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踏石留印看贞丰生态恐龙脚印

花江大峡谷是关兴公路必经之地。绝大多数人未到黔西南州贞丰县,已先领略花江大峡谷的雄奇壮美,也惊叹于石漠化的绝情。石头多,生态差,这是很多人对贞丰的第一印象。

天无绝人之路。顶坛农民创造了在石头缝里种花椒治理生态并过上好日子的奇迹,令人动容。其实,花江大峡谷只是贞丰的最北端。管中窥豹,可能是窥一斑而知全貌,也可能是一孔之见。

那么,贞丰全县的生态环境到底如何呢?难以置信的是,走遍贞丰,总是不经意间就发现这种踏石留印的故事,这些又总是和古老的生态变迁或今天的生态修复联系在一起。

恐龙脚印没有鬼

贞丰县北盘江镇上坝组的恐龙脚印化石,脚趾清晰可辨。

贞丰的地层至少形成于侏罗纪早期,龙头大山至今还有侏罗纪时期孑遗植物桫椤。巧得很,这里还留下了70多个珍贵的恐龙脚印化石。

60多年前,北盘江镇青杠林村上坝组都是茅草房,小孩玩火造成火烧连营,村里决定采石造房以免悲剧重演。挖石板时,岩石中露出神秘印迹,有三组不同方向的脚印,前后距离和人步幅差不多,印迹大小和成年人张开手指后的掌印差不多。当时村民不了解这是什么东西,认为这些奇怪的印迹是鬼脚印。

20世纪80年代,专家勘察发现,这是五趾型的蜥脚类恐龙留下的脚印,距今大约两亿年。专家推测,它们以灌木、草丛等植物为食,当时这里属干燥炎热的滨海和陆地交界地带,恐龙在海边行走留下了这些痕迹。

无巧不成书。我们本意是看恐龙脚印,而北盘江镇一家采石场刚发现贵州龙化石,我们将错就错也去看了看。在机器帮助下,采石工像切豆腐一样分层切割岩层,开采出来的大理石块非常巨大,有几十立方米。最近,工人无意间发现,开挖近十米深的岩石上露出几只贵州龙。

贵州龙生活在平静的浅海区,和陆生恐龙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生活时期相近,化石地址又靠得这么近,也算是陆海呼应了。

北有恐龙脚印,南有原始人手印,贞丰这片土地给人们留下了认识古老世界的神秘符号。贞丰县东南角的沙坪镇金山村有一处红岩岩画,近百幅岩画分布在宽100多米的崖壁上。岩画中最珍贵的是密密麻麻的空心或实心手掌印,在全球各地岩画中非常罕见。此外,岩画中还有猪、羊、鸭子等动物图案。也有人提出,“猪”应当是国内已绝迹的貘。

贞丰红岩岩画中的野猪或貘等动物揭示了原始人所处环境的生态状况。

大地无语。然而,这些古老的印迹,从恐龙到贵州龙到原始岩画如草蛇灰线,为我们还原古老世界的生态面貌留下蛛丝马迹。

石碑里的生态警告

碑文称,自洪武年代先祖入黔以来,村民就非常注重培育前后左右的山林树木,禁止畜牧,以培风水。咸丰四年(1854年)村民在公议后规定,不准砍伐,伤犯一草一木就要罚款“乙千二百文”用来修路。

另一块咸丰七年(1857年)所竖的护林碑已风化。据记载,这块碑规定,有不肖子孙砍伐护寨古树“惊动龙神”,如有妄砍树木者“严拿赴公治罪”。

据介绍,过去山上树木参天,水源充沛。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树被砍伐,山秃水尽,村民经常要跑很远的路挑水。欣慰的是,如今山慢慢绿起来,水慢慢淌起来。

1991年,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赴贵州8个特困县并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贞丰县82%耕地是中低产田,森林覆盖率只有4.2%;有雨涝灾,无雨旱灾,多年来粮食单产没有突破85公斤。全县人均粮食只有148.5公斤,一半农户房子无法遮风挡雨,有一两成人还住在窝棚。

龙头大山位于贞丰、安龙、兴仁交界处,绝大部分位于贞丰县境内。1988年的一天,时任安龙县龙山区委书记吴天伦走进省政府办公大楼反映,龙山区原本溪流潺湲,不料连旱4年。原因之一就是龙头大山的树砍光了,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到7.7%,没有树,老天就变脸了。

这就是大自然的报复!贞丰人吃够了破坏生态的苦。

绝地反弹。贞丰人从此踏上一条艰难缓慢却卓有成效的生态修复之路。

在龙头大山吃闭门羹

龙头大山植被恢复良好,矮竹和杜鹃成片生长。

30多年过去,今天的龙头大山怎么样了?它绿了吗?有水吗?

