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喀斯特,在哪里(下)天坑天生桥

一些岩层或因支撑力不足而崩塌

但在喀斯特的世界

崩塌并非危机 而是一种机遇

可以让地下再次与地表联通

要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

让我们先回到洞穴内部

如果岩石不断坍塌崩落

洞穴内部常形成

比一般洞道宽阔数倍的大厅

是为洞厅

(陕西汉中禅家岩天坑下洞穴内的洞厅,顶部为天锅,摄影师@赵揭宇)

洞厅之中

偶尔可见一口巨大的锅状凹槽

这是当洞内充水,不断溶蚀顶部

同时联合空气对顶部施加巨大压力

岩石因重力崩落,而出现的洞顶天锅

在喀斯特群山之下

诸多洞厅潜藏其中

如,广西乐业的红玫瑰大厅

贵州安龙的犀牛洞厅

(贵州安龙县犀牛洞,摄影师@周元杰)

目前探明的最大洞厅

当数紫云苗厅

它属于贵州的格必河洞穴系统

直到2014年人们才揭晓它的全貌

它拥有近1057万立方米的体积

足以装下大半个西湖

目前也是世界上空间最大的天然洞厅

(请横屏观看,紫云苗厅内的冒气洞,探洞者正从天窗入口速降;另外,可在本文的一张设计制图中查看苗厅全貌;摄影师@周元杰)

当洞厅顶部的薄弱地带继续崩塌

它将越来越接近地表

直到破开一个口子

久违的阳光洒进黑暗的洞穴

这种位于溶洞顶部的透光口

也被称为天窗

(请横屏观看,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冒汽洞大厅,顶部开口为天窗,摄影师@韦文俊)

天窗常于地下河系中批量出现

著名的就有都安的九顿天窗群

三门海天窗群

由于这里的地下水水位较高

常以溶潭的形式出现在山间

它们看起来毫不起眼

但水下四通八达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三门海天窗,摄影师@黄永佳,标注@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持续且更大规模的崩塌

则形成规模更大的坑洞

这就是天坑

(天坑形成过程示意,这里主要展示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另外还有一种冲蚀型天坑;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天坑隐藏在群山之间

深度与平面宽度有百米至数百米

直到21世纪后

学界才正式将“天坑”作为

独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此后天坑逐渐广为人知

(请横屏观看,昭通市镇雄县伍德天坑,摄影师@柴峻峰,标注@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

是最早发现的天坑之一

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深天坑

双层坍塌的模式让它的

最大深度可达662米

能够将中国最高的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纳入其中

(请横屏观看,仰望小寨天坑,摄影师@李琼)

在广西乐业

近30个天坑散落在峰丛之间

组成大石围天坑群

数量之多、密度之高世界罕见

被誉为“世界天坑博物馆”

(请横屏观看,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摄影师@吴大伟)

其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

坑口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20米

最大深度613米

仅次于小寨天坑

(中国大型天坑比较示意,制图@柏榕/星球研究所)

最出人意料的是

秦岭山脉南麓的陕西汉中天坑群

尽管2016年才正式公布

天坑数量竟达到了54个

它由分布在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四县的

次一级天坑群组成

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大型天坑群

(陕西汉中圈子崖天坑,周边长满森林,摄影师@极行远方的易川)

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天坑大多分布在秦岭以南地区

(中国主要天坑群分布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天坑之外

如果洞穴连续崩塌

仅仅残余部分岩石相连

形似桥梁

天生桥便在各处诞生了

(位于贵州黔南州惠水县的天生桥,摄影师@酷鸟魏建,标注@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喀斯特地区分布广泛着

各式各样的天生桥

它可以演绎“小桥流水”

(广西鹿寨香桥天生桥,摄影师@李珩)

也可以在极短的距离内

与天坑交替出现

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湖南锅灶天坑与天生桥,摄影师@刘毅;标注@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脱离了多雨的南方

风化、冻融等作用也加入进来

塑造了华北最大的天生桥

太行山鹅屋乡天生桥

这座天生桥跨度约50米

但桥面最窄处不足5米

(太行山鹅屋乡天生桥,摄影师@李晓)

就连青藏高原的孜珠山

也有喀斯特天生桥的身影

(西藏昌都孜珠山上的天生桥,摄影师@何世海)

洞穴的连续坍塌

加之河流深切

还会形成狭长谷地

有的狭窄似地缝

如,恩施的云龙地缝

丰水季节,群瀑如悬练

(恩施大峡谷云龙地缝,摄影师@文林)

