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
“良渚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
这两天,“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中外艺术家分论坛相继在杭州举办,中外汉学家、艺术家相聚良渚,共话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之路,分享他们眼中的“文化丝路”与民心相通。
在这之前,84位来自83个国家的艺术家们还走访参观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富春江小三峡、安吉余村、南浔荻港村、西湖景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等景点,进行写生创作。
在这些最能代表浙江的人文自然景观中,艺术家们深度领略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直观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哈萨克斯坦艺术家Nurlan Kilibayev说,几天的采风活动,让他感触很深的,就是浙江的自然风光,“杭州、绍兴的人就好像生活在一片绿意当中,到处是树,环境太优美了。”
艺术家们采风创作的作品集——“艺汇丝路”展也在良渚展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外汉学家、艺术家开展中外文明交流的地方,正是良渚古城遗址发现地——浙江杭州。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座位于浙江杭州的古文化遗址穿越历史的浩渺云烟,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随着“中华第一城”掀开面纱,我们看到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大量的玉琮、玉璧、玉玦等文物以及以鸟、蝉、鱼等为原型的玉雕动物佩饰,真实、完整地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将世界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
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等4项考古最新进展。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新发现,初步廓清了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规划建造水利系统、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良渚人群的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信仰体系不断成熟,显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守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以更具开放姿态的国际交流合作架起了中外民心相通之桥。
在杭州举办的“良渚论坛”,将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汇聚起“一起向未来”的力量,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当下,杭州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良渚文化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了一条广阔的通道,也将推动杭州昂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个“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的历史正在打开
一个灿烂的新天地正喷薄而来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
“外国友人来了,我们让他看什么?”这大概是我当院长二十年想得较多的问题。最早,我会带他们游西湖、攀孤山、品读苏东坡。如果是晴日,我们共同体察“水光潋滟”“翠碧晴岚”;如果遇雨天,我们同看“白雨跳珠”、纷乱入船。
象山校区建成,我会带老外游校园,山北迴院、山南叠楼,长廊环接、土壩勾连,这些新建的廊台门窗面向青山,我们看山水、看四季,看遥远的自己。
2018年,中国美院校庆九十年之际,我们为良渚校区培土奠基之后,我来到良渚遗址。天苍苍、野茫茫,山水的气象笼盖四方,我感觉一种根脉在脚下生长。
站在良渚遗址皇城的主台基之上,向着东方远望,那里是一座巨城,我们感到了一种永恒的对峙:城市与山水的对峙,变化与恒常的对峙。
在这个宏大的对峙中,我们又看到了自己生命青春的朝朝暮暮,看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未来!一个“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的历史正在打开,一个灿烂的新天地正喷薄而来!
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欸布斯·库塞·玛蒂尔德
文化和艺术没有国界、没有语言障碍,属于全世界的人民。二十多年来,我的艺术手法一直和中国书法文字联系在一起,文化交流带给我更好的理解、更好的包容、更好的开放、更好的创造,这也是中非发展和谐艺术关系的一个必要因素。
叙利亚艺术家哈马德·瓦辛
艺术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的,艺术家从自己与全世界丰富的文明遗产中获取灵感。“一带一路”文明倡议,通过价值观与思想传递的交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建立以文化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艺术家代表张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良渚的火种,带着理想与激情,在中华大地开枝散叶,落地生根。良渚也启示着我们,人类对于美、对于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这种理解在过去凝聚着我们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和观念信仰,在未来也必将引领我们构筑坚定的文化自信、果敢的时代担当。
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基里巴耶夫·努尔兰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商品交换,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文化、宗教和知识的交流。许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接过了艺术创作的接力棒,让我们一起打造现代文明世界新的艺术。
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
我对中国有三个印象,第一是中华文明根基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多次变革,国家愈发强大;第二个是科技进步飞速,成为了当今全球技术的佼佼者;第三个是中国人民给我们非常亲切的问候。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博物馆,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交流,我特别希望有一天这个梦想可以成真。
中国艺术家代表王绍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广东美术馆馆长)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希望未来能与业界同仁共同努力,以全球化的眼光和经验,一起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埃德·安东尼乌斯
我们和中国艺术家举办联合展,到不同的美术学院访问、学习,亦或者在艺术家聚会上彼此交流,这些都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为荷兰和中国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和交流思想的机会。
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
