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年高考地理真题含解析pdf

认证主体:于**(实名认证)

IP属地:山东

下载本文档

江苏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I棱米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A.山体格局B.水系结构C.农田分布D.村落布局

2.该景观处于()

A.石芽为主的时期B.石林为主的时期C.峰林为主的时期D.残丘为主的时期

【答案】1.A2.D

【解析】

【1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区奇峰林立,有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读图可知,图中较多孤峰和残丘分布,因此最能

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山体格局,A正确;景观图片的水系结构、农田分布和村落布局并无明显特殊

之处,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石芽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壑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高大石芽常高达数十米,成为石林;峰林是喀斯

特地貌中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群;残丘是指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读图可知,图中有较大面积的

平地,平地上有孤立的小山丘,因此该景观处于残丘为主的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

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下图为“2024年某月1日地球昼夜状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断,该日是()

A.2月1日B.3月1日C.4月1日D.5月1日

A.6:00B.12:00C.18:00D.24:00

5.经过6小时,昼夜状况是()

A.B.C.D.

【答案】3D4.C5.A

【解析】

【3题详解】

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北极点附近以极昼为主,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2

月1日和3月1日在北半球的冬半年,AB错误;4月1日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相差11天左右,北极点

附近应刚刚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很小,与图示北极点附近昼夜分布图不符合,C错误;由春分

日到夏至日大致三个月90天左右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向北移动了23.5°,从3月21日到5月1日大约40

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大约向北移动了10°,也就是说5月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10°N附近,对

应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应是80°N-90°N之间,以图中的纽约纬度位置结合北美洲轮廓图可知此时图中晨

昏线纬度最高点(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纬度位置约为80°N,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的纽约(74°W)位于晨线处附近,说明纽约正处于5月1日日出时刻,由于纽约在40°N,

【5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得知此时纽约地方时在4:56附近,经过6小时之后纽约地方时在10:56附近,纽约应该已经是

完全白昼,A选项图符合,A正确;B图中纽约虽然在白天,但其位置十分接近其偏东侧的昏线,说明B图

时纽约是在正午12时之后,不符合题意,B错误;CD两图中纽约在黑夜,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

【点睛】极昼又称永昼或午夜太阳,是在地球的极圈范围内,一日之内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即昼

长等于24小时。由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而形成。

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

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日千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A气压降低B.气温降低C.风向转变D.风速减小

7.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A.稳定不变B.不断增强C.逐渐减弱D.波动变化

【答案】6.C7.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形成的,其移动与气团的运动有关。气压降低一般不会直接导致

的运动方向改变,就可能带动干线位置的移动,如果风向由东向西吹,就会推动干线向西移动,C正确;风

速减小通常不会使干线的位置有明显的向西移动,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在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温度下降,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对流的发展,所以对流通常会逐

渐减弱。稳定不变不符合夜晚温度变化的情况,A错误;不断增强与夜晚温度降低的实际情况不符,B错误;

逐渐减弱,符合夜晚温度降低导致对流减弱的规律,C正确;波动变化不太符合夜晚温度持续降低对对流的

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干线,原指美国来自墨西哥海湾的暖湿空气西进和来自西南沙漠地区的干热空气之间的地面边界,

故而以露点温度梯度显著为标志。后来把不同地区形成露点锋的不同性质的气团的地面界线都认为是干线。

在中国夏季暴雨过程中,由于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干冷空气相遇形成明显的湿度不连续带,在中尺度

场上表现为露点锋,中国的露点锋与美国的干线相比有所不同,前者常引起降水天气,后者引起降水的同

时,还常伴随较大的风暴或龙卷天气。

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堆积体和暗河。下图为“小寨天坑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总体上()

A.沉积层理清晰B.砾石大小混杂C.颗粒形状规整D.物质分选良好

9.天坑底部生境独特,生态价值高,得益于()

