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背后的故事——“喀斯特”贫困
今年7月,央视上映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是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而创作的。该剧用真实的人物造型、故事场景和人物表演来讲述黄文秀返乡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献出自己一切的故事。
北师大硕士毕业的黄文秀(杨蓉饰)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在百色市委宣传部任职,2018年3月,她主动请缨到广西最贫困的一个小山村百坭村任第一书记,白天她走村串户遍访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晚上与“村两委”研究脱贫对策,制定工作方案全力推进。黄文秀克服困难、不懈努力,在一年多时间内让8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然而一场暴雨,却将黄文秀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虽然黄文秀牺牲了,但是扶贫并没有结束,其他人接过黄文秀的接力棒,努力使百坭村实现了全村脱贫。而如今,黄文秀为百坭村设计的愿景也一一实现,一个幸福的百坭村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
喀斯特贫困
黄文秀的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市,地处广西西部,与越南接壤,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地带之上,属于典型的山区。
百色地形属于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岩石裸露,“九分石头一分地”,是广西岩溶分布面积最广和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仅百色河池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就占广西石漠化面积的60%,而百色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5%以上,其中石山占30%,土山占65.4%,丘陵和平原仅占4.6%。
该地区土层形成缓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困难,人均耕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山区溶洞广布,地下水丰富但难以利用,地表缺水,导致灌溉困难。
加之少数民族多生活在高寒山区、深山区和石山区,自然环境条件与农业生产条件更加恶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成百色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差,是百色市少数民族农民摆脱贫困最关键的障碍。
喀斯特危害
严重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
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石漠化不仅威胁到所在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还威胁到下游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西南、华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扶贫
中国石漠化面积主要分布在滇、黔、桂3省(区),总面积8.8万平方千米,加上潜在的石漠化,需要治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市、区),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村人口搬迁到小城镇,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力图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对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同时加大建设沼气池、水利设施,贯彻“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绿化”等生态恢复政策,因地制宜种植特色产品,发展生态经济。2011年至2014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治理石漠化面积3300万亩,造林一千一百多万亩,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岩溶地貌①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19世纪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我国的许多典籍和地方志中都曾对石灰岩地形和岩洞进行过描述和记载。
值得提出的是,在距今300多年前,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详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
徐霞客(1587年-1641年)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
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
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全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出露地表的)约125万平方千米,西南几省石灰岩分布面积达5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分布面积的一半。那里的岩溶非常发育,广西桂林山水和云南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
云南昆明石林
广西桂林象鼻山
岩溶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例如,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若溶地区的地下水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区有许多溶洞和暗河,因此在岩溶区修建水库时要注意漏水问题,在修筑道路和桥梁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典型负地形示意图
岩溶还与一些矿产的生成和富集有密切关系,例如,溶蚀残留的铝土可以富集成铝土矿,地下溶洞往往是蕴藏砂矿和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