艺术召唤着我去理解和赞美那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真正非凡的多元文化。所以我认为艺术可以超越语言障碍,促进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艺术这个联系的纽带召唤着我们感受世界不同的文化。
10
厄瓜多尔艺术家伊莱斯卡斯·冈萨洛·埃尔南
每一种绘画都是一种叙述,叙述着我们的历史,展现着我们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仅展现在一幅画中,也把一种新的表述、艺术象征体现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独特的视觉语言,反映不同文化的交汇和共存。
11
中国艺术家代表余旭红(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艺术的“艺”在中国的甲骨文中,是一个半跪的人在种植禾苗,它体现了对艺术的敬畏、对本土的尊重。艺术是不用翻译的国际语言,我们通过“艺汇丝路”得以相识、相知,我们通过作品Face to Face(面对面)、Heart to Heart(心连心)。
12
在距今5000-4500年
中西文明有一个交流频繁的时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探源工程就要研究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良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让我们发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存在着一个稻作农业为基础、存在严重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
在文明起源过程中,中国域内的文明和域外的其他文明是否有交流,这种交流是以什么形式展开的、对中华文明或其他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我们有一个发现,实际上这个发现有一部分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在距今5000-4500年的时候,中西文明有一个相互交流比较频繁的时期,它的重要证据就是西亚地区原产的小麦、黄牛、绵羊经过中国西北地区,在约4500年前传入了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在中原地区、华北地区有万年左右栽培历史的粟和黍向西传播。
比如华北地区的粟和黍、西亚地区的小麦、黄牛和绵羊。说实话,小麦是西亚原产,但是,我们长期以为黄牛和绵羊可能是本地的原产,但是通过古DNA的研究证明,在距今约4500年前出现在中原的黄牛、绵羊是来自于西亚。
所以,我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包容开放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带一路”交流互鉴在当代的启示意义。
13
10000-5000-1000
浙江3个“文化密码”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
从史前万年到青铜时代,浙江拥有以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等遗址为代表的完整考古学文化谱系。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3个代表浙江的“文化密码”:10000、5000、1000。
在距今10000年的浦江上山遗址中,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稻作的蓬勃发展有力支撑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上山遗址的诸多柱洞和房基还表明10000年前的浙江先民已最早走出洞穴居住,在钱塘江上游的旷野建起了“远古中华第一村”。
在浙江,5000年前的良渚已拥有宫殿区、内城、外郭城三重结构的古代城市,事实上建构起了早期区域性王权国家,形成了由琮、钺、璧等礼器构成的玉礼制文明。
真正让浙江成为江南文化集大成区域的历史事件,缘于1000年前宋室南渡。由于定都今天的杭州,使浙江在其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腹心之地。
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华古代文明最星汉灿烂的时期之一,由此形成独具精神气质的宋韵文化。
从10000年到5000年,从1000年到今天,浙江始终是让世人读懂中国的一个最佳窗口。浙江也将继续以守正创新的蓬勃生机,赓续历史文脉、开辟广阔未来。
14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迪力·卡吾肯诺夫
当人们谈论“一带一路”时,常常会想起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所产生的贸易和物流效应,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成为东方、西方文明交流的特殊渠道和载体,为促进东西方文化和人文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影响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局部性的,并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它可以让一个文明的日常消费品丝丝入扣地融入到地球另一端的国家文化中。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交流倡议,十年来,中国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数以万计的奖学金名额以及来华的机会,比如我们此次参加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让学生、教授以及青年学者们得以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科技、教育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成就。
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该继续发扬友好合作精神,扩大人文交流、科技合作、媒体和志愿者组织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为深化世界各国多边和双边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哈萨克斯坦人说“远亲不如近邻”。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承丝路精神,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15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之路
考古证据最系统、最充分的就是良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之路,迄今为止考古证据最系统、最充分的就是良渚。
作为东亚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良渚,自然有它的渊源和发展过程。
浙江的植物考古专家郑云飞先生通过稻田土壤当中植硅体密度的估测,估测当时良渚文化时期,稻田的亩产量将近141公斤,这个产量就非常高了。我们边上的池中寺粮仓,是一个储量达20万公斤的大粮仓,据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稻米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可见良渚稻作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稻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观念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及其他领域,稻作从育种、播种、收割等一系列作业流程,不仅培育了先民勤劳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和积累财富的观念,也大大加强了先民对大自然的依赖,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宇宙观体系逐步形成,从上山、义乌桥头半个太阳在穹庐下,到天盖式的符号,最后到良渚,“天”的观念形成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财富积累和社会分层加剧,到良渚时候,以琮为代表的宇宙观系统化以及与之伴生的全社会广泛认同和膜拜的太阳神式“祖先神”出现,良渚文明水到渠成。
