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抢先看全空间智能赋能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giscim智慧城市城市规划

全空间智能GIS赋能CIM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上午08:30-11:50

地点

德清国际展览中心一期三层E307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

中地数码集团

致辞嘉宾

主持人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地数码集团董事长助理。湖北省软件企业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土地学会理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协会秘书长。主要负责推动GIS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合作项目,加深校企合作、产学双赢。组织举办新中地论坛,促进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家、学者思想交流、技术探讨,产业拓展以及创新创业孵化。深化校企合作、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推广“高校6+1”合作方案、“中地梦工厂”孵化器等。

报告嘉宾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兼任《遥感学报》《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副主编、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和联合国UNDP/国际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专家等职。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15部,取得专利/软著30余项,获国家部委级科技奖励20余项,还获得了首届高校GIS创新人物(2006)、中国大数据创新人物(2017)、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2019)等荣誉。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及一网统管城市治理

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融合3S、社会感知、物联感知、CIM/BIM、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方法,创新时空智能耦合与城市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时空信息赋能,重点建设城市泛在感知与实时监测能力、虚实结合双向映射与数据挖掘知识发现能力、全生命周期模拟仿真能力、以及综合态势研判与智慧管理决策的能力,进而构建时空智能体使城市治理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时空得以智能化提升,以达到新时期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高度,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与参加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研发计划项目等,近年来致力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与智慧景区规划及文化遗产保护智慧化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与教材8部。曾获得“中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工作者、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住建部华夏建设科技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城市规划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校GIS十大创新人物奖、智慧城市先锋榜领军人物奖、地球观察科学家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等。

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报告结合典型案例,首先辨析数字孪生与城市信息模型的本质内涵及其体系架构、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涉及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区、广州等住建部第一批试点城市;然后从政策导向、顶层设计、建设理念、评估指标、数字孪生城市等视角,梳理了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进程及其对CIM的需求,最后从新型智慧城市技术牵引和CIM建设政策推动两个维度,论述CIM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支撑,旨在明确CIM与新型智慧城市的关系,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CIM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助力CIM和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城安软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城市公共安全专家,具有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和融合创新能力。曾任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管理处长,具有25年丰富的各类型工程项目的经验,熟悉各类大型场馆、医院、隧道、桥梁工程建设。作为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创始团队核心成员,主持深圳市风险评估,熟悉城市风险隐患状况,多次主持重大事故灾害的技术调查分析,主持研发了全国首创的建设工程安全信息化系统——“一平台四系统”(建设工程智慧建造智能监管平台、实名制与分账制管理系统、建筑废弃物智能监管系统、地铁施工监测系统),组织建立了一整套包含技术、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跨界融合遥感雷达、AI、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了一系列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与管控技术。主持负责深圳市全市域时空信息地下空间平台建设,应邀在第十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中对《深圳市在建设领域质量安全的创新实践》作主题报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数字孪生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与应用

城市地下空间其隐蔽性强,底数难摸,是城市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地下空间数字化是实现地下空间有效管理的最佳路径,深圳市以BIM/CIM为核心提供数字孪生城市的统一数字底座,并开展CIM地下空间建设与应用,为实现地下空间透明化管理,满足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应急管理先行先试。报告围绕深圳市CIM地下空间平台应用试点项目,介绍深圳市在CIM地下空间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为实现“看得见的地下空间,守得住的城市安全”,贡献深圳经验。

全空间智能GIS平台创新与应用

GIS平台软件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软件,是国家信息化安全的重要基石,发展自主可控国产化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尤为重要。中地数码推出“双轮驱动”产品战略,其内涵是基于统一的跨平台内核,实现全国产化体系架构和X86系统架构的“双轮驱动”,构建全国产化GIS平台和全空间智能化GIS平台两大自主可控产品,促进产业全面升级。MapGIS 10.6 Pro延续“双轮驱动”产品战略,升级X86、全国产化两大产品体系,强化全空间、人工智能、跨平台、全栈开发4大技术体系,重点提升全空间三维场景构建和模型渲染、智能GIS、信创替代等方面的新能力、新特性。强化GIS服务于实景三维中国、CIM基础平台、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新应用、新场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地质学会地下工程数字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从事上海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十多年,亲历上海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化开发实施全过程,在上海自然资源数据底座建设、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自然资源跨领域融合整合等方面具备扎实的信息化技术功底和科技创新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行业协会奖10多项,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专著、标准,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等。

上海数字地下城建设实践

报告主要是围绕当前上海数字地下城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首先从上海地下城的数据基础入手,详细介绍了地下城赋存环境调查、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运营监测预警,以及延伸的自然资源数据集成等相关的数据建设情况;然后从信息系统架构演进方面,系统性介绍了信息化项目开发的形势与政策、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的技术选型等内容;在前述基础上,报告介绍了系统中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一些特色功能与关键技术应用情况等内容;报告最后对下一步增强多元数据融合、加强地下城安全预警、丰富应用服务场景等方向进行畅想与展望。

