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以独特的历史底蕴、抗战记忆与民俗风情
成为川南文旅版图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宜宾李庄古镇夜景
图源: 光厂_大白yu天下
以及五粮液
历史悠久的酿酒工业
使这里拥有“中国酒都”的称号
宜宾五粮液
图源:光厂_ 大白yu天下
第三个是蜀南竹海
它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是川南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为宜宾赢得了无数荣耀
蜀南竹海
摄影:杨建
兴文石海隐逸在这三大光环之下
虽开发较早,但藏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2005年,这里成为四川首个世界地质公园
人们才恍若隔世般问道
什么是兴文式喀斯特?
它真的有这么美吗?
兴文岩溶天窗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是一种由可溶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
经过长期侵蚀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通常以溶洞、天坑、地下河以及峰林、峰丛
等景观为典型标志
在中国西南地区
兴文一带的喀斯特地貌尤为典型
其类型之完备、形态之丰富
堪称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立体百科全书”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它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
约4.9亿~2.5亿年前
兴文还是一片浪潮汹涌的大海
大量的海洋生物的钙质骨骼在浅海地区沉积
形成了约360~600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成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础
珊瑚、贝类、有孔虫等生物在海底沉积
形成厚实的碳酸盐岩地层
图源: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 侯潇伊
地壳抬升时 它由海底隆起
完成海陆变迁的地质过程
在构造作用下
碳酸盐岩发育了大量的断裂、裂隙、节理
兴文气候温润,降水丰沛
看得见的地表水和看不见的地下水
在这些裂隙与节理之间来回转换
共同构成兴文岩溶复杂的水系统
它们如龙蛇游走,潜行于地穴洞窟
凿穿亿万年沉积的时光壁垒
兴文地下岩溶天窗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它们或悬挂于崖壁
惊天一坠撞碎成玉屑琼浆般的水花
化作“ 疑似银河落九天 ”的磅礴意象
飞雾洞飞瀑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它们汇聚成湖, 如一面明镜
在竹林环抱间成为万千旅客的心灵归宿
僰王山寿山湖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冲刷着嶙峋的岩壁
所过之处,皆受其影响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图源: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 杨金山
流水塑造了这里
又反过来成为这里的美景
它们与山林石洞一起
共同组成了精彩缤纷的山水画卷
石海涌浪,峰林竞秀
东西延绵10余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石海
是兴文最壮观的地表喀斯特之一
也是景区名字的由来
请横屏观看
小岩湾石海的分布面积达2平方公里
远观波澜壮阔,蔚为大观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石芽是地表岩溶演化过程中幼小的“婴儿”
它们体形弱小,容貌初成
尖脊状、棋盘状、石林状等形态组合万千
根据出露地表的形态
还可分为裸露石芽、半裸露石芽、埋藏石芽
石芽形态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中
由于岩石表面不是均匀的
有些地方有裂缝、杂质或更硬的矿物
溶解作用在薄弱区域更快
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而在坚硬部分较慢
成为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石芽形成过程①
还未被雨水剥蚀的碳酸岩层
石芽形成过程②
薄弱部分被雨水侵蚀
坚硬部分暴露出地表
石芽形成过程③
在雨水的持续侵蚀下
石芽形态渐显
石芽的形成极其缓慢,可能需要数千年甚至更久
每一场雨都在微调它的形态。
绘图: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自规中心 杨金山
走近细看,石芽宛若一个个破土而出的春笋
但当它们连绵起伏、横贯苍茫山野时
便化作波涛汹涌的海洋
彷佛岩石凝固成的惊涛骇浪
石芽石海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雨水持续沿着石芽之间的沟槽下渗流动
