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组成及其特征

本文内容为复旦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图文课件。如果你对该内容有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扫码进入☟

·  正  ·  文  ·  来  ·  啦  ·

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要介绍有关土壤的知识。由于我们有专门的土壤学课程,所以我不会在本章中涉及更详细的内容,只是引导大家如何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土壤的基本问题。

好,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一讲,土壤的组成及其特征。

相信大家都见过土壤,但你们未定都知道什么是土壤。如果要给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土壤就是,由有机和无机物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从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生物、气候、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值得强调一下的是,土壤的本质以及其生命力所在,是肥力,它是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主动协调植物生理和生态要求的能力,这里的生态要求是指水、热、气、肥,因而可看作是一种“类生命体”。

当然,对于土壤,我们还有更多的描述。比如,土壤是在特定成土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土过程逐渐发育和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它忠实记录了地质年代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也称天然的地质年代表、或者说气候变化的指示物。土壤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贯穿其中,表现出动态的演替过程。而且,对于大多数生命来说,土壤是其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难于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荣共存的基地。

土壤由固、液、气三相组成,是空气、水、矿物质、有机质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空气和水各占20-30%,矿物质占38%,有机物占12%。

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地表的矿物、岩石,由于温度变化,还有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崩裂、粉碎、分解,可产生新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风化作用。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如果根据成因,土壤矿物质有可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和岩石碎屑。我们后面再介绍这些内容。

土壤是一个疏松的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这就是土壤可储存和传输水分的地方,也土壤空气存在的地方。降水、地下水和灌溉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作用、渗漏和地表径流,是土壤水分丧失的主要途径。那么,水分平衡,就是土壤获得水和失去水之间的变化。

我们在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时候,说到地球的外部圈层,从地表向上分别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当然,与生物最为相关的圈层,还包括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交界的岩石圈。土壤,也在地球表面构成了一个连续的覆盖层,犹如一层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的规模虽然不能和其它圈层相比,但它对生命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略的。归纳起来,土壤圈有三大特征。从空间上来说,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接地带;从性质上来说,土壤圈是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面;从功能上来说,土壤圈与其它圈层间进行着不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说到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我来顺便介绍一本杂志,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一个国际刊物——土壤圈。大家看看呀,该杂志在设计封面上似乎没有什么创意,几乎每期都是类似的图案,中间是土壤圈,周围是四个圈层。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没有比这样一幅图更容易解释和理解土壤圈内涵的东西了。

如果沿着土壤垂直方向挖掘下去,就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土壤的分层性,也是土壤最明显的特征。不同层次的土壤,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颜色和外形,这也构成了土壤独特的形态。一般,在野外进行土壤分析的时候,会进行垂直挖掘,并放上红白相间的尺子,甚至现场进行标注并拍摄下来。传统上,土壤剖面分为3个基本发生层,即A、B、C层。

但实际上,土壤会划分为更多的层次。比如这张图中,最上面一层,是残落物层,就是图上的O层,是在通气良好而又较干燥的条件下,植物残落物堆积,有机物没有完全分解并在地表累积起来。

A层,表土层,这里,有机质已腐殖质化,生物活动强烈,主要进行着淋溶过程,故又称为淋溶层。该层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较黑。

E层,称灰化漂白层。在淋溶和机械淋洗的作用下,硅酸盐粘粒与铁铝化合物的淋失,使石英砂粒与粉粒相对富积,颜色为浅淡的灰白色,明显区别于A层。

B层,是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积的淀积层,颜色变棕或棕红、红等。

C层,是位于B层或A层之下的母质层。指风化产物没有受到成土过程影响的层次,较上面土层紧实。

R层,即基岩,也称母岩。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

其实,在不同的成土环境中,还可能产生更多的土层类型。由于某些土层只与相应的成土环境有关,因此从普遍意义上,我们并不做介绍。此外还有一些过渡土层,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的性状,在观测中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这张图中的BC层,表示该层性状更接近B层。我们再看左边这张图,上面还有P层,它是水稻土中的耕作层;W层,是在干湿交替频繁,淋溶淀积作用活跃的条件下形成的,剖面上多形成黄白交错的花斑。如果想详细了解土壤剖面各层次的代号与特点,请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

不同成土环境形成的土壤,差别的确很大的。森林中,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但是,森林土壤的表面有枯枝落叶层,有机质主要从表土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以表层较多,向下层急剧减少。而在草原中,植被的根系茂密,且集中于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所以,草原土壤的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中,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黑土地,就是一种在温带森林、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由于在人为耕耘、管理条件下,用于稳定种植农作物,会逐步降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就是我们右图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北大荒”的某些地区,也由于长期耕作,黑土不“黑”,而是返黄了。

矿物质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占土壤固体物质总重量的90%以上,可以分为两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是经物理风化后未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的造岩矿物。是土壤中矿物的粗质部分和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它们只有通过化学风化分解后,才能释放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次生矿物,是岩石经化学风化后新生成的矿物,包括简单盐类,铁、铝氧化物和次生的铝硅酸盐。其中铁、铝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常称为粘土矿物,使土壤具有保肥性。