稻作文明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被誉为“日本郭沫若”的梅原猛先生提出了包含陶器、玉器、养蚕和丝绸的稻作文化复合体,他甚至认为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梅原猛先生还认为稻作文明对大自然更加宽容,稻作文明是欧洲文明中所没有的,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生产方式。
青年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丝路”与民心相通
把“干戈”转化“玉帛”
就是把武力和战争转化为和平、和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
总结良渚文明在世界文明上的定位,我归纳为几个方面:
世界上最早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原生形态的文明,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里中国文明是由良渚文明开始的。
良渚文明是以玉礼器和丝绸为代表的和平文化。中国古代就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说法,把“干戈”转化“玉帛”,就是把武力和战争转化为和平、和睦。所以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突出的和平性。
今天,丝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加紧密地联系着人民、国家和文化
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雷佩克
随着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互联互通的梦想已经成了现实。今天。丝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着人民、国家和文化。在此倡议的框架内,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到了促进,并且变得更加重要。
我举个简短的最佳实践例子。
欧亚太平洋大学合作协会,这是一个拥有170多所专业机构大学的协会,仅奥地利就有30所,中国有70多所,欧亚太平洋大学合作协会促进其成员大学之间博士生和学者的交流。
哥斯达黎加是拉丁美洲
推动中国文化、汉学文化比较有特色的国家
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教授菲利普
哥斯达黎加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可是在拉丁美洲成了推动中国文化、汉学文化比较有特色的国家,特别是哥斯达黎加大学。
自2017年开始,哥斯达黎加大学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动了历史、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
因为我们深信文化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明互鉴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比如拉美汉学研究院汉学院,每月组织一次中国文化的虚拟论坛,协助推进拉丁美洲进行的中国文化研究项目的推广。
另外一个计划是中国传统音乐会和书法课、武术课以及传统医学课,在哥斯达黎加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良渚文明揭示了
东亚乃至中国的文明发展脉络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张颖岚
在我看来良渚文明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东亚乃至中国的文明发展脉络。
中国文明诞生的区域就是在欧亚大陆的东端,面朝的是大海,背靠的是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
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及其世界意义
让日常的经典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勾连起来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
怎么让经典“活”起来,特别是让日常的经典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勾连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方式进行活化、进行翻译。我留意到电竞赛事当中,有一些电竞游戏就很好地把中国文化植入其中,能够很好地把文化经典通过现代的表达,和当代生活融入起来。
可以探索的方式就是文旅。如果把绘画当中的美食搬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我相信我们文化的“转译、翻译”就成了,就可以达到影响日常生活的效果。
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同时又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化新的意义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欢欢
我认为现代化比较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重视知识与教育的普及,尊重多元和包容,接纳不同的宗教、信仰、性别等。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现代化密切结合中,伴随着现代化而不断更新、不断“活”起来,也是一种时常而新、时常在创新的一种文化。
所以,我觉得中国式现代化就文化层面来讲,是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同时又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化新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
对文化和文明的倡导扮演着重要角色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谢里夫
实际上,我觉得从我们这一代来看,如果说有一些年轻人可以在线上或者从虚拟形式做更多的文明,或者文明相关的沟通和交流,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探讨,是互联互通,对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碰撞。
所以,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文化和文明的倡导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汉学家来说,我们是从自己认知方面来看,我们主观的学习更多、了解更多,并且我们希望从更多本土的知识去进行更多的了解。
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德国会很受欢迎
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常务院长叶翰识
中国在20世纪发展非常快,当然面临很多挑战,很不容易。外国人看中国,很明显地知道她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杭州,杭州有阿里巴巴,还有上海、北京等类似的城市,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是发达的城市。
近现代世界上,创新创业是很重要的任务,不同国家都希望吸引多才多艺的人来他们国家,中国也希望吸引多才多艺的人、吸引国外的投资,如何实现呢?
我认为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是一个很好的项目,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比如放宽签证规定。建立信任以后,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德国会很受欢迎,德国和西方的企业也愿意和中国的公司合作。
记者 胡红斌 林建安 邵婷 姜雄
摄影 陈中秋 马其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