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龙脊谷么?是雅丹地貌吗?在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有一个叫“龙脊谷”的地方,让人们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地貌有了一种新认识和新体验。
从外表上看,龙脊谷蜿蜒如龙,甚至还有龙的“脊背”,虽然形似雅丹地貌但又不能被称之为雅丹地貌。
龙脊谷有平行排列的“槽”和“垄”,凹陷下去的是“槽”,凸起来的是“垄”。这是由于岩石的岩性差异所形成的。
此外,不同岩层的多种色彩,还为龙脊谷披上了一件五彩的衣裳,构成了一幅天然立体的画卷。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名字非常像,所有很多同学傻傻分不清楚。简单理解:丹霞地貌的特点红色,一般湿润区比较多;雅丹地貌不强调颜色,一种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
在地理学习中,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是最常见的四种地貌类型,这些典型的地貌景观有哪些呢?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呢?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来看吧。
一、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喀斯特地貌分布、特点及成因
3.地表卡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
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1)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①气候特点: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②地貌特点: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地,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发育。
(2)大窝凼在基建方面的优势:大窝凼是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洼地,接近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造型,工程开挖量小。
(3)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岩石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二、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三、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四、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2.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大气物理作用所表现出的气候效果便是“气候效应”。大自然气象万千,“气候效应”繁多,既有自然原因形成的“气候效应”,如“焚风效应”“狭管效应”“冷岛效应”等,也有人为活动原因引起的“气候效应”,如“温室效应”“阳伞效应”“热岛效应”等。
1.热岛效应
(1)概念: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由于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2)影响:在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风。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为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
(3)影响因素
下垫面特性: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反射率小,热量传导较快)。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人工热源: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城市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城市中的绿化率: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2.冷岛效应
(1)含义:冷岛效应原来仅指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容小,同时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也不同,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湖泊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也得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
(2)影响
利于植物的生长: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内部湿地、公共绿化带、各种成片的植被等都可以形成局地的冷岛效应。
除霾的应用原理之一:除霾车能喷洒水雾,除霾车雾化的带电水分子随着水雾的蒸发,作业区气温逐渐降低,空气密度增大,会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即局部冷岛。因此,外围悬浮颗粒不易侵入,有效延长了除霾效果。
3.温室效应
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这就是温室效应。
太阳的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地表增温;同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又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地表热量的外散,使气温升高。
4.阳伞效应
又称“微粒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阳光,减少阳光的入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辐射到大气中的热量,起着保温作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两者相比,前者大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气温降低,这就是阳伞效应。
5.狭管效应
含义: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影响:气流流经狭窄地形时速度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形成条件:①自然的峡谷地形可对风速产生影响;②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很强,易造成灾害。
6.焚风效应
1.成因:焚风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 000 m,温度平均升高6.5℃。比如当空气从海拔4~5 km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
2.分布:在我国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高大山脉的背风坡,都有极为强烈的焚风效应。世界上以阿尔卑斯山、落基山、高加索山最为有名。
3.影响
有利影响: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滋润草场;程度较轻的焚风,能提高当地热量,促进作物早熟。
不利影响:能使农作物枯萎,树木叶片焦枯,土地龟裂,甚至会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灾害;在高山地区还可以使大量积雪融化,造成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