A.暗河交织B.地形封闭C.面积狭小D.土壤肥沃

【答案】8.B9.B

【解析】

【8题详解】

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是由多种物质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堆积而成的。沉积层理清晰通常出现在较为稳定和有

序的沉积环境中,而天坑底部的堆积体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和混乱,所以沉积层理不太可能清晰,A错误;由

于堆积体的形成是多种物质在重力、水流等作用下混合堆积,所以砾石大小混杂是常见的现象,B正确;颗

粒形状规整一般需要特定的沉积条件和过程,天坑底部的堆积体形成条件复杂,颗粒形状难以规整,C错误;

物质分选良好通常出现在有规律的水流搬运和沉积环境中,天坑底部的堆积体形成环境复杂,物质分选通

常不好,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暗河交织虽然能提供一定的水源,但不是天坑底部生境独特和生态价值高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形封闭使

得天坑底部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和生态系统,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独特生态环境

的形成和保护,生态价值高,B正确;面积狭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不是生态价值

高的原因,C错误;天坑底部的土壤通常并不肥沃,这不是其生态价值高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点睛】天坑是指具有巨大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呈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

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

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湖泊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

分,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A.面积大小B.形态特征C.容量多少D.水体性质

11.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是()

A.畜牧业B.园艺业C.都市农业D.灌溉农业

12.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

A.金属冶炼B.生态旅游C.船舶制造D.盐湖化工

【答案】10.D11.D12.B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湖泊东西特征差异显著。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而西

部有伊犁河等河流注入,稀释了湖水的盐度。此外,湖中部狭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

异较大,东部湖水盐度高,不利于人们使用,而西部湖水盐度低,能为人类生产生活供水,因此城市大多

分布在西部,D正确;该湖泊为一狭长的湖泊,湖泊面积大小、形态特征和容量大小在东西两侧没有明显差

异,不是导致城市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有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且有河口三角洲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适合发展灌溉

农业,D正确;而该地水源缺乏的其他大部分地区适合畜牧业发展,故畜牧业不是奎甘市的发展特色,A错

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水平低,不适合发展园艺业和都市农业,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该湖泊深居内陆,为一内流湖,生态环境脆弱,金属冶炼和盐湖化工对环境污染较大,不是宜鼓励发展的

产业,AD错误;湖泊附近并无丰富的铁矿等资源,不利于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且船舶制造业处于重工业,

对环境业有较大污染,C错误;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且生态旅游

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B

正确。故选B。

【点睛】巴尔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长湖,位于亚洲中部,面积1.8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米。中国新疆的

伊犁河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75%至80%。湖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

水现象。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泛美公路干线总长26000km,但在巴拿马与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达连隘口段

至今尚未连通。下图为“泛美公路达连隘口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泛美公路建设初期,达连隘口段公路未修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震频繁,地质灾害多B.隘口狭窄,可用土地少

C.两侧临海,风暴影响大D.雨林密布,地势起伏大

14.达连隘口段公路至今尚未连通,除生态环境因素外,还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建设资金B.工程技术C.地缘政治D.人口数量

【答案】13.D14.C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A选项“地震频繁,地质灾害多”,虽然该地区可能存在地震等地质灾害,但这不是建设初期未修建的主要

自然原因,A错误;B选项“隘口狭窄,可用土地少”,土地面积不是公路修建初期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

B错误;C选项“两侧临海,风暴影响大”,风暴影响相对来说不是最关键的自然因素,C错误;D选项“雨

林密布,地势起伏大”,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雨林地区植被茂密,砍伐和清理难度大,地势起伏

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这一段有87公里(54英里),这是建设初期未修建该段公路的主要自然原因,D

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A选项“建设资金”,对于这样重要的公路干线,资金通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不是至今未连通的主要

因素,A错误;B选项“工程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创新和合

作来解决,B错误;C选项“地缘政治”,巴拿马和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政治关系、领土争端等地缘政治

