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以下简称二六二大队)曾为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解决浙江省资源短缺作出过重大贡献,被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近年来,该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开启了“一业多元”发展路径,取得优异的找矿成果。
近些年,矿产勘查市场起伏不定,加上二六二大队的作业区域主要位于浙江省北部,这里找矿空间狭小、成矿条件不被看好,但他们坚持地质立队不动摇,近10年共发现大型萤石矿产地3处、中型萤石矿产地1处、中型银铅锌矿产地1处、中型方解石矿产地1处。
二六二大队所探获的3处大型萤石矿,改变了前人对于浙北地区无大矿的传统认识。其中,民乐矿区萤石矿找矿成果入选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成果,报福地区大型萤石矿项目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埭溪镇管村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成果入选浙江省“十三五”期间“十大地质成果”提名奖。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二六二大队浙北地质矿产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北地调院),听有关人员讲述这些年他们在浙北山山水水间找矿报国的故事。
首战民乐矿区,大型萤石矿刷新传统认识
浙江在大地构造上由浙西北、浙东南两部分组成,分属扬子古板块、华夏古板块。二六二大队所在的浙江省湖州市属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许多业内专家不看好的贫矿区。地质前辈们在该地区开展了数十年的地质工作,但找矿结果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工作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地质工作者们仍然坚守初心,履行着为国找矿的职责使命。
二六二大队队长张军告诉记者,多年来,大队坚持“地质立队”不动摇,把“献身地质事业”作为终身信仰,把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作为使命,全力做好人财物保障,让地质人员能扎根野外一线安心找矿。
为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二六二大队成立了浙北地调院这支精干的专业找矿队伍。以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提升找矿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在资金投入方面,大队采取自主投入为主、省财政资金补助结合的方式,近10年来先后对安吉民乐矿区、蒲芦坞矿区等十余个项目投入超5000万元。
萤石是重要的战略性非金属矿产,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工业,在新材料、医药业等领域也有应用。
开展萤石矿勘查的首战地点,选在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民乐地区。地质队员们在历史资料中努力寻找线索,并前往现场探勘民采古洞。最终在民乐地区探明一处矿物量达170多万吨、省内罕见的品位较富形态简单的大型优质萤石矿。这一成果刷新了业界“浙北地区无大矿”的传统认识。
民乐萤石矿平均品位超50%,是目前浙北地区发现的规模较大、品位最富的萤石矿。其开采条件简单,一个单脉长2公里,品位、厚度稳定。浙北地调院院长郑晓伟介绍,浙江以前探获的萤石矿主要位于浙南地区,此次探明的民乐萤石矿是浙北地区40年来新发现的第一个大型萤石矿。
瞄定线索再突破,为后续勘查提供借鉴
“首战找到大型萤石矿,增强了队员们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大家技术上的自信。”二六二大队总工程师陈焕元说。他参与找矿工作十多年,带领地质队员翻遍了浙北地区上百份地质资料,在跋山涉水的实地探索中不断加深着对浙北地质条件与成矿条件的认识。
随着民乐萤石矿勘查任务的完成,二六二大队继续立足浙北,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安吉县报福镇蒲芦坞矿区。
勤看、勤敲、勤观察是勘查中浙北地调院项目组技术人员的“三勤”原则。在山上灌木丛中发现萤石滚石后,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和专业判断,推测蒲芦坞地区可能存在萤石矿成矿有利条件。于是,他们迅速调整找矿思路,抓住萤石矿线索顺藤摸瓜,开展了大量追索和验证工作,于2015年打下了蒲芦坞找矿第一钻。
浙北地调院项目组技术负责人回忆说:“第一钻打下后,一钻见矿100米厚,岩芯取上来后进行基本分析,品位较高。这证明了我们的找矿思路是正确的,坚定了队员们的找矿信心。通过后续工作投入,判定了矿床规模。”
施工3个钻孔后,项目组将蒲芦坞判定为大型萤石矿。找矿最后提交萤石矿物量230多万吨。“这个矿是浙江省单脉规模最大的萤石矿,浅地表埋藏,开采条件简单。”浙北地调院总工程师沈亲亲评价说。
蒲芦坞萤石矿是一种呈黑色、赋存于构造中的交代蚀变型萤石矿,不具备常见类型萤石矿的特征,很难通过肉眼进行判断,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专家介绍,该矿的探明填补了浙北地区交代蚀变型萤石矿的找矿空白,成为浙江省地勘系统非金属矿产研究经典案例,为后续全省萤石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创新认识破束缚,火山岩盆地底部再探大矿
二六二大队在浙北找到的第三个大型萤石矿是湖州市埭溪镇管村萤石矿。
郑晓伟回忆说:“管村萤石矿位于当地山脉突起的地方,沿山脊展布。2020年野外验收报告通过评审,矿物量120多万吨。”
管村萤石矿找矿过程中,正值地勘基金项目持续缩减、地勘经济发展遇到重重挑战之际。大队通过精准研判、精确选点、精心设计,于2017年成功申立浙江省地勘基金项目“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管村矿区萤石矿地质普查”。在此前的工作基础上,系统归纳区域成矿规律、找矿技术方法,探索运用构造控矿等科学理论方法指导勘查。
沈亲亲告诉记者:“在管村萤石矿勘查中,我们研究前人经验,结合实际条件,创新认识,突破束缚,在工作中一步步取得了现有成果。”
创新突出表现在对矿区构造的认识上。以往的研究认为该矿区构造是一个北东向、简单的线性构造,但施工钻孔时构造总向一个地方倾,该见矿的地方见不到,与原来预想的不一样。“于是,我们对原有构造系统重新填图,通过对整个地区构造系统进行深入综合研究后,最终得出两个构造叠加形成一个构造的新结论。”沈亲亲说。
管村萤石矿是典型的硅钙层间破碎带中赋存的萤石矿体。整个区域上伏的是火山岩,有个北东向岩浆岩带,萤石矿Ⅰ-1号主矿体分布于硅质泥岩与大理岩化灰岩间层间破碎带断裂构造中。Ⅱ-1号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劳村组与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孤峰组间的不整合面上。
谈到管村萤石矿找矿突破的意义,沈亲亲说:“这是浙北地区首例在火山岩盆地底部具有一定规模的萤石矿体,对火山岩构造盆地底部寻找同类型萤石矿床提供了一定指导意义。”
为什么在近年来全国矿产勘查市场起起伏伏的大背景下,浙北地调院能够坚持找矿不动摇并取得良好成果?
郑晓伟认为,首先是大队高度重视找矿工作。二六二大队一直以找矿立队为宗旨,坚持投身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虽然现在找矿工作资金投入少了,但矿产资源勘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必须得有一批人做这个事。对我们来说,找矿是一种责任。”郑晓伟说。
同时,该大队重视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提升找矿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提升员工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例如,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并联合重点高校开展矿床学科研创新,让技术人员近距离接触行业先进工作方式方法,开拓思维,提升能力。每季度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并鼓励员工学习深造。同时,该大队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制定了激励找矿科技创新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先后奖励了安吉民乐项目、安吉蒲芦坞项目、湖州管村萤石矿项目等多个先进模范集体。
如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在推进。展望未来,郑晓伟满怀信心:“我们正在梳理一些成矿信息,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续写辉煌、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