溶蚀作用在沟槽中不断加深 加宽
原本相连的石芽根部被逐渐切割 分离
结果是
石芽越长越“高”、越变越“尖”
彼此之间被深深的溶沟隔开
形成壮观的石林
它们身形婀娜,体态丰腴
带着地表岩溶风华正茂的成熟印记
石林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当洼地继续加深扩大
将连续的山体分割开
则形成基部相连的峰丛、峰林
参差错落、连绵起伏
峰丛似簇,聚散相依
峰林如戟 ,直指云天
请横屏观看
小岩湾峰林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之后,基座被彻底破坏
原本的峰林山峰被完全孤立
山峰孓然而立
此时
它已经褪去了群峰簇拥的喧嚣
也失却了峰林连绵的磅礴
如同迈入垂暮之年的老人
沉静地见证着地表水流的最后雕琢
夫妻峰形成的过程①
雨水沿着岩石裂隙、节理侵蚀
夫妻峰形成的过程②
漫长的风化、崩塌作用
夫妻峰形成的过程③
形成基地相连的孤峰
夫妻峰的形成的形成过程
绘图: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自规中心 杨金山
公园内的孤峰夫妻峰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虽属孤峰,但它们或许并不孤独
夫妻峰屹立于山脊,之下有碧潭相衬
两个底坐相连,上部并立的峰体
像一对夫妻在这里守望千年
生命之柱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生命之柱傲然挺拔,高有10多米
整个溶柱昂首向天
代表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僰人 顽强不屈的生命之魂
然而所有这些奇峰异石
最终都将在流水的持续剥蚀中消失殆尽
彷佛从未存在一般
天坑之下,岩纹之间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正地貌和负地貌
石芽、石林、峰丛、孤峰等凸起于地表上
均属于正地貌
在兴文,喀斯特负地貌同样精彩
小岩湾天坑, 俗称“天盆”,又称“天下第一大漏斗”
摄影:杨建
其中最为壮阔的“小岩湾天坑”
堪称自然雕凿的鬼斧神工
从空中俯瞰
天坑像一口陷落在地球的深井
从坑底仰望则如井底观天
蓝天如温润如玉
天坑,这类岩溶地貌是国际通行名词
是继峰林和峰丛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
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摄影:杨建
小岩湾天坑的诞生
始于一条流水终年不竭的地下河
这股水流是天坑形成的“动力之源”
它不仅提供溶蚀岩石的能量
还是物质输出的唯一通道
如果没有持续的地下水流
天坑就无法启动其演化之旅
天坑形成初期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在地下河水的强烈溶蚀和侵蚀作用下
岩石的脆弱部分开始崩塌
崩塌物被水流带走,空间逐渐扩大
形成一个倒置漏斗或穹庐状的地下大厅
这个大厅的规模至关重要
它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未来天坑的最终尺寸
天坑形成中期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地下大厅顶板不断接近地表
在地表水的持续溶蚀和重力影响下
顶板变薄,最终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开口
阳光透过洞口,往往会形成别样的景观
我们称之为“天窗”
兴文石海的“泻玉流光”便是著名的天窗
它是公园内当仁不让的“宠儿”
天窗形成过程①
天窗形成过程②
天窗形成过程③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泻玉流光”的形成过程
绘图: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自规中心 杨金山
“泻玉流光”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最后,地下大厅的顶板全面崩塌
原本隐藏的腔体完全暴露在地表
崩塌过程使顶板平行后退
形成陡峭的悬崖或三角面
最终呈现出我们熟悉的小岩湾天坑
天坑的形成过程③
绘图: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自规中心 杨金山
在小岩湾天坑的东南侧坑壁上
细心的游客还可以发现这里更久远的印记
数亿年前的海洋风暴
在这里留下了往昔的印记
这些岩石内部结构显得极为混乱无序
在形成的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干扰
这种奇特的岩石,便是“风暴岩”
风暴岩,是在古代风暴事件影响下形成的沉积岩
此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在2亿多年前本地区为浅海环境
并常有狂风暴雨的发生
摄影:李忠东
天坑的巍峨与风暴岩的精微演变
引领我们领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天坑绝壁上的天泉洞
又为我们勾勒出另一个同样神秘的地下岩溶世界
喀斯特地下岩溶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地下宫殿,溶洞奇景
空洞顶部坍塌形成天坑
但如果说洞顶足够结实呢?