此外,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 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岩溶形态示意图
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地形。其中物理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次要的,而化学的分解和沉淀过程是主要的。
上面这个化学反应式是可逆的,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时,反应向右侧进行,石灰岩被溶解;当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时,反应向左侧进行,石灰岩被沉淀出来。岩溶地区的多种多样的地形也就是这两个过程作用形成的。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岩溶形态示意图
1、岩石一定要是可溶的
石灰岩、硫酸盐岩、岩盐都是可溶的,但由于硫酸岩、岩盐分布范围小,石灰岩分布面积大,(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所以喀斯特地貌只在石灰岩地区才发育典型。
2、岩石一定要是能透水的
因为不透水的岩石,只能在岩石表面产生溶解和沉淀,不能深入到岩石内部。这样也就产生不了丰富的地下喀斯特地形。
3、水一定要具有溶解力
这取决于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数量多少、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水的温度高低。温度高反应快,溶解石灰岩的数量就多。
4、水一定要是流动的
不流动的水会很快饱和而失去溶解力,只有不断的流动,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才会变化,产生碳酸钙的沉淀或重新溶解。
岩溶地貌②(地表岩溶地貌)
地表岩溶景观
地表岩溶地貌
在岩溶作用下,地表形成各种不同的岩溶地貌。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同阶段和分布在不同地区,岩溶地貌类型和规模各有不同。
岩溶形态示意图
溶沟和石芽
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
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溶沟宽十几厘米至几百厘米,深以米计,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溶沟间的石芽除有裸露的外,还有埋藏的。埋藏的石芽多是在地下水渗透过程中溶蚀而成。
通常,从山坡上部到下部,由全裸露石芽过渡为半裸露石芽至埋藏石芽,如下图:
斜坡上的石芽分布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溶沟和石芽的分布特征常与地形、地质等条件有关。地形坡度较大的地面上,常形成彼此平行的溶沟和石芽,而在平缓的地面上,溶沟和石芽则纵横交错。在石灰岩节理发育的区域水流沿节理溶蚀,形成格状的溶沟。
路南石林
绘图 | 椰子皮
石林:是一种非常高大的石芽,石芽之间有很深的溶沟,沟壁陡直,崖壁上形成直立的溶蚀凹槽。
石林是在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云南路南石林,高达20~30m,密布如林,故名石林。
石林景观图
落水洞和竖井
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 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
落水洞
落水洞常分布在溶蚀洼地和岩溶沟谷内,也有在斜坡上。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在广西,许多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m,深度为10-30m,最深可达百米以上。
竖井(天坑):是一种深度较大的垂向洞穴。当地壳上升,地下水位即随之下降,落水洞 进一步向下发育而成,深度可达数百米。
重庆奉节的天坑,深660多米
漏斗
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米至数百米。
漏斗是岩溶水垂直循环作用的地面标志,因而漏斗多数分布在岩溶化的高原面上。
高原面上的岩溶漏斗
漏斗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
溶蚀漏斗:是地面低洼处汇集的雨水沿节理裂隙垂直向下渗漏而不断溶蚀形成的。
溶蚀漏斗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沉陷漏斗:在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或砂岩覆盖的岩溶地区,如有通往地下的裂隙,水流在下渗过程中,带走一部分细粒的砂和黏土物质使地面下沉形成沉陷漏斗。
沉陷漏斗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塌陷漏斗:多是溶洞的顶板受到雨水的渗透、溶蚀或强烈地震发生塌陷而成。
塌陷漏斗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注地。它的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规模比溶蚀漏斗大得多。溶蚀洼地的底较平坦,直径超过100m,最大可达1~2km。
岩溶洼地示意图
溶蚀洼地是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它的底部常发育落水洞和漏斗,还有一些小溪。(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从洼地四壁流出的泉水,经小溪最后流进落水洞中。溶蚀洼地常在褶皱轴部或断裂带中发育。沿大的断裂带发育的溶蚀洼地,常呈串珠状排列。
溶蚀洼地底部如被黏土或边缘的坠积岩块覆盖,底部的漏斗和落水洞就被阻塞,将形成岩溶湖。
溶蚀盆地
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岩溶盆地(谷地))的宽度自数百米至数千米,长度可达几十千米。
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覆盖着溶蚀残留的黄棕色或红色黏土,有些地方还有河流冲积物。
岩溶盆地中的河流常从某一端流出到另一端经落水洞汇入地下河。在许多岩溶盆地中还耸立着一些岩溶丘。岩溶盆地是岩溶地貌发育后期的产物。
岩溶盆地(谷地)示意图
干谷、盲谷和伏流
干谷:是岩溶区的干涸河谷。
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河,原来由地下水和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
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转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
我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发育许多盲谷。在贵阳市西南,红水河的支流涟水时隐时现,出现许多伏流。