龙头大山从1997年设立黔西南州级自然保护区,除了珍稀动物外,还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辐花苣苔、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十萼花、香果树等珍贵稀有野生植物30多种,被中外科学家称为是“庞大的物种自然基因库”。

听说要上龙头大山,县委宣传部的潘赞提前打预防针说,这是州级保护区,行不行,要看协调情况。第二天,得到的答复是,辐花苣苔太珍稀,除了科研等特殊情况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就不安排参观了。

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不少,全世界有3000多种。可是,它们像原始人部落一样,分布特别窄,数量特别少,一不小心就容易灭绝。辐花苣苔也这样,它是贵州特有种,只生长在龙头大山的冷水河区域的喀斯特石头上。

虽然吃了闭门羹,但这是好事,说明工作人员还是非常负责的。龙头大山是水源林保护区,我们还是决定上山看看植被和水源情况。

四轮驱动的越野车艰难地攀爬,小心翼翼避开满地凹凸不平的大石头。有时,我们不得不下车减轻载荷,甚至推车。

龙头大山从海拔几百米到1900多米,落差很大,植被变化也很明显。爬上第一个山头,海拔大约1600多米,凛冽的风迎面而来,一片片开阔的高山草甸呈现眼前。朦胧的薄雾中,有两位妇女正在采集海花草。这种苔藓生长在高寒而潮湿的地方,果然,踩上去脚下就冒水,山上有不少水洼。几米长的石松不断地从路边闪现,这种毛茸茸的苔藓从灌木或路坎上垂下,非常壮观。

龙头大山的土层很薄,只需剥离几十厘米的泥土就露出坚硬的岩石。山顶植物以矮竹和杜鹃居多,一两尺高,成片成片,密不透风抱团取暖。偶尔也能看到一些松树,是一二十年前民兵们辛辛苦苦种的,然而长不高,成了“老头松”。在背风向阳的山坡或洼地,时不时能看到一些高大的乔木。

尽管我们没去核心区的冷水河,但是,这么高的大山上竟然有河,本身就说明森林蓄水功能得到了恢复。回程时,半山腰能看到茂密挺拔的松杉针叶林,再往下就是高大舒朗的阔叶林,溪流甚至水库伴随我们奔向山下。

山脚下的龙山村溪水不多,但清亮亮地流淌着。73岁的雷大娘说,嫁到这里已经有60年,今年特别旱,五个月没下雨,但龙头大山还没断水。

雷大娘对龙头大山的树记忆深刻,年轻时山上很多胸径一尺多的大杉树,都被老一辈砍光了。“我们得不到,我还是孙媳妇嘛。到我们只有七八寸的杂木,后来杂木也被砍光了。现在山上树又多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人砍,又多了。”

龙头大山方圆几百平方公里,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看了几十公里。辐花苣苔的神秘面纱,无缘揭开。但是,这葱茏的草木和涓涓的水流,已经给出了龙头大山恢复活力的答案。

石头种花椒新传奇

天牧公司在北盘江畔粉砂岩风化的砾石中种植花椒,长势良好。

顶坛花椒是实打实踏石留印的故事。

80年代,这片严重石漠化的土地令人绝望,有些家庭已经以逃荒的方式离开故乡。无意中,有人发现,一株花椒在大旱情况下依然大丰收,顶得上几个月的生活费。

就这样,顶坛人获得当地基层干部支持开始大规模在石头缝里种花椒,闯出一条既治理石漠化又增收的路子。

一方面,顶坛花椒还在续写辉煌;另一方面,天牧公司开辟新模式,延续石头里种花椒的精神。

2018年,贵州天牧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入驻贞丰,除1.2万亩自有基地外,还带动合作社和农民种植4万多亩花椒。

在白层镇巧苗村、这硐村和里纳村交界处,花椒基地连绵成片,蔚为壮观。这里属于低热河谷,气候和高寒的龙头大山截然相反,而土地一样贫瘠,是尚未完全风化的粉砂岩。随便捡起一块粉砂岩,握在手心,轻轻一用力就会碎成无数颗粒。但是,你必须小心,有的碎石头边缘利如刀刃,可以轻易划破纸张。

这样的土壤,颗粒粗大,肥力低,保水性差,能种什么呢?过去,村民撒上玉米种子广种薄收。脱贫攻坚期间,村民整体搬迁,退耕还林。天牧公司把土地流转过来种花椒。说起来是土地,其实就是坡地,仅改造为梯田这一项就耗资2000多万元。巧苗村的罗兴高起初对土地流转犹豫不决,现在一个月务工收入两三千元,“花椒产业发展这么好,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全国花椒大省不少,为什么选择贵州贞丰呢?公司常务副总裁陈启迪说,青花椒麻,红花椒香,贞丰这里的花椒是又麻又香,品质特别好。

