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赵嘉摄)
9月27日上午,“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山、红河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文山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常务副州长李先祥在发布会上介绍,多年来,文山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特别是创造了“六子登科”的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将文山建设成为喀斯特上的绿洲,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珍稀濒危物种“避难所”
文山州是我国古生代地层出露最丰富、地质历史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海拔相对高、纬度相对低、降雨相对多,北回归线横贯而过,森林植被繁茂,河流水系众多,文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小生态体系,为同域地理隔离分化特有物种提供了天然安全屏障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为全球生物界冰期“避难所”,蕴藏了大量古老、珍稀特有的物种资源,如华盖木、蒜头果和蚬木等。
据介绍,华盖木是文山特有的孑遗物种,有植物界“大熊猫”的美称,全世界目前发现仅存的10株野生华盖木,全部分布在文山州境内;蒜头果也是特有的孑遗物种,其分布区仅残存于文山州富宁、广南等地,1987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国际保护组织将其列为濒危保护物种;蚬木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文山州马关县古林箐保护区有全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13000亩)、保存最完整的蚬木林。
此外,文山还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属于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的长柄叉叶苏铁、毛枝五针松、水松、云南穗花杉、东京龙脑香等;属于国家II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澜沧黄杉、油麦吊云杉、巧家五针松等。
创造“六子登科”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
文山是我国甚至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特征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该州8个县(市)都是滇黔桂石漠化云南片区的核心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就是当年石漠化地区最真实的写照。一直以来,文山州坚持生态自然修复为主,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在石漠化治理实践中,文山人民铸就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创造了“六子登科”的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
——“山顶戴帽子”。在山顶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措施修复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严禁乱开垦、滥砍伐等行为。
——“山腰系带子”。在山腰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发展核桃、八角等特色经济林果,改善土质环境,把“石旮旯”变成“致富林”,通过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山脚搭台子”。在山脚缓坡石地区域炸石造地,改造梯台地,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沟渠、拦砂坝等设施,形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保证石漠化地区群众人均1亩以上的基本农田。
——“平地铺毯子”。在地势条件较为平坦的地区,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增加灌溉面积建设高稳产农田。采取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等方式集中发展猕猴桃、黄金油桃、特色蔬菜等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确保群众稳步增收。
——“入户建池子”。从源头解决群众毁林伐树的问题,为群众建沼气池,实施节能改灶,安装太阳能;在饮水困难地区鼓励群众自建小水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山已经成为喀斯特上的绿洲,生物多样性的天堂。该州森林覆盖率达50.29%,有湿地面积43.0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4.21%,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89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421.85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26.81%;建成1个国家级、6个省级、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和32个自然保护地。(李欧 文山州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