岩溶地貌示意图
峰丛、峰林和孤峰
石灰岩山峰群
绘图 | 椰子皮
峰丛:岩溶地区发育的基部相连,且相连部分高度比例大于上部分开部分的山峰群,相对高度在200-300m。
云南罗平金鸡峰丛
峰林:岩溶地区成群分布的,基部分离,相对高度在100-200m左右,坡度一般在45°以上的岩溶山峰群。
贵州播雨峰林
孤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
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演化模式如下图:
岩溶地貌③(地下岩溶地貌)
典型负喀斯特地形示意图
地下岩溶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地区最富有特色的地貌,其中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道两种。
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宜良九乡溶洞
我国的溶洞规模很大,如桂林七星岩长千余米,高数十米。多个溶洞连通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可称为洞穴系统。
桂林七星岩
地下河
当地下水流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较小裂隙和孔道流动时,其运动速度很慢,这时只能进行溶蚀作用。
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地下水除了继续进行溶蚀作用,还发生重力崩塌,使孔道扩大为溶洞,也就形成了管道式的流水,称为地下河。
宜良九乡溶洞-雌雄飞瀑(双飞瀑布)
溶洞地貌
溶蚀地貌
发育在潜水面附近的水平溶洞,由于经常受自由水面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平坦。如果洞顶局部地点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由于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
水平溶洞横剖面图
绘图 | 椰子皮
溶洞两侧边壁有边槽,它标志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这里溶蚀侵蚀作用也较强烈,故形成向洞侧凹入的槽状地貌。
堆积地貌
溶洞堆积物多种多样,除了地下河床冲积物如卵石泥沙(其中有用砂矿、黏土矿物等)外,还有崩积物、古生物以及古人类文化层等堆积。
但最常见和大量的是碳酸钙化学堆积,并且构成了各种堆积地貌,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边石堤等。
石 钟 乳
石钟乳:是悬垂于洞顶的碳溶钙堆积,呈倒锥状。
其生成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中CO2含量较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
当这种溶液渗至洞内顶部出露时,因洞内空气中的CO2含量比下渗水中CO2含量低得多,(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所以水滴将失去一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酸钙在水滴表而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便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
由于下渗水滴不断供应碳酸钙,所以钙环不断往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
石钟乳的形成过程图
绘图 | 椰子皮
有时下渗水中含有其他杂质或者中央通道上 水滴的晶体生长,通道由此被堵塞。以后,下渗水继续往石钟乳外部流动与堆积,石钟乳不断增大,它的横切面具有同心圆结构。如果石钟乳附近有多个水滴堆积时,则形成不规则的石钟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石 柱
石柱:是石钟乳和石笋相对增长,直至两者连接而成的柱状体。由洞顶下渗的水溶液继续沿石柱表面堆积,使石柱加粗。
石柱形成示意图
石 笋
石笋:是由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其堆积的方向与石钟乳相反,但位置两者对应。
石笋、石柱和石钟乳示意图
当水滴从石钟乳上跌落至洞底时,变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的水膜,这样就使原来已含过量CO2的水滴有了更大的表面积,促进了CO2的逸散。因此,在洞底产生碳酸钙堆积。
石 幔
石幔:是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CO2迅速逸散而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其表面具有弯曲的流纹,高度可达数十米,十分壮观。
石幔
边 石 堤
边石堤:是在洞底,特别是底部两边的堤状堆积物。高度不大,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又似梯田土埂,排列在洞底缓倾的地面上,由上往下呈阶梯下降,每一阶梯都作是状突起,并且呈弧形向外弯曲,堤内积水成池,称为边石池或石田。
宜良九乡溶洞-边石堤
边石堤的生成与原始地面起伏有关。当流动的含钙溶液由积水小洼地漫过高起的边缘时,处于流态的溶液加快了它所含有的CO2的逸散,促进了碳酸钙的重新结晶因此在洼地边缘发生碳酸钙堆积,并且不断增高加厚,使原来不平的堤顶,经过多次堆积后,也趋于一致。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李子营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泸西阿庐古洞、奇风洞、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湖有:大叠水、长湖、月湖、仙女湖等。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辽宁:本溪水洞,属于大型充水溶洞。水洞全长5800米,现已开发2800米,面积3.6万平方米,空间40余万立方米,最开阔处高38米,宽70米,本溪水洞是发现的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河道曲折婉蜒,河水清澈见底,洞内分“三峡”、 “七宫”、“九弯”,故名“九曲银河”。洞内钟乳石、石笋与石柱多从裂隙攒拥而出,不假雕饰即形成各种物象。大连冰峪沟,冰峪沟属石英岩结构,是黄河以北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喀斯特地貌。经地质专家的多次考察,这里的地质是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并在这里发现了多种冰川遗迹。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五、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古巴、牙买加和越南中北部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