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从石头中崩出来的高考地理中常考的中国六大特殊地貌类型岩石岩浆岩

说说《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

第一回孙悟空登场,他是怎么出生的呢?书上说,“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有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孙悟空是从石头中崩出来的?

真是好玩。这该是一块怎样的石头?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人是从猴子变来的。猴子竟然是从石头中崩出来的?那远古时候的人,也该是从石头中崩出来才对。难怪古书上说,那些历史上威名远扬的大人物,多是母亲躺在一块石头上,看到月亮,或梦到长虫,有感而孕,大人物由此诞生,看来那块石头有猫腻。

这当然都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关于崩出孙悟空的这块仙石,原型有两种,一说为泰山的“极顶石”,一说作者吴承恩为淮安人,花果山参照的是连云港的云台山。当地附近的小村落里,就有关于唐僧之父陈光蕊的很多传说,《西游记》中的一些段落,即取自那里,绝非作者凭空编造。

若是第一种,现有的研究表明,泰山上有一种花岗质岩石,形成圆球,可能与这一类岩石的“球形风化”有关,孙悟空从圆球里面崩出来,倒是很有可能的。对这些岩石测年发现,它们的年龄多在27亿年左右,也就是在最为遥远的太古宙。那时大地灰蒙,苍凉荒芜。

泰山极顶石“似圆球样大”

可是问题来了,孙悟空如果这时候从石头里崩出来的话,他就远比玉皇大帝古老得多,所受的劫难,自然要比他多,最后凭什么玉皇大帝成了天上最大的神?孙悟空只是个区区弼马温?要受他欺凌,取经路上遇到困难,还得低声下气请他手下帮忙。

如果是第二种,花果山的原型是连云港的云台山。巧的是,那里也有一套火山碎屑岩,主要有安山岩等,形成“圆球样大”倒是很有可能的,对这些岩石测年发现,它们多在三叠纪、侏罗纪。若是三叠纪,就和玉皇大帝同时,应是不可能的。那很有可能是恐龙繁盛的侏罗纪(距今大约2.01亿年至1.45亿年前),也就是说,孙悟空活到现在,大概有1.7亿岁。世上最长寿的人当然都比不过他,可能山上的有些石头和他同龄。

连云港云台山景区一角

《西游记》是我国伟大的小说,现代地质学概念,引入我国也就百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自然不会想到我们脚下的石头,会有年龄,而且在几百年之后,有一个叫“科学”的东西同他笔下的孙悟空一样,突然崩出来。由现今的“科学”观照古时的“小说”,本身是不对等的,这就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出生”在春秋战国而实际应和恐龙差不多同时的原因。反过来,这种对古时小说的科学观照,小说不会因此而失色,只会愈显其伟大,科学摇旗呐喊,不过扮演着助兴的角色。

一、学考标准梳理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a)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矿物是由元素集合而成的。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

矿物是地壳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构成。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b)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常见的侵入岩有花岗岩,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是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搬运、沉积和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层理构造和存在化石两大特征。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等。

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成)等。

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c)

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推动这种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形成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可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经熔融作用,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常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1️⃣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景观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吉林。

2️⃣丹霞地貌(流水切割)

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区。

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3️⃣雅丹地貌(风力作用)

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它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分布情况: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

4️⃣“岱崮地貌”

是中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将原称“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

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

5️⃣张家界地貌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张家界地貌是以塔柱状峰林为特色,看上去是千峰耸立、万石峥嵘的景观。

6️⃣嶂石岩地貌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命名地是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村,命名老师是已故地理学家郭康老师,与张家界峰林地貌和丹霞地貌同属于中国三大砂岩地貌。它最典型的特征是阶梯状陡崖和赤色峰墙,并且蕴藏着丰富的地貌学知识。

THE END
0.喀斯特地貌1795年,霍通(J.Hotton)论述了碳酸在石灰岩溶蚀中的作用。19世纪末,德国学者J.斯维伊奇(Jovan Cvijic)在德国地理学家A.彭克(Albrecht Penck)的影响下,研究了斯洛文尼亚喀斯特高原和第纳尔其他喀斯特区,并称喀斯特地貌,1893年发表《喀斯特现象》,随后又发表《喀斯特地下水文与地形演化》等论著,体现了精确的形态与过程jvzquC41yy}/|pgm0eun1nhrj1}ptmxAUkzfKMB3(KJ>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