又如,天井峡地缝

全长约37公里,最窄处不足2米

长且连续,窄且极深

(重庆奉节县天坑地缝景区,摄影师@李相胤)

有的相对宽阔,成为峡谷

北盘江大峡谷、恩施大峡谷、武陵山大峡谷

均是喀斯特峡谷中的典范

(请横屏观看,恩施大峡谷绝壁长廊,摄影师@陈小林)

长江三峡同样脱胎于喀斯特峡谷

巨厚的碳酸盐岩被溯源而上的长江切开

周边不乏峰丛、洞穴等喀斯特地貌

三峡之中

瞿塘峡两岸最为陡峭

(请横屏观看,重庆奉节的瞿塘峡夔门,摄影师@蓝滔)

至此

喀斯特不再困于地下

持续的崩塌让它重新展露地表

甚至更加宏伟

但这就是喀斯特的全部了吗?

04

尾声

百变山河仍在发挥它的创造力

它以特有的溶蚀与海蚀作用一起

雕刻着海边成岩后的珊瑚礁

(垦丁珊瑚礁,摄影师@谢墨)

它让水从地下涌出

化身为城市之中的一汪清泉

(济南趵突泉为著名的喀斯特泉,摄影师@视觉中国)

喀斯特从古至今也是生命的庇护所

在它的溶洞之中

不仅有早期人类的遗迹

还经常发现古生物化石

(大熊猫掌骨化石,来自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3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摄影师@赵揭宇,标注@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现在的喀斯特依旧是

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生物特有性极高的地区

譬如,白头叶猴

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之中

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

(崇左,白头叶猴,摄影师@徐征泽)

我们常常认为南方喀斯特才最精彩

但在其他区域它同样熠熠生辉

(青藏铁路唐古拉站附近山上的喀斯特,摄影师@朱金华)

最后,无论喀斯特如何变化

我们都在这里生活

(桂林阳朔遇龙河上的“漓江渔火节”,摄影师@李翀)

在这里建设

面对喀斯特地区的挑战

(水红铁路北盘江大桥,摄影师@马梓涵)

也会继续探索这片从地表到地下

不停转换的百变山河

(洞穴攀岩,摄影师@酷鸟魏建)

别着急,彩蛋还在下方~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王逻辑

图片:田轩昂 设计:柏榕&刘志鹏

地图:陈志浩

审校:李楚阳&云舞空城&唐文俊

封面摄影师:李翀

审核专家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周文龙

小小彩蛋

《这里是中国3》北京首场新书分享会

将于12月7日(周六)14:00

在西西弗书店·北京西三旗万象汇店举行

(北京西三旗万象汇4层中庭)

星球研究所主创 余宽

星球研究所特约摄影师、三星堆签约摄影师 余嘉

星球研究所金牌特约摄影师、故宫博物院摄影师 柳叶氘

一起从影像中探索、发现华夏文明之美

期待与大家相见~

(扫码报名,免费参与活动。报名且到现场的读者将获得精美摄影明信片一张,欢迎来找我们玩呀~)

THE END
0.“中国最美喀斯特”的荔波小七孔被 国家地理 誉为 中国最美喀斯特 的荔波小七孔 简直是人间仙境 打卡景点 小七孔古桥 景区标志性景点 清朝古桥横跨响水河 清晨薄雾缭绕时仿若瑶池仙桥 建议早7点前抵达 可独享无人空镜 桥南侧第三棵古树为最佳构图点 68级跌水瀑布 层层叠叠的雪白水练jvzquC41o0iutru0eqs0yngcrr5zq~4vtkvtjxtv1rgjrjn1fgzbku4fgvgjnHftvkimgRi?44642<=:;(otJrigPc|Cc{B[GU,tgxB2(v}pl~rrycqfwyB2(crmkjsegKj>399;3:?'uri?3;>67>>3
1.中国喀斯特的百科全书,毕节九洞天在贵州毕节的大方县 有一个地方被称为 地下画廊 九洞天 这片喀斯特地貌奇迹由九个天然溶洞相连 乌江支流穿行其间 形成 洞中有天 天外有洞 的奇幻景观 这里曾被 中国国家地理 评为 中国最美溶洞 之一 保持着 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静谧气质 景点亮点 长达7公里的地下溶洞群jvzquC41o0iutru0eqs0yngcrr5zq~4vtkvtjxtv1rgjrjn1fgzbku4fgvgjnHftvkimgRi?42796:554(otJrigPc|Cc{B[GU,tgxB2(v}pl~rrycqfwyB2(crmkjsegKj>399;3:?'uri?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