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因其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近地位置,一直是人类深空探测的核心对象。目前人类已构建出米级精度的月表三维模型,对月面可见特征认知较完善,但次表层结构探索仍有空白,月壳内部熔岩管道系统的研究成为行星地质学前沿课题。
在火山活动频繁时期,熔岩流表层冷却形成硬壳,内部液态持续流动,最终形成管状空腔结构。地球火山区域已发现数百处熔岩管,如夏威夷Kazumura系统延伸68公里,直径超20米。基于类地行星地质动力学模型,月球重力仅为地球1/6,理论上可形成更宏大的熔岩管道系统。近年来,遥感光谱分析与地形测绘已在月表发现超200个具熔岩管特征的线状凹陷结构。
月球勘测轨道器(LRO)的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取得新成果。其自2009年入轨以来,持续获取0.5米级月表地形数据,在风暴洋北部发现一处线性凹陷带,延伸48公里,最大宽度超500米,由32个连续塌陷坑构成。形态学分析表明,其形成符合熔岩管顶板坍塌模型,月震与小天体撞击产生的机械应力导致原始结构垮塌。
月表熔岩管与地球的差异显著。其一,规模更大,截面直径普遍超300米;其二,结构更稳定,部分完整管腔保存达20亿年;其三,热力学环境不同,内部次生矿物沉积模式有别。这些特性使其有特殊科研价值,封闭空间可能封存早期火山活动挥发物,管壁记录月壳应力场演化信息。
当前研究面临直接探测手段缺乏的问题,现有遥感数据难精确测定地下空腔三维形态。未来需结合穿透雷达、重力梯度仪等载荷,实施着陆器原位探测。月球熔岩管可作为辐射屏蔽场所,为建立长期月球基地提供理想选址,多个航天机构已将其探测列入中期规划。
行星地质学与探测技术协同进步,月球次表层结构研究正揭开月球热演化史新篇章。该领域突破将完善类地天体火山作用理论框架,为人类地外生存技术提供支撑。国际学术界正建立月面熔岩管全球分布数据库,制定联合探测计划,期望2030年前实现地下管腔穿透式测绘。
风暴洋是月球表面最大低洼构造单元,面积四百余万平方公里,由新生代火山活动喷发的玄武岩构成,是月球正面显著地貌标志。其西北象限有一处复杂撞击坑结构,推测与古火山活动遗迹及熔岩流通道系统有关。
从星体演化看,月球半径仅为地球27%,原始吸积热能快速散失,且缺乏大气保温层,月核在较短时间内凝固,火山活动约10亿年前停止,现有熔岩管系统形成于前酒海纪至雨海纪。
基于激光测高与重力场联合反演数据,建立的月球熔岩管三维模型显示,次表层空腔最大延伸长度可达400公里量级,横截面直径某些区域超8公里。深层熔岩管道(深度超20米)内部温度长期维持在283±2K(约17℃),环境稳定。而月表昼夜温差达300K以上,对电子设备和生命维持系统构成挑战,次表层空间利用是建立月面永久性载人设施的可行路径。
轨道观测已识别出多个天然通道入口,源于熔岩管顶部重力坍塌形成的天窗构造,降低了地下空间开发工程难度。利用现有熔岩管建设基地,较月面挖掘方案可减少85%以上土方工程量。次表层基地方案优势明显,玄武岩层可屏蔽辐射,稳定热环境降低温控能耗,还能为水冰等物质保存提供条件,合理改造熔岩管系统将为月球探测与驻留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