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二.石漠化的分布地区
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由于地表水资源缺乏,常常出现“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现象,其原因是喀斯特地貌区多岩溶洞穴、漏斗等,地表水容易漏入地下,流入地下暗河;而且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容易流失。
中国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
1、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2、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3、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4、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三.石漠化的成因(自然+人为)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多是人为因素所致。
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1.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 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
1. 过度樵采;
2. 过度开垦;
3. 过度放牧;
4.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5.乱砍滥伐。
石漠化的成因存在区域差异性,不同区域下的石漠化有着不同的成因组合,有的因素影响较小,有的因素影响较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此外,需要特别认识到石漠化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治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当石漠化发展到极难治理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这相比以前的一切是更加值得的吗?
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 、重力 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在现代侵蚀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土壤幔蚀的影响日益加剧,对土壤和地表物质的剥离和破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外营力。因此,全面而确切的土壤侵蚀涵义应为: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自然营力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1.分类
流水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沟蚀: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
冲蚀:主要是指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搬运、沉积作用。冲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冲蚀的标志是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冲沟,山洪和泥石流是地表冲蚀的极端发展结果。
溅蚀:主要是指雨滴溅落对土壤颗粒的冲击作用。在坡地,暴雨条件下,溅蚀作用很强溅蚀还往往是径流冲蚀的前奏,溅蚀可以改变表层土壤结构,有利于地表径流发展。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类型,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谷的高陡边坡上。
融冻侵蚀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寒地区,在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首先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成流塑状态,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所以此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一些土壤水分较多的地段,尤其是阴坡。如春末夏初在青海东部一些高寒山坡、晋北及陕北的某些阴坡,常可见到舌状泥流,但一般范围不大。
风力侵蚀
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风蚀强度与风力大小、土壤性质、植被盖度和地形特征等密切相关。此外还受气温、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状况的影响。
人为侵蚀
人为侵蚀是指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过程中,移动了大量土体,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侵蚀,增加了河流的输砂量。目前主要表现在采矿、修建各种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过程中毁坏耕地、废弃物乱堆放,有的直接倒入河床,有的堆积成小山坡,再在其他营力作用下产生侵蚀。
2.危害
( 1)破坏土壤资源
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土壤侵蚀,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 2)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通过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
( 3)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多种次生灾害。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
( 4)破坏设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主要表现在平原地区。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由于一些地区重力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5)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土壤侵蚀使大量坡面泥沙被冲蚀、运搬后沉积在下游河道,消弱了河床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水危害。
( 6)淤塞水库湖泊影响开发利用
3.影响因素
4.治理措施
( 1)水利工程措施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 2)生物工程措施
①方式: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等
②目的: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③类型:
<1>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措施:如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
<2>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