土壤的有机组成来源于生物体,是土壤中最特殊的组分,按重量计算只占土壤固体的5%左右。虽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但却非常重要,因为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孔隙的表面积,提高了土壤保持水分和营养的能力,还可减少淋溶损失;有机质还可以让土壤保持疏松状态,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同时,有机质中的腐殖质,可增加土壤吸热能力。

土壤的有机组成,我们一般分为原始组织和腐殖质。原始组织,是高等植物未分解的根、茎、叶;动物排泄物和死亡后的尸体等。主要累积于土壤表层,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10-15%。腐殖质,是微生物从有机组织合成的新化合物,或由原始植物组织变化而成的较稳定分解产物,约占土壤有机部分总量的85-90%。腐殖质是一种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通常呈黑色或棕色的胶体状。它具有比土壤无机组成中的粘粒更强的吸持水分和养分离子的能力,因此,少量的腐殖质就能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如果从化学组成来看,土壤的有机组成可分为糖类、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和含磷、含硫化合物。

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叶落归根是完成植物自我循环的重要途径。在耕作土壤中,人类为了作物产量的增加,需要加速这个过程。一般采用堆肥法和烧荒。堆肥,就是利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将植物有机残体,进行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使各种复杂的有机态的养分,转化为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同时利用堆积时所产生的高温来杀死原材料中所带来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达到无害化的目的。因此,为了获得优质堆肥,在堆制过程中,千方百计地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加快堆肥腐熟和提高肥效的关键。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先砍伐地面上植物的枯根朽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就不用翻地了。有机质燃烧后形成的草木灰可以作为肥料,有利于植物吸收,播种后不再施肥。但是,由于燃烧是一个迅速释放的过程,这些矿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植物营养,所以烧荒其实不利于土壤营养长期的增加。如果要想土壤更肥沃,有机质的缓慢腐烂的过程,比如堆肥更有利于土壤长期的发展。而且,现在认为,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

土壤中的生物成分,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这张图中有些是很容易看见的,比如高等植物器官、部分生活史在土壤中度过的动物,当然还有放线菌、真菌、藻类等在大量繁殖的时候是看得见的。而细菌和一些微小的动物,比如原生动物,线虫等,可能是肉眼看不见的。一般来说,土壤根量越高,土壤生物的作用就越强烈。

在土壤生物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土壤动物。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它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残体,改变着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大自然的生产与物质循环。

土壤动物可以为人类活化土壤,长期提供免费的肥料,促进植物的生长。通过众多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粉碎和分解地表的枯枝落叶和动物尸体,土壤动物在土壤中不断地上下活动,起到了搅拌与耕耘的作用,把腐植质、动物粪便和泥土混合起来,形成了有“活性”和“肥效”的熟化土壤,才能维持各类庄稼、花木的正常生长。

自然界中营养物质循环,是土壤肥力调节的最基本过程之一,也就是把植物碎片中来自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腐败、分解,又释放出来回到土壤,再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至少粉碎和消化、释放和再循环那是由土壤动物的活动来实现的。如果土壤中能够长期保持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也就能使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永不休止。我们人类也从而得到粮食、蔬菜、水果、棉花和木材,保证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栖息着不同的土壤动物类群,所以某些土壤动物种类就可以作为土壤类型的一个指标,如蚯蚓通常在中性土壤中较多,而在酸性较强的土壤中就偏少。从环境保护的目的来看,人类的活动如森林采伐,施放杀虫刹与除草剂,化学肥料,以及重金属、放射性污染等等对于土壤动物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凡土壤动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往往也是土壤健康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近年来还发现土壤动物能够恢复退化了的土壤,其中尤以蚯蚓的作用最为明显,如在草原地区的无机肥料系统中,利用蚯蚓可大大加快土壤的熟化,并大量增产牧草。

THE END
0.什么是土壤?什么是岩石?关于岩石和土壤的问题整理!关于土壤和岩石的问题老师是第一次来给同学们分享,虽然我们平时能经常接触到土壤和岩石,但是同学们从来没有认真仔细的研究过土壤和岩石,今天老师就把关于土壤和岩石的相关问题给同学们整理出来,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在高考考试中也会经常的出现,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jvzquC41o0wjpzg326/exr1||€t1wjyu1€y|43376847mvon
1.四下3.8岩石土壤和我们B.土壤类型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 C.土壤被污染后是很难被修复的。 D.人类离不开岩石和土壤。 * 2.矿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矿物可以用来点豆腐的是()。 A.石墨 B.岩盐 C.石膏 * 3.下列几种岩石中,最适合做地砖的是()。 A.砂岩 B.页岩 C.花岗岩 * 4.下列不是保护土壤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 jvzquC41yy}/ys}0ep5wo8|OP[rMR7furz
2.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形成过程、土壤的水热状况及其微生物活动情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土壤和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着水分和热贷的交换.在气候与土壤关系的研究中,水热条件常常被作为最一般的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8>eg@kd9hi88:h:9973cAf6;7kb;9<;f
3.岩石与土壤岩石与土壤,岩石的特点有天然、分布广、时间行程长、坚硬、形态颜色多种多样,可制造房屋桥梁道路,建造塑造的艺术品。。 万兴脑图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岩石与土壤jvzquC41oo4ff{fyuqlu0ls1vgsqnjyg16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