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乌兰哈达火山草原景色迷人,火山草原位于乌兰察布市北部的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苏木,这里拥有一处国内低调的高品质火山景观——乌兰哈达火山群。
乌兰哈达火山群是遗落在内蒙古高原的火山景观,30多座火山犹如串珠状分布在草原上,平坦的地势让火山的完美身姿展露无遗,是内蒙古高原南缘最年轻的火山群,火山体态挺拔秀美,距离北京仅360KM。2015年12月,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口群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唐朝诗人岑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唐朝大诗人众多,只要提起边塞诗,就一定不会漏掉岑参的名字,你一定读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三、四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因为前面两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难怪杜甫在《渼陂行》言:“岑参兄弟皆好奇”,奇思妙想生发出的奇逸之境令人叹为观止。
岑参不仅爱写雪山,同时也很爱写火山,像《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都是描写火山的诗。“火山”即指横亘在今新疆部善境内的火焰山,东西长约一百六十公里,整个由红色砂岩形成,在日晒下放着红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
《火山云歌送别》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岑参此时在安西北庭都护府任职,这是一首送友分别之作,成了吟咏奇山异景的边塞名篇。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赤亭是唐代设置在火山支脉上的边防设施,火山与赤亭连在一起,暗示了火山的军事地位。“突兀”两字凸显了火山高挺横亘的气势,一个“厚”字极言夏季五月火山上顶着一层厚厚的红云,接着,描写这人世罕有火云景观的浓烈灼热。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上的红云十分浓重,密集到凝结在一起,到了包裹住山头不肯散去的程度,而且非常炙热,连飞鸟都吓得躲到千里之外不敢飞来。将火云的气势似乎已经写到了极致,但下面一转,描绘火云的变化。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清晨,西北的劲风把火云吹断散走,傍晚,火云它又随着塞北的雨,一同涌回重新布散绵延。火山的红云朝散暮聚,追着风去,随着雨来,覆雾翻云,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令人神往。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接着又由天上写到了地下。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火云缭绕自天而下,把铁关的树尽吞没无踪;云与雾混在一起,蒸腾弥漫将交河的戍所都掩盖,十分神奇。将火山的红云景象描写得磅礴艳丽奇诡,充满神秘感,引领读者对西域的火山产生了无限遐想和憧憬。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结尾回扣主题写送别,朋友已经向着迢迢万里的东去之路渐行渐远,伫立目送友人的同时,看见向东飘去的一朵孤零零的火山云,这朵红云就是代表自己的心,陪伴着友人一路远行。
为什么选用唐朝诗人岑参的《火山云歌送别》,因为这就是几万年之前乌兰哈达火山群生动活跃的场景,也是乌兰哈达火山群生机勃勃时光的最佳注解。
当你与上万年前的乌兰哈达火山群相遇,每座火山都在草原上震撼着渺小朝它走去的每个人。尽管有些火山很难爬,是陡峭的,登攀时只能看着脚下黑色的火山石,但还是一股劲儿往上走,人们太想知道火山里到底有什么,要去看顶处的样子,感受火山的魅力。
都说北京的秋最美,天高气爽。可是,相比乌兰哈达火山云,北京的云太过高冷薄淡。就像有一种人,他令你着迷,但和你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子毫无瓜葛,只能当作是明月江上清风。
可乌兰哈达火山云就不同了,它姿态低,厚实触手可及,是可以用来相伴的。更何况,它还那么有趣,一团一团地追着你。
带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感觉,回到北京,坐在地铁上,突然一股以前没有又似曾相识的味扑鼻而来,这就是帝都的味道。
感谢第四届乌兰哈达火山草原【网信周末论坛】组委会和北京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段继亮先生以及各位专家学者,让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乌兰哈达火山周末。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