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年龄段:小学3-4年级
教学目标
1. 能成功采集一袋土。
2. 能仔细观察土壤,并认真记录所有的发现。
3. 能通过观察发现土壤是分层的。
4. 知道土壤是由坚硬的岩石破碎之后慢慢沉积而成的,因此土壤通常是分层的。
5. 通过观察、思考和查阅资料,了解岩石形成土壤的漫长过程。
探究问题
挖出来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学习成果评价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层次2: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但在挖土的过程中不能仔细观察。
层次3: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并在挖土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记录。
教学背景
土壤最初是由岩石破碎后,慢慢沉淀而形成的,因此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一层叫“表层土”,在这里你会发现腐殖质、植物的根以及蚯蚓等小动物;在表层土下面是“底土”,这里包含着大量的黏土,可能缺少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在底土的下面是破碎的岩石层;在岩石层下面就是坚固的基岩。
学生在校园里挖土,是挖不到最底层的岩石层和基岩的,他们大致能挖到表层土和底土,这时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在表层土中富含一些植物的残骸,偶尔还会发现蚯蚓、潮虫等小动物,而再往下挖掘,这些有机物质则会越来越少,土壤也变得紧密、结实。
这节课除了挖土外,还有重要的任务就是采集土壤,为下节课观察做准备。一般采样点的分布应尽量考虑土壤的全面情况,不要太集中,不要在路旁、沟边、渠道附近和粪堆底等地采样,因为这些地方不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在采样点上先刮去1厘米左右的表层土,再用铁铲垂直挖取。一般挖取20厘米深的土,操作时可尽量往深处挖,挖出的土壤要装进密封袋封好,留到下节课观察。
教学准备
材料:铲子、密封袋、尺子、标签纸、记录单等。
准备:土壤剖面土层示意图
安全须知
提醒学生在制作雨量器时,注意工具使用安全。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1.告诉学生今天将要去校园里挖土,去之前做一些讨论和交流。
你在校园中什么地方见到过土壤?
今天我们要去挖土,我们选择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你猜想在挖土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
2.讨论挖土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注意的事项。
去挖土之前,我们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挖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3.展示教师的温馨提示。
(1)在挖土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安全,要保管好铲子,防止伤人。
(2)采集土壤的时候,要先将表层土刮掉大约1厘米左右,然后尽量往下挖,挖到约20cm处,将那里的土壤装进密封袋里。
(3)请注意仔细观察,并将你们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探索与调查】
1.分组领取工具与材料,校园内开始活动。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边思考、边观察、边记录。
你们挖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土壤里有什么?
如果挖深一点,你又有什么发现?
挖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哪里的土壤比较松软好挖?
【回顾与解释】
1.汇报总结。
你们在哪里挖的土?
在挖土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展示土壤剖面土层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
土壤各层的分布都是一样的吗?
对照这张示意图,看看土壤是如何分层的?
3.让学生找出各组挖来的土壤里的分层。
找找看,我们挖来的土壤是否有这样的分层?
这样的分层有什么特点?
4.介绍土壤的形成。
土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层?
这会不会与土壤的形成有关系?
你们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土壤分层
土壤层,土壤学家将土壤分为3层。A层由表土层组成,易松动,暗褐色,是一中有腐殖质、黏土和其他无机物组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好;B层,通常称之为亚土层,由黏土和其他从A层淋滤下来的微粒组成,颜色较浅,几乎没有腐殖质;C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成为母质层。
【活动拓展】
1.探知土壤的成分。
关于土壤,你都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土壤里面有什么?
2.追寻土壤的由来。
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土壤是从哪里来的?
你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3.让学生用标签纸标记自己组的土壤袋子,交予教师保管。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将仔细观察这些土壤,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
教学建议
1.关于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土壤形成的大概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
2.学生采集来的土壤要密封好,保留住水分,避免太干燥。
教学记录单
集体记录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