便有可能成为地下溶洞
溶洞游船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在世界岩溶洞穴长度排行榜上
兴文的天泉洞无疑稳占一席之地
天泉洞从下至上分布在四个不同高度中
上下紧密相连,左右蜿蜒贯通
宛若一座精妙绝伦的地下宫殿
地下溶洞示意图
绘图: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 杨金山
在天泉洞形成之初
地下水在碳酸盐岩裂隙中溶蚀
形成与地下水位持平的水平洞穴
随后,地壳的阶段性抬升
地下河向下深切,让早期的洞穴逐步告别水环境
当进入新的稳定期
地下水又在更低的水位带重新开始它的溶蚀旅程
耐心雕琢岩层,最终形成崭新的水平洞穴
见证着地质演化的无穷循环
兴文小岩湾天泉洞的形成
图源: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 杨金山
每次地壳抬升与稳定期交替
都会在新水位带留下一层溶洞
经历了至少四次较为强烈的地壳抬升
最终形成天泉洞垂直重叠的洞厅系统
兴文石海溶洞世界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在洞厅形成的同时
也诞生出无数以“石”为名的风景
组合成地下岩溶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水滴轻触洞壁,石花悄然绽放
有的精巧如白玫瑰,在微光下闪烁
钟乳石截面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泉水滑落,石幔轻柔垂下
有的飘逸如丝绸帘幕,随风轻摇
水流漫溢,石瀑布倾泻而下
有的壮阔如银河落九天,气势恢宏
石瀑布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当洞顶多余的水滴滴到地面 石笋拔地而起
有的壮如洪钟、有的挺拔如古塔
石林仙姿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钟乳石与石笋相接 石柱巍然屹立
高耸擎天,支撑起洞顶
石柱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水珠点滴累积 石珊瑚丛生蔓延
繁茂如海底礁石,生机盎然
石钟乳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天泉洞也仅仅是兴文庞大的洞穴系统中的一个
在这片千山万壑之间
还隐藏着数百个这样的溶洞
大自然的秘密与深邃,又怎会让人轻易知道?
千层石岩,洞天飞瀑
僰王山, 原名叫“ 博望山 ”
其所处的区域槽坝相连,阡陌纵横
唯有僰王山兀起平畴, 环状陡崖四壁凌空
僰王山主峰黑帽顶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僰王山道洞 起于龙泉湖
止于唤雨岩,全长3公里
僰王山道洞
摄影:朱福军
这里峡谷深邃、溪涧幽巷密布
流水飞瀑、暗河洞天
奇崖绝壁与竹海桫椤, 湖光山色相融相嵌
造物主将瑰丽与神奇
都隐藏在僰王山的起伏与皱褶之间
道洞洞降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组成僰王山的岩石来自距今约4.2亿年前的志留纪
薄层泥质灰岩与粉砂岩互层
这种形成于浅海环境岩石
层厚1厘米到10厘米,观之如纸
岩层水平如尺,垒叠成“书”
在景区形成雄奇壮美的千层岩
僰王山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千层岩”的厚度在60~130米左右
这样的岩性和厚度
为流水形态中的瀑布景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当丰沛的降雨在沟谷中汇聚
形态各异且数量不菲的瀑布便应运而生
僰王山梦溪叠瀑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第四纪以来强烈的抬升
河流的下蚀作用加剧
往往发生溯源侵蚀
并逐渐在沟谷中形成直立的陡坡
河水沿陡坎直泻而下,便形成数量众多的瀑布
水流侵蚀,塌陷形成落水洞
洞壁形成陡崖,水流便从上而下 飞坠直下
层状岩石凹凸有致,富有韵律
崖壁上碧草青蔓点缀,崖顶飞瀑泻落
瀑水在岩壁间反复撞击,飞溅如雪雾
飞雾谷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从河流的上游一路向下
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瀑布伴随左右
让人目不暇接
婚纱瀑布是飞雾谷的第一道瀑布
流溪从竹里深处流出,呈七级逐次跌落
并在下部骤然撒开,状如婚纱
婚纱瀑布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三叠瀑由三个阶梯状的瀑布组合而成
瀑水从层状崖壁跌落,三级逐次退缩
在岩壁中冲刷出深深的凹槽
很好的诠释着溯源侵蚀的力量和峡谷形成的过程
十二叠瀑布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飞雾谷中,除了规模可辨的瀑布
还有许多介于瀑布与跌水之间的流水
它们或如丝线,或如珠帘,或如泻玉
行走于山谷,微风轻佛,竹海荡漾
流水中竹叶飘零
青草随波,美不胜收
除河流向源侵蚀型瀑布而外
僰王山的侵蚀型漏斗瀑布也是一绝
飞雾瀑布是怎么形成的①
第四纪以来强烈的抬升
飞雾瀑布瀑布是怎么形成的②
瀑布跌水对地表强烈侵蚀
飞雾瀑布是怎么形成的③
塌陷形成落水洞
飞雾洞的形成过程
绘图: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自规中心 杨金山
飞雾瀑布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飞雾瀑布便是其中的经典
