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周围山脉最高的一个盆地,这样的形状和海洋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代,我们也认为四川盆地原本就是一块海域,致使盆地的形状比较像海洋的形状。
正因为四川盆地的形状最接近圆形,并且其面积也达到了26万平方公里,这一切都让人无法不联想到陨石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还有另外一个和四川盆地长得极其像的地方,那就是喀斯特地区。
然而,对于四川盆地的形成,是否是被陨石撞击形成的,还是被活喷发形成了一个大火山口?
人们一直对这两种可能性进行讨论。
然而,事实证明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四川盆地的形成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火山口能变成四川盆地这样一大片大凹陷区域吗?
当然不能,火山口释放出来的物质经过积累后,其高度是非常有限的,那么火山口就会在经过一次次的喷发后,逐渐被填满。
这一点,我国境内就非常有名,那就是贡嘎山。
贡嘎山以前就有火山喷发,后来,贡嘎山就成了中国产生火山口的地方。
然而,贡嘎山无论从面积还是深度上都无法与四川盆地相比。
作为我国“蜀山之王”的贡嘎山,最高处也仅仅只有7590米。
但是四川盆地的深度却可以达到800米,如果将高程减去海拔,那么四川盆地的深度几乎等于贡嘎山的高度。
同时贡嘎山也只是一个火山口根本不是汇聚多个火山口所产生的火山口。
火山喷发后会出现一个凹陷区域,如果这个凹陷区域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那么此时才称之为一个火山口。
而且多个火山喷发时所生成的火山口,也会逐步连接起来,而不是像四川盆地这样分布规律较差的多个凹陷。
因此,综合考虑上面的这些因素,如果真的因为火山喷发而形成了如此大小的盆地,那它必定是有数个甚至数十多个大小不一,而又相距较近的火山口。
如果是数个火山口同时存在,并且它们喷发出的物质都是熔岩,并且随着喷发出的熔岩不断积累,这些熔岩最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火山锥体。
因此,这一点非常不符合已有研究成果,并且在科学性上也是行不通的。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四川盆地并没有形成原因是火山喷发这一种现象。
关于四川盆地是否是陨石坑,其实就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盆地形成原因的一次大胆猜测。
因为在远古时代,由于陨石撞击地球,其能量等同于数百万颗原子弹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而震动波及城市也相当地广泛。
而且所留下来的陨石坑都会是非常明显存在于地表之上的地方。
例如,我国著名的莱茵航空航天大学科学中心所悬挂着的一幅图片就清晰明了地展示了古代陨石撞击到地面所留下来的景象。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清晰可见到陨石撞击后留在地面上深深的凹坑,这表明陨石坑其特征显而易见。
因此,如果四川盆地真的是陨石坑的话,那么必定会留下横七竖八散落在各处的陨石碎片,但是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四川境内并没有发现这些陨石碎片。
但如果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判断四川盆地一定不是陨石坑,也不太严谨。
但是如果我们将陨石砸一般照搬到我国境内其他有名的“陨石坑”,例如希腊地区有著名的“洛西卡陨石坑”。
从航拍上看,远处好似巨型蘑菇一般矗立在大地上,但是至今没有被开发出来,而是被遗迹森林覆盖着,这个由30万年前以来不断被植被覆盖上去。
所以如今才会看起来生机盎然,而这好似巨型蘑菇一般的圆顶是因为当时爆炸产生了大量残留气体,上升后冷却凝固保存下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当时陨石撞击后留下来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所凝固形成的一座座“蘑菇”。
另外,1970年中国首次爆炸时产生了一个大如宫殿的一口深凹、直径15米的大坑。
这个灰白色垂直切开的圆柱管就是当时留下来的记号,这便是陨石撞击留下来的特点。
但是与希腊和北京这些陨石坑相比,四川要小得多,因此四川这个大型“陨石坑”不能比。
最早的时候,四川地区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样子,它最早的时候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区域内遭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并且随着板块之间的位置相互推挤,川区逐渐向上隆起。
于是这片海洋最终变成了一片陆地,并且在此途中也有可能会储存一些淡水,于是久而久之,这里就变成了内陆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