天牧公司目标是打造花椒全产业链,除了保鲜花椒、干花椒这样的初级产品外,还有花椒油、花椒精油乃至保健品和生物制药等深加工。

代表吉祥的它们正在归来

花江大峡谷雄奇俊秀,苍翠欲滴,石漠化的凄凉景象荡然无存。

从亿年恐龙脚印到万年原始人的手印,又从清朝百年碑印再到今天石缝里的花椒,石头无处不在,印迹无时不在,贞丰讲述了别样的生态故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贞丰的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4.2%上升到如今的55.09%,换言之,森林面积增长了13倍。在挽澜坝子高标准示范区,镇人大主席张洋忠告诉我们,机械化耕种后粮食亩产超过650公斤,增产超过10%。

渔民梁先生40多岁,中等个头,体格粗壮,年富力强,为什么回家来打鱼呢?他说,以前也去过浙江等地打工,“打鱼加上其他收入一年八九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好。”

船入峡谷,景象截然不同。两岸悬崖耸峙,绿树参差,藤萝轻舞,苍翠可人。钙华出露,如坠江面。间或有一片片花椒林、香蕉林等作物闪现。漫步江边,古榕盘根错节紧抱嶙峋怪石,红军泉水声悦耳,摩崖石刻铭记往事。据林业部门调查,花江大峡谷区仅兰花就有45种,热带成分的属种占绝对优势,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段。行走峡谷,从关兴公路俯瞰石头挨石头的那种凄凉感,荡然无存。

我们去花江大峡谷,目的是寻访野生猕猴,据说这两年猴子多了,在好几个乡镇出没。通常情况下,猴子夏季晨昏都会到大峡谷的河边喝水,基本不和人接触,偶尔会吃山上的玉米,但不破坏水果等作物。遗憾的是,访猴不遇,未见真容。

这两年贞丰发现的珍禽多了。2021年,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做客三岔河;2022年12月初,就在我们离开后的几天,一只优美的公白鹇出现在贞丰县城区。白鹇别号白凤,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因得到一对白鹇欣喜若狂,写下一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生态好不好,是不是和人类和谐共生,动植物是最有发言权的。用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珍禽瑞兽是吉祥的象征,这些吉祥的生灵正在回归贞丰,回归贵州大地。

THE END
0.绿了山头富了口袋:石漠化山区的绿色逆袭新闻频道从花江镇出发,沿着花江大峡谷一路向北,漫山遍野的皇竹草长势正好。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通过“坡改地”,种植这种牧草20多万亩。 目前,关岭县已经建成小型水库、山塘、渠道等工程480余处;在石漠化地区92个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新建灌溉、排洪沟渠115公里。当地完成综合治理石漠化11万亩,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jvzquC41pg}t0lhvx0io1;5471691:;1CTZJ\_jD5goeV|x7GpwSZy=S47693?3ujvsm
1.万千气象看中国丨一亩地上的贵州逆袭之路花江峡谷另一岸的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党支部书记胡超祥告诉我们,1999年,他们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00多元,而现在年人均收入能达到1.4万元,这就是苦干实干,绝地逢生的结果。 这场“绝地逢生”来得并不容易,是几代人的久久为功。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熊康宁是最早从事石漠化治理的人。他告诉记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755@56:2833::63:?3
2.绿了山头富了口袋:石漠化山区的绿色逆袭新闻频道从花江镇出发,沿着花江大峡谷一路向北,漫山遍野的皇竹草长势正好。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通过“坡改地”,种植这种牧草20多万亩。 目前,关岭县已经建成小型水库、山塘、渠道等工程480余处;在石漠化地区92个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新建灌溉、排洪沟渠115公里。当地完成综合治理石漠化11万亩,石漠化面积累计减少jvzquC41pg}t0lhvx0ipo8724751:8681CXUKc[gD5kjf]xu7GtrTau:S4;1::;0ujznn
3.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从国家‘九五’计划起,我们就以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花江大峡谷作为示范区,研究攻克石漠化这个‘生态癌症’的科学技术。”熊康宁表示,目前正值国家“十三五”期间,连续5个五年计划,他们都承担着关于石漠化治理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经过20年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的积累jvzquC41ueq/iƒsw0gjv0ls1kplp1:<2:177493jvo
4.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花江喀斯特大峡谷贵州石漠化地区是造林的困难地带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为了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以喀斯特石漠化发育典型的北盘江镇花江大峡谷右岸的顶坛片区为例,在阐述顶坛片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正在实施的几种石漠化治理模式:如"花椒-养猪-沼气"模式,"砂仁-养猪-沼气"模式,"传统粮食经济jvzquC41yy}/|qfpisobqtj{cp4dqv4cecjforh/lq{spjq/epeterjpeg3tqrq/yczft6hqpuksxjykqpeujnxku1632:7796792>=0jvsm
5.洪婷婷[1]2021年12月指导学生秦倩倩的作品“基于微气候营造的花江大峡谷石漠化修复景观设计”获得LA先锋奖研究创新类综合奖、最佳选题奖各1项。 [2]2020年12月指导学生林杨兰、陈晓媛、陈馨凝、林震宇的作品“Grave to Cradle-后疫情时代纪念园设计思考”获得第十八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金奖; jvzquC41tcxj0ow0gjv0ls1kplp1:5351714?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