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观点不一定对,欢迎留言讨论!!!
一、造山型金矿的'明金悖论'
在野外勘探时,没有什么比看到岩石中闪闪发光的明金更让地质队员兴奋的了。但有趣的是,这些肉眼可见的黄金往往伴随着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总体品位并不高(强调一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所有的都这样,比如:海南抱抡金矿等),但储量很大。
造山型金矿的明金通常赋存在韧性-脆韧性断裂构造中,与国内常见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斑岩型,共伴生型等)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大部分金矿的赋矿岩石以脆性为主,脆性脆韧性为辅(韧性剪切带型除外,排山楼金矿,河台金矿等),就像一块威化饼干,一碰就碎,金矿区砂金较少;而造山型金矿的围岩更像是牛皮糖,韧性十足,金矿区砂金较多。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金的赋存状态:
1. 脆性岩石中的金就像胡椒粉,均匀撒在岩石每个角落,品位相对稳定但颗粒细小,这是成矿流体大水漫灌的结果,典型的浸染状金矿(斑岩型金矿等),矿石品位均匀。
2. 韧性构造中的赋矿岩石致密,金则像面包里的葡萄干,分布不均但局部可能形成'葡萄干富集区'。
以上为加纳某金矿照片
二、明金的'豪宅区'
当我们在野外看到明金时,实际上发现的是成矿界的'豪宅区'。这些黄金'豪宅区'的选址极为讲究,通常出现在:
构造带产状突变处(就像高速公路的急转弯,河流的洄水区)金属矿物在这里容易'追尾堆积';背斜构造的核部(相当于地质版的'聚宝盆');韧性剪切带的特定(空洞)部位(好比黄金的'VIP休息室')。
这些位置之所以能形成明金,需要满足三个'土豪'条件:
1. 充足的时间:成矿过程就像煲老火汤,火候不够就是清汤寡水,火候到了才能浓香四溢;
3. 稳定的环境:就像培养钻石需要恒定的高温高压,明金形成也需要持续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成矿机制,与萤石矿、水晶矿等如出一辙—,自然界最好的东西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明金分布如此不均——不是每个构造部位都能满足这些苛刻条件。
三、钻探的'贫化陷阱'
对于以颗粒金为主的金矿,钻探取样时常常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品位贫化。这就像用吸管喝珍珠奶茶,吸上来的珍珠总是比实际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 金刚石钻头的'挑食'效应:在钻进过程中,较软的明金颗粒容易被磨蚀或丢失,就像冰淇淋碰到热勺子;
2. 岩心采取率的影响:就像用漏勺捞饺子,总会漏掉几个;
3. 样品代表性的局限:明金分布的不均一性使得小样品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贫化率的实战计算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矿山体检法':
1. 选择标准段:在坑道或采场选取5-10米的典型矿段;
2. 实地采样:就像体检时抽血,取得真实可靠的品位数据;
3. 对比钻孔数据:将实地数据与对应位置的钻孔数据进行'双盲测试';
4. 计算修正系数:通过3-5个对比点,得出可靠的贫化率。
2006年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黑钨矿的勘探就上演过这样的案例。当时矿山技术人员直言:'钻孔打到矿带就行',看似粗放,实则道出了对这种成矿特性的深刻理解。最终通过系统的对比研究,建立了可靠的品位修正模型。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明金勘探中,经验与科学必须联姻。
四、实战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于明金型金矿的勘探开发,我们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 '望闻问切'勘探法:
望:加强地表调查,寻找明金露头;
闻: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追踪金异常;
问: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史,找出成矿'黄金时段';
切:用工程手段验证重点靶区。
2. '中西医结合'的取样方法:
西医式:系统的钻探控制,了解矿体总体形态;
中医式:必要的坑探工程,把准矿脉的'脉搏'。
3. 动态调整的品位模型:
初期:接受钻探品位的'保守估计';
中期:通过坑道验证建立修正系数;
后期:形成符合实际的资源储量模型。
五、结论:对待明金需要'精明'的眼光
造山型金矿中的明金就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看得见却摸不准。要破解这个谜题,需要:
1. 理解明金形成的特殊条件:不是所有构造带都能'点石成金',不是所有构造带都是'黄金地段';
2. 正视钻探取样的局限性:承认方法的缺陷才能找到改进的方向;
3. 建立科学的校正体系:用坑道这把'标准尺'来校准钻探的'误差'。
4. 造山型金矿的赋矿韧性断裂带稳定存在,规模较大,探矿时只要这个带存在,就有继续探矿的必要性,可能局部为无矿间断。同时不同方向的次级断裂也是很好的富矿断裂。找这种矿的经典方法就是,有矿断裂的追踪,无矿的断裂果断放弃。
5.金成矿一定遵循这样的规律,早期构造形成断裂带,张性的和压性的,脆性或者脆韧性,之后同期或者后期形成断裂破碎带,后期成矿流体进入这些成矿空间时,在早期压扭性断裂破碎带中大水漫灌,成矿物质极度分散,形成(细粒、超细粒)浸染状金矿。在张扭性断裂中,形成石英脉型金矿。强调一点的是:成矿时间尺度越大,金颗粒越大(明金)。
经济效益才是硬道理,真正有价值的金矿体往往需要更'精明'的眼光才能发现。正如老勘探队员的智慧箴言:'找矿不光要用放大镜,更要用脑筋。'在这条寻金之路上,既不能被表面的金光迷惑,也不能因局部的贫化退缩,唯有科学认知与实战经验相结合,才能揭开明金的真实面目。
各位看官,各位挖矿的、探矿的、画图纸的、跑野外的兄弟姐妹们:
感谢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公众号的小文只是本人的一些想法,部分观点比较武断,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留言探讨。重点在于交流,独乐乐,不于同乐乐。
自此公众号从地底下'挖'出来,承蒙各位不离不弃。说来惭愧,我这人就像块未经打磨的矿石,硬度比较大,通俗的话就是又臭又硬,写文章时常带着地质锤的莽劲儿,时不时还嘴臭,应该是砸到了含硫的矿物。有些小文可能砸了有些人的金饭碗,不小心触碰了逆鳞,善哉善哉,恕贫道不敬,自罚一杯,倒满倒满。那篇《岩浆成矿:是'金主爸爸’还是'背锅侠’?》的狂想,愣是被某位老专家留言表扬六百字,结果评论区直接上演'新老地矿人辩论赛'。这种'学术茬架'正是我最想看到的!《论“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一文,痛快淋漓。
重点来了!现向全行业征集'三不'稿件:不需要SCI级别的严谨,不要求院士级别的高度和深度,不嫌弃手机备忘录的排版。有位老哥把二十年野外笔记拍照发来,甚是感动。
自2024年7月建立公众号(从扯找矿淡到舒老汉杂谈)以来,本人深耕此平台,关注人数超过4800人,有几篇文章的阅读量破万,对于小众行业,甚是欣慰,万分感谢!!!维护此公众号实属不易,发表的小文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同时,文字上又不可以太呆板,必须集趣味性和专业性共存,定位上说,本人能力有限,只是将此公众号当作找矿科普来维护。所以在此发出倡议,邀请各位找矿大佬们投稿,也可以发来需要讨论的问题,拜托啦,谢谢啦!!!
坑道再深,终有回声;山高路远,初心不换。挖矿挖矿!!!
以下小文(阅读量1000以上,最高达到20000)欢迎转发,谢谢!文中引用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文献和图件,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特别强调一下,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