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一线到底有多重要?
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通过降水量、温度和植被这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第一个是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
第二个是温度,“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一般结冰。
第三个是植被,“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通过以上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01、气候方面
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南北雨季长短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
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1月0℃等温线的界限。
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
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
6.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
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7.南北方地区分界线。
8.中国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线。
02、植被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03、河流水文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长,冬季不结冰;
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
秦岭-淮河还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多水带和过渡带的分界线
04、地形、土壤、矿产方面
1.地形: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05、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
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
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
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
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3.油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
秦岭-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
4.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
秦岭-淮河以北以甜菜为主。
5.作物熟制:
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
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那么,“秦岭—淮河”线能划出一条非常精细的界线吗?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秦岭山系南北跨度超过100公里,地形非常复杂,因此不管是综合什么指标,都不能划出一条十分具体的界线。或许,称之为“南北过渡带”更为准确。
最近几年还有人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秦岭—淮河”线是否不再是南北分界线?但事实上,作为一条“带”,其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这些都要通过多年的降水和温度指标以及植被的变化幅度来确定。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秦岭—淮河”线仍然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地质地貌是比较难的一部分。可能很多同学到高三还对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三种类型的地貌形成过程还分不清楚。下图从景观图片、形成过程进行了对比,标明了三者相同点和异同点,总结到位。
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到底怎么定义和区分?
1、定义: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区别:多发育于湿润地区,降水较多的地方,为水侵蚀形成,外表较陡峭。
2、定义:雅丹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区别:多发育于干燥地区,为风力侵蚀形成,外貌多是下小上大,外表型如蘑菇(风蚀蘑菇)
3、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区别:多发育于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地区,由溶蚀和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多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