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学生课时40min选用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课标分析2017年新课标要求: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解读:首先该课标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地貌”、“景观”即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针对前者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
2、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在教学实践中,喀斯特地貌作为地貌的组成之一,首先可以通过视频和图像资料为学生建立地貌与喀斯特间的联系,通过地理分布、成因分析和次级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其景观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对应的教材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的第一个知识点P66-68)该内容属于继大气圈
3、、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一一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在对岩石圈的学习中,认识到大气圈、水圈的重要影响,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同时也为生物圈中土壤和必修2中人口、城乡景观等概念和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不能孤立的讲授地貌的知识点,要注意把握圈层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有意识的提及人类活动与地貌间的相互影响。三、学情分析在知识结构上,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通过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而高中所要求的地貌类型则是以成因作为划分依据,有一定难度;在思维方式
4、上,必修一前三单元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缺乏对理问题深层次的划分以及缺乏对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喀斯特地貌在成因上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而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的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初中的知识点,为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学习有指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启发学生多思考,活跃思维。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小组作学习等,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四、教学理念本节课强调地理核心素养中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中更偏向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视频和图像资料,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地理学习情境。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
5、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和维持学习者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情感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徐霞客为创设情境的导入,通过呈现视频和图像一步步引导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概念、分布、成因和次一级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和掌握,通过贵州fast的案例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引导学生从分析喀斯特地貌到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常见地貌及其景观特点。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布特点及成因;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各类型的景观特点;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
6、媒体影像,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2)通过景观图、文本等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目标】1)综合思维:从多种因素入手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fast)的选址原因2)区域认知:对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看视频、景观图等,本课时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人地协调观:探究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款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喀斯特
7、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教学难点:1.了解喀斯特地貌次级地貌如石林的形成过程。2.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fast)的选址原因。七、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探究法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lmin)同学们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古代第一旅游大V,明代著名地理探险家、文学家-徐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但他把最高的赞誉留在了桂林:“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他详细记述了云贵广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是最早记录喀斯特地貌的人,因此被称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研究之父。循着徐霞客的足迹,本节课,我们一
8、起来认识喀斯特地貌吧!【板书】喀斯特地貌集中注意力,了解世界喀斯特地貌研究之父:徐霞客。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像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初步印象和理解。通过创设古代地理伟人的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树立敢于探索的榜样,并且自然引入喀斯特地貌的学习,兼顾教育性和思想性1.地貌概念【讲授+提问思考】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地貌?岩石圈表面形态特征。是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之下呈现的形态,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且仍然处在变化之中。同学们初中也学习过5大基本地形,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地貌和地形有区别么?”制渝也猊*海昇世規1.回忆初中所学的五大基本地形,思考并积极回答地形与地貌的区别。探求新知:喀
9、斯特地貌概念、分布及成因5min)2.喀斯特地貌概念【讲授】:喀斯特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是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喀斯特地貌是指组成地表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3喀斯特地貌分布【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图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对,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桂云贵等地4喀斯特地貌成因【提问+讲授】:为什么喀斯特地貌会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地区呢,我们可以从其形成原理入手。从概念中我们得知喀斯特地貌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岩,初中我们学过石灰岩
10、与水CO2的反应方程式,同学们还记得么,对,就是CaCO+CO+HO=Ca(HCO)我们也知道碳酸氢钙会随流水流32232失,所以这就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板书】化学方程式小组合作:【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教师总结】得到大旅行家徐霞客最高赞喀斯特地貌分誉的喀斯特地貌到底有哪些独特的景观呢,从喀斯特地貌概念2.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和其形成条件,进行笔记3阅读“中国喀斯特分布图”,分析并归纳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集中分布区4.结合初中化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理解抽象的原理1.将地貌与地形联系,使抽象的新概念更容易理解2提供分布示意图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发现地理现象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11、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地位。3.地理与化学知识的结合,凸显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与体现了地理的多样性与生活性,培养学生多学科融汇学习,知识迁移的能力。1.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类(5min)中我们也明确了其包括地表和地下两类地貌。请同学们阅读教发现地理信息和总材P67-68,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还剩下一大半的表格。【板书】框架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棒,对各景观间的联系也把握得比较紧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首先是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沟、洼地、峰从等。【读图分析】从这幅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随时间变化,其发育的景观和景观特点都有所不同。接下来是
1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板书】图示同学们也可以在课后自己动手尝试更多简化的图示1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框架,理解各知识间相互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教师提供的表格。2欣赏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景观图像,深入理解各典型景观的景观特点,3读图理解并总结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规律4.跟着教师画图思路,将种类繁多的地理景观简化并理解记忆。结归纳能力,同时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促进学生构建知识框架。2.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并发表意见3. 教师板书简化的景观示意图,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案例探究:喀斯特地貌(3min)【案例探究】不同的地貌对人类生产
13、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在喀斯特地区,其生产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相关片段。,请同学们在观看视频是带着以下的问题。1.简述大寢壓I的气候和地諛特点.诧示:皓呂衣需曲所鹅区域)2.分析大龛因在基谨工程方面內优势*.战地出时工程建.施工淮原寻方直讨石3简述大翼由在排水方面的优势a皈地硬摘匕角痕廿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提示1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咼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2. 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3. 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结合新知识点和前面的知识进行思考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探究并给出自己小组的答案1本题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一方面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2.案例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lmin)本节课咱们一起系统的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布、成因以及其典型景观和景观特点,同时咱们也一起探讨了天眼-FAST选址贵州大窝凼的原因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