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制模型教具探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docx

认证主体:魏**(实名认证)

IP属地:上海

下载本文档

利用自制模型教具探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地球上的自然景观》

内容:通过自制模型教具,探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包括溶洞、石林等典型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地理科学思维,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科学原理;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认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特点;加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与喀斯特地貌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①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条件,包括溶蚀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等。

②掌握喀斯特地貌典型景观的形成过程,如溶洞、石林等,及其特征。

③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包括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等。

2.教学难点

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复杂地质过程和机理,学生需要通过模型和实例理解。

②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③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鲁教版(2019)必修一《地球上的自然景观》教材。

3.实验器材:准备模型教具,包括岩石样本、石灰水、塑料瓶等,用于演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组有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模型制作和实验操作。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

-以展示喀斯特地貌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奇特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自制模型教具探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①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包括溶蚀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等,结合图片和实例说明。

②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如溶洞、石林等,讲解其形成过程和特点。

③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举例说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3.实践活动(15分钟)

详细内容:

①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喀斯特地貌模型,包括岩石、洞穴、溶洞等元素。

②指导学生使用石灰水模拟溶蚀作用,观察模型的变化。

③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详细内容:

①讨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条件,举例回答:“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以及丰富的地下水。”

②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特点,举例回答:“溶洞内部常常有钟乳石和石笋,这是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结果。”

③讨论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举例回答:“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5.总结回顾(5分钟)

详细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验和讨论,你们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用时:45分钟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包括可溶岩石、丰富的地下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

-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特征,如溶洞、石林、地下河等,并能识别这些景观在自然界的分布。

-学生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蚀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等地质过程。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制作喀斯特地貌模型,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提升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科学结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会了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探究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探究思维,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增强了地理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提升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喀斯特地貌这一自然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在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喀斯特地貌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旅游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方面。

-学生在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反思改进措施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融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多媒体技术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比如使用视频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

2.实践操作强化: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喀斯特地貌模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反思改进措施(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足: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足或对实验操作不熟悉。

2.教学深度不够:在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时,可能过于依赖模型和实例,未能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价学习成果,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思改进措施(三)

1.提高学生参与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通过提问和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

2.深化教学内容:在讲解喀斯特地貌时,我将结合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解释科学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3.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我还将引入课堂讨论、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考虑引入在线测试和项目评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板书设计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①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

②丰富的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

③特定的气候条件:湿润多雨的气候

2.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

①溶洞:钟乳石、石笋的形成

②石林:独特的地貌形态

③地下河:地下水流经的河道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①溶蚀作用:岩石被溶解形成洞穴

②沉积作用:溶解物沉积形成钟乳石、石笋

③侵蚀作用:地表水冲刷形成峡谷、瀑布等

4.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貌形成

②工程建设:水利设施、采矿活动等改变地貌

③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对地貌的保护与开发挑战典型例题讲解例题1:

A.硬质岩石

B.软质岩石

C.沙岩

D.板岩

答案:B.软质岩石

例题2:

下列哪项不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

A.溶洞

B.石林

C.黄土高原

D.地下河

答案:C.黄土高原

例题3:

在喀斯特地貌区,下列哪种现象是溶蚀作用的结果?

A.岩石表面的风化

B.岩石内部的溶解

C.岩石的重力塌陷

D.岩石的火山喷发

答案:B.岩石内部的溶解

例题4:

A.过度开采地下水

B.滥砍滥伐森林

C.建设大型水库

D.推广节水农业

答案:D.推广节水农业

例题5:

A.几十年

B.几百年

C.几千年

D.几万年

答案:C.几千年

补充说明:

2.例题2中,黄土高原并非喀斯特地貌,而是由风力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

3.例题3中,溶蚀作用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岩石内部的溶解导致洞穴的形成。

4.例题4中,推广节水农业有助于保护喀斯特地貌,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貌的形成和稳定性。

5.例题5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通常需要数千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涉及到多种地质和气候条件的综合作用。作业布置与反馈作业布置:

2.完成以下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列举三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及其形成原因。

-分析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3.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参观喀斯特地貌景区的经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景区内的地貌特征。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反馈。

3.针对学生在练习题中的错误,给出具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在列举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时遗漏了地下河,教师可以指出并补充正确的答案。

4.对于实验设计,教师应评估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步骤是否清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2023PAGE 教案学科:地理课题:喀斯特地貌学校:澧县第一中学授课教师:《喀斯特地貌》教学理念 新课改、新学生、新教材,对教师及其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喀斯特地貌”这一课的教学理念主要为以下几点: 1.“深度学习课堂”理念 “学生为主、落实为重、要求要严”。“喀斯特地貌”一课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336:1?5342:23;52326167xjvo
1.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docx,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第四课时 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行为条件是“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2:741A5522622=72267397xjvo
2.4.1喀斯特地貌说课教学设计课件20232.了解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设计意图】重难点的设计符合课标内容要求,通过 重难,点的突破达到培养综合思维、促进地理实践力的 发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04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学习方法 思考评价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jvzquC41yy}/|}m0eun1|thv1:38=:393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