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山位于西北海滨,宽约1~2公里,呈椭圆形,高588.5米,以形似鸡笼得名(与基隆港口外的基隆屿同),西与深澳港(番子澳)为邻。各山体大致形成于更新世,分新喷出和旧侵入两期,有南北性断裂。基隆火山区中的金瓜石山、草山、鸡母岭等的金银和金铜矿床分布较富,当为上述构造特点的产物。
是台湾火山地形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它像一部地质百科全书,记录了台湾数百万年来大自然的沧桑变迁。基隆火山群形成于280万至20万年前之间,属于比较年轻的火山群。根据地质学的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台湾省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接处,这两大板块曾经发生剧烈的推挤,地质学称之为板块隐没带。280万年前,山区正好处于板块隐没带上方,岩浆顺着断裂的缝隙喷涌出来,形成了惊天动地的火山爆发。这一地区的火山爆发持续了200多万年,直到20万年前才停止,共造出20座火山,形成了范围广大,地形变化丰富的基隆火山群。
喷出地面的岩浆冷凝后,堆积成一座座火山体。火山群的火山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锥形火山,由喷发的熔岩和碎石堆积而成,通常高峻、陡峭、雄伟。火山群中的大部分火山都是锥形火山,是这类火山的代表;第二类是钟形火山,它是由黏度大,流动慢的熔岩堆积而成。因为熔岩流动缓慢,所以堆积较为低缓,火山外形似钟状,位于山南侧的面天山是这类火山的代表。站在大油坑爆发口附近,人们至今可以看到喷气孔奇观。突兀凹陷的山壁、震耳欲聋的喷气声、弥漫四野的烟雾,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火山爆发的巨大威力。其实,这只是火山爆发后的地热现象。不少地质学家认为,基隆山火山群属于的死火山。
基隆山的传说基隆山原名鸡笼山,至清朝光绪6年才取『基地昌隆』之意更改为基隆山;鸡笼山有个传说,清朝时传说这里是台湾龙派的龙首,基隆岛就是龙珠,所以鸡笼山不可以开挖不然会遭天谴,但是就有不肖份子-林英林党兄弟利用这个传说,开始对基隆山开挖,获得许多金然后逃走,导致火山爆发,留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传说。1
但它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树木葱笼,百花芬芳,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平均温度,除高山外约在22℃左右。一年四季,天气总是暖融融的。4—11月,是夏季,最热的7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28℃左右。从12月到翌年3月,为凉爽的“冬季”,与大陆长江下游的秋天相仿。最冷的2月份,全省温度最低的台北市的平均气温也仍在15℃左右;而此时在南端的恒春,平均气温还在20℃以上,宛如大陆北方的初夏,无怪乎人们称它“恒春”,意即“四季长春”。一般地区终年不见霜雪,雪线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
基隆火山群是中国多雨的湿润地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北京是中国少见的冬雨区。基隆平均每年有200多天下雨,素有“雨港”之称。中部高山地区多暴雨,中央山脉个别地区年降雨量高达6000毫米。西部低平地区的雨水比北京少。大部分地区降雨时间集中在夏季,尤以6~8月为最多,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场雷阵雨。
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为夏季台风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风季节,其中7~9月台风次数最为频繁。
除此,火山区中的“蝶道”和“蝴蝶花廊”不可错过;蝶道在火山区百拉卡公路旁和大屯山北麓,由于公路沿路生长着适合蝴蝶幼虫觅食的植物,故素为有名的蝶道。夏季是赏蝶的最好时期,还可听蝉,漫步木栈道、石阶步道,欣赏动、植物生态、原生杜鹃育区等。
百拉卡公路自始就是有名的蝶道。自然公园占地约55公顷,地处两山之间的一块凹地,积水成泽,水气丰沛,水生植物蓬勃蔓生。此地除了自然的芒草景观外,还设有木栈道、石阶步道、眺望平台及原生杜鹃复育区,金毛杜鹃、西施杜鹃处处可见。行走于水塘上的木栈道,水波粼粼、鱼群活跃,间或传来几声蛙鸣,颇有一番闲情雅趣。炎夏,除了赏蝶,听蝉、观蜻蜓也是重头好戏,公园左侧有宁静的树林、草地,是观察昆虫的好地方。2
基隆山、九份、金瓜石、武丹坑等侵入火山体为铸盘或岩铸体(chonoith),草山与鸡母岭为喷出岩体,草山山火山体尚有三个极标准的火山丘。基隆山主要是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安山岩和辉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安山岩构成。九份火山体由黑云母-角闪石-石英安山岩及角闪石-石英安山岩构成。金瓜石主要岩石为黑云母-角闪石-石英安山岩、黑云母-角闪石安山岩与辉石-黑云母-角闪石-石英安山岩等;武丹坑为黑云母-角闪石-石英安山岩、角闪石-石英安山岩、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安山岩构成;草山与鸡母岭为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安山与角闪石-石英安山岩之熔岩流和其他集块岩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