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常识是公职类考试必考的知识点之一,地理知识出现频率也是比较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会有所涉及。在自然地理中地貌特征经常以图片、文字描述等形式考察。

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成因主要由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将地表岩石圈变得凹凸不平。

(二)外力作用:

1、风力作用

风力作用分为两种:风力侵蚀作用,通过风力的侵蚀,将一些大的石块、土块侵蚀成不同的形状,就形成了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蘑菇、戈壁等;风力堆积作用,通过风力搬运一些碎石砂砾然后堆积在一些地区就形成了风力堆积地貌,比如沙丘等。

2、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分为两种:流水侵蚀作用,由于地转偏向力和重力等作用,使得河流水、雨水、海水等将流经地区的岩石、土壤侵蚀搬运后形成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如黄土高原等;流水堆积作用,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流速减缓的地区沉积下来,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如河口三角洲等。

喀斯特地貌概念

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流水溶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下水易渗漏。

喀斯特地貌成因

由于特殊地质石灰岩构成,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点

化学反应后会形成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特殊的地表或地下特征。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地区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地上喀斯特地貌

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2.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3.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4.峰林再经过进一步侵蚀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对喀斯特地貌有更深入的了解。本站还搜集整理更多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欢迎【Ctrl+D】收藏本网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