中地数码地矿事业部副总经理,地理信息系统高级工程师,中国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地矿行业解决方案支撑及行业产品规划工作;从事地质信息化工作十余年,对省市级地质信息化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参与了包含广东省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湖北省地质大数据、透视山东、武汉城市地质、成都城市地质等在内的多个省市和地区的地质信息化前期规划工作。

数字孪生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地质+”服务思路

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地质信息化新思路,本报告从数字孪生技术、地质信息化要求两者的结合点阐述了数字孪生地质大数据平台的重点能力及平台助力传统地质领域(战略找矿、地下水、地灾等)和“地质+”领域(地下空间、环保、水利等)的典型场景,并对中地数码在地质信息化行业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期望未来能够更好地为地质行业和地质延伸领域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全空间智能GIS赋能CIM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分论坛

联系人:涂晶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科技成果展之一:“全空间地理信息平台”2010年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提出T-C-V GIS软件模型理论,研制出具备云特性GIS软件平台MapGIS 10 “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具集开发与服务”,突破了“面向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集的动态测试、多粒度地理空间信息中间件构建、基于搭建式工具可视化建模、地理空间信息工具jvzquC41eu4dwp3gfw4dp8nphq522:<157840qyo
1.专题论坛时空知识图谱与地理大模型(SpatialDI2024)研究兴趣包括地理空间智能、轨迹数据挖掘、文本挖掘与知识图谱、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202jvzquC41dnuh0lxfp0tfv8YisFZ4iPfOfmNbuU_x1cxuklqg1fkucrqu1398;==494
2.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院2022评审工作历时两个多月,评审委员会专家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三轮评选后,于10月15日召开终审总评会。在三轮评审基础上,评审委员会专家坚持“公平、公正、重质、择优”原则,经过认真审核、热烈讨论、反复比较、最终确认等程序,评出2023年征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组织奖。 jvzquC41yy}/n~ndg0kew7hp1ipn{;5441~tf}4v|im0:<::40nuo
3.行远自迩拔节长教坛新秀竞芬芳———记2023年下学期湘乡市东台一等奖风采 心理 刘奕《想象力训练营》 英语 陈颖昱 《Sad movies make me cry》 语文  杨锦姿 《满江红·小住京华》 生物 邓雅琳 《开花和结果》 道德与法治 吴雨彤 《以礼待人》 01:00 化学 王嘉荣 《燃烧和灭火》 化学 冯雨怡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数学 陈锦芝 《去括号》 数学 陈jvzquC41yy}/onnrkct/ew46|v}py{8
4.技能成就梦想大赛点亮人生4月27日- 4月28日,2024年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道桥工程学院承办“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与应用”、“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五个赛项,共计18所参赛高校、101支参赛队伍,292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 jvzquC41fslz0sql{0kew7hp1ktgq86267589?60jvs
5.研创风采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点五个课题组”团队一方面,地理学的一个大趋势就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在本次数模比赛中也是凸显了地理学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数学模型和技术工具,积累扎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在选择题目时,挖掘与本学科特质相关的部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要坚定自我,不要随波逐流,充分相信自己的解 jvzquC41yy}60ƒw0gjv0ls1{lydz8nphq522;>147960qyo
6.统计建模一等奖论文.pdf以台风 12 的前进方向为例,模型可以表示为 a a (1)x  , 其中 ~ N (0,1) (10) i1 i i i i 其中,i=1,2,…,n ,a 为路径上第i 个点的前进方向,x 代表空间区域的变化方向, i i λ 为待估参数,刻画了惯性对未来前进方向的影响程度,1-λ 则代表了地理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662B4:25=17>6322632;70ujzn
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国际ICA地理空间分析和建模委员会委员(2007-2017)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2009) 中国科学院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政策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2010)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2022) 荣誉与奖励 2021 年,首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4/15,汪芳、薛峰、肖翔、jvzq<84yyy4vg|3rmw4ff~3ep1pt|‚4e{i5d{pltln55;ljec2?73Bi69ei9eo9g2c;7d@9ddc8/j}r
8.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二、遥感地理信息技术+设施 设施保障:现场勘察、抢修抢建、保障决策 三、遥感地理信息技术+感知 综合感知:低空感知、综合感知、边疆海疆 四、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决策 智能决策:多模数据、异常探测、智能决策 主要获奖 2024,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10 202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2,江苏省卫星遥感融合创 jvzquC41uiut0wow0gjv0ls1en5mk|y0jvs
9.作品大赛在重庆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大赛分4组在2个赛场同步开展。分组赛各参赛团队紧密围绕“数智驱动与绿色未来”这一主题,带来了涵盖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绿色发展、碳中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的科技作品。现场答辩精彩纷呈,学子们通过扎实的数据分析、精准的模型构建和创新的解决方案,生动演绎了如何以数智科技赋能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为绿色未来发展jvzquC41fnrz0lvpw0kew7hp1ktgq862;;=08<63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