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百色市召开台风后防汛救灾情况通报会,通报近期强降雨引发的灾情及应急处置进展。受“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台风叠加影响,百色市自9月25日至10月7日遭遇历史罕见持续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5倍以上,靖西、德保等地累计雨量超600毫米,12个县(市、区)受灾严重。截至10月18日,全市累计出现365处内涝点,目前仍有122处未消退,主要集中在靖西市、德保县等喀斯特地貌集中区域。
灾情严峻,科学研判成关键
据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副院长杨丽梅分析,此次内涝成因与当地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百色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溶洞、裂隙交织成复杂的地下网络系统。强降雨导致地下水位急剧抬升,突破临界值后,地下河从下游“反涌”形成内涝;加之部分洼地消水洞被洪水杂物堵塞,排水受阻,进一步加剧内涝。此外,区域地壳沉降导致盆地、谷地成为区域性最低点,缺乏地表排水路径,形成“先天易涝”特征。
针对公众关注的“为何不采用大型抽水机直接排涝”问题,杨丽梅解释,喀斯特地下河系统具有跨区域连通性,局部抽排可能引发“抽水漏斗效应”,导致邻近区域水位上升甚至新发内涝。她强调:“必须基于整个水文单元系统科学研判,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保民生
面对严峻灾情,百色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累计转移安置群众1.7万余人,实现“零因灾死亡、零人员失踪”。市委市政府统筹调配中央、自治区及地方救灾物资2.29万件,拨付财政资金1398万元,并接受社会捐助1698万元,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集中安置点严格落实“五有”标准(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基本医疗保障),对未转移群众实施物资配送、医疗上门等服务,确保受灾群众生活稳定。
在排涝治涝方面,自治区派出应急管理、地质岩溶等领域专家团队,联合市级部门组成区市联合专家组,深入靖西、德保等重灾区开展实地查勘。针对不同内涝点特性,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靖西市渠洋镇雅力村采用大流量抽水设备紧急排水;德保县那甲镇多睦村通过截断上游来水,减少汇入水量;其他内涝点同步推进清淤疏浚、消水洞清障等措施。目前,部分点位已初见成效,水位逐步下降。
聚焦长远,系统治理谋发展
通报会明确,当前工作重点将从应急救灾转向灾后恢复与综合治理:加快退水区域垃圾清淤、消杀防疫及房屋安全评估,确保群众安全返家;优先抢修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组织农技专家指导农户补种改种,提供畜禽补栏技术支持;结合喀斯特地貌特点,探索地下河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推动科学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百色市委市政府表示,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统筹专家智慧与群众力量,以科学态度和务实举措应对喀斯特地貌内涝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全力以赴打赢防汛救灾攻坚战,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