洞口翠竹环抱,藤蔓丛生
溪水于林中奔涌而下
直坠洞底,形成一道瀑布
流水从洞顶飞流而下,如白练水袖直扑而来
浪花惊溅,水雾空蒙
飞雾洞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下落水是飞雾洞的入口,洞深约有70米
地面与洞内形成巨大温度差异
从洞外向洞看
洞着始终氤氲着淡蓝色的轻雾薄烟
相当飘渺迷离
沿着洞口向下
每走一步都有接近仙境的奇妙
飞雾谷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下至洞底四侧的岩壁
阳光与雨水能光顾的地段
岩层表面便生长出深绿色的苔藓
让洞中也生机盎然
飞雾洞洞降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古风遗韵 万物共生
1800多种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桫椤、银杏、红豆
见证着地球的历史变迁
桫椤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作为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
被誉为“ 蕨类植物之王”
其树形如冠,叶如凤尾
仿佛从远古走来的精灵,独守着这片“避难所”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林交织
松涛阵阵,竹影婆娑
在低山区
阔叶林、落叶林与楠竹、针阔混交林相映成趣
营造出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
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豹、岩羊、大灵猫
小灵猫、红腹锦鸡
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同灵动的音符
在这片土地上跳跃、飞翔
红腹锦鸡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而最令人惊讶的是
公园的地下河和喀斯特洞穴中
还生活着一群神秘的洞穴生物
它们的眼睛早已消失或严重退化
身体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宛如梦幻中的精灵
在这片黑暗的世界里
演绎着独特的生命故事
盲虾和盲鱼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雨水和岩石的时空对话
雕琢出峰丛的尖峰与天坑的深邃
苗族和僰人两大古老族群
在这奇特地貌中留下了深刻的文明印记
僰人赛神节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景区演艺项目·石海长歌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苗族女子以蜡染百褶裙、刺绣云肩为标志
靛蓝底布上缀满几何纹样
她们的盘发银饰可重达十余斤
如星辰般璀璨,行走时铃音清脆
是为“行走的史诗”
每逢农历三月“花山节”
苗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聚居地
吹芦笙、唢呐,敲铜鼓,载歌载舞
载歌载舞的苗族青年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景区餐秀项目·仙宴洞天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青年男女以芦笙舞传情
呼应着景区内石海涌浪般的磅礴地势
梯田耕作于溶蚀洼地
竹篓穿梭于石海石林
兴文早已将“山、洞、田、寨”融为一体
苗族花山节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苗族花山节
图源:最美兴文
孤峰绝壁的百米高处
迄今留存30余具僰人悬棺
船形棺木嵌入岩隙,部分棺木以整木凿成
古人如何运棺至险峰绝壁
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僰人悬棺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他们征服险峻,铸造文明
却在历史长河中隐去
让这片区域更显神奇独特与扑朔迷离
僰人悬棺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今年,是兴文天坑被发现的45周年
同时也是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成立20周年
45年前
中英科学家联合探险在此首次发现“特大型喀斯特漏斗”
兴文石海成为中国天坑系统性研究的起点
请横屏观看
兴文小岩湾天坑
图源: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22年前
兴文石海获批国家地质公园
20年前
兴文石海被教科文组织批准为 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
确立了其在全球喀斯特研究中的代表性地位
世界地质公园承担着保护重要地质遗迹、 开展科普教育,帮助公众理解地球科学 推动可持续旅游,促进当地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任务。 简言之,它是集保护、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国际级自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