
质疑二:东南无战事。查1994年版《抚松县志》(P755)、《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2005年11月第一版),1938年抚松境内抗联全年战事5件,漫江无战事,11月整个抚松无战事。
质疑三:是哪支“抗联”抵抗日伪军?撤退的主力部队当事人为什么无任何回忆记录?
质疑四:是一面之词,是孤证!是日伪军邀功请赏刻意编造故事,不可信。
质疑五:张志军副省长随口一说“英雄树”,就有人公然精心编造“英雄树”战斗故事,背后的目的何在?
12.老黑河抗联展室二军“烈士多、叛徒少”?
(1)1932至1936年春南满游击队和第一军叛变人员总数:29名;东满游击队和第二军叛变人员总计:119人;
(2)第一军(1936春至1938年6月)投敌叛变人员总计202名;第二军叛变人员总计:76名;
(3)抗联后期(1938年6月至1941年)叛变投敌人员:第一方面军44人(一军);第二方面军96名(二军);第三方面军106人(二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叛变投敌分子和被捕被俘人员材料》)
总计一军叛变275人,二军叛变397人。
所谓老黑河是“东北最大抗联遗址群”,为什么解放后健在的抗联战士、干部无一人回忆到老黑河?也无任何学者做课题专门研究,咄咄怪事。
《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一卷(2005年11月第一版)也无“老黑河”只言片语。
三. 最后的结论、建议:
1. 所谓老黑河“抗联遗址”完全是莫须有。既无当事人回忆记录,也无考古挖掘实物证明。
2. 老黑河就是日本采木公司火车中转站。
3. 老黑河也是中共木材生产线。
4. 老黑河也是松江河林业局漫江、老岭、黑河三个林场作业区。
5. 老黑河是吉林省委、中宣部已挂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种宣传、说明要经专家论证、审查,切记不要随意乱编乱造。
6. 老黑河遗址的恢复、建设应立足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挖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掠夺长白山资源上下功夫,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恶,修一段铁路也未尝不可。
通化利华林木公司是中共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森工企业,为解放全中国、支援抗美援朝、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特殊贡献,应在老黑河彰显。
松江河林业局三个林场作业区也应体现。
抗联重大事件宜粗不宜细,刻意细化唯一办法就是脚踏实地调查研究,切记闭门造车造假。对党人民对抗联先辈无法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