因素可能导致在该段公路的修建上难以达成一致,从而阻碍了公路的连通,C正确;D选项“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对公路是否连通的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限制因素):长期以来,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

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现在的影响已经减弱,但仍是基础因素。(2)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铁路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

经济点,其通过城市时多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

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

发展;(3)科学技术条件(保障因素):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

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2023年9月,“普洱景迈

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景迈山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农业社会时期,景迈山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A.生态经济B.规模经济C.集聚经济D.轮作经济

16.上世纪90年代,景迈山部分古茶林被改为现代茶园的主要原因是古树茶()

A.种植成本高B.生产加工难C.运输难度大D.市场需求小

17.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

A.生活方式传承B.珍稀茶树保护C.基础设施建设D.人居环境改善

【答案】15.A16.B17.A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传统村落位于较高海拔,被古茶林和森林包围,海拔更高处也有森林分布,山麓更为低平的地

区有耕地分布,形成了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兼顾了生产、

生活、生态效益,体现了与因地制宜的思想,属于生态农业,A正确;农业社会时期人口较少,经济发展不

属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BC错误;图中信息没有体现土地有进行轮作,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古茶林位于较高海拔,属于高山茶,茶叶生长周期更长,品质好,市场需求大,D错误;古茶树

和现代茶树种植成本和运输难度差异不大,AC错误;图中显示古茶林与村落和森林交错分布,不利于规模

化的管理,生产加工难,改造后的现代茶园集中成片,便于集中管理,生产加工更加方便,B正确。故选B。

【17题详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越发频繁,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

难以传承,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A正确;珍稀茶树的保护、技术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

的改善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均较容易实现,不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地处滇西南的群山之中,三面被澜沧江及其支流环绕。景迈山世居先

民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古茶树,通过人工驯化、栽培,以及漫长的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林下茶种植技术。

茶林空间结构分为三层:最下面是草,中间是茶,最上层的是大树。景迈山地区先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

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独特人文景观。

“条田”是法国古代平均分配土地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使每户得到质量大致相当的土地,并能够均

衡使用公共资源。美国南部地区早期的法国移民也沿袭这一做法。下图为“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

区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块呈条块状垂直于河道,这种布局主要考虑()

A.耕作便利B.节水灌溉C.河道共享D.农田管理

19.图中甲处地块平行于主河道,主要由于()

A.河岸侵蚀B.河道变迁C.河床抬升D.河谷加深

【答案】18.C19.B

【解析】

【1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条田”主要考虑的是均分质量相当土地,且可以均衡使用公共资源,

因此图示区域布局垂直于河道,主要是将水源合理用到所有的田里,因此主要是共享河道,故C正确;图

示垂直于河道的方式耕作起来并没有太大的便利,故A错误;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属于丰富水源区,

主要考虑不是节水灌溉,故B错误;“条田”的方式目的不是为了农田管理,故D错误。答案选择C。

【19题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出现牛轭湖,说明区域内河流侵蚀作用导致河道变迁,形

成牛轭湖,进而促使甲处区域地块平行于河道,故B正确;河岸侵蚀会导致河道逐渐变宽,而不是导致条

田与之平行,故A错误;河床抬升将导致河流淹没土地,或提高堤坝,但不会平行,故C错误;河谷加深

也不会导致条田与河道平行,故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

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

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

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1.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2.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答案】20.A21.C22.A

【解析】

【2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可知,图示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大量乡村人口和城市核心区人口迁入郊区,

虽然大量乡村人口也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是数量没有郊区数量大,因此郊区增长的人口数量高于城市核心

区,故A正确;郊区化阶段郊区内迁出人口数量较少,故B错误;图中显示郊区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核心区,

故C错误;郊区人口少量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没有向周边乡村迁移,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再城市化后,城市核心区得到充分改造,将吸引大量人口回迁进入核

心区,因此城市核心区人口数量回复增加,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再次拉开差距,故A错误,C正确;经历再

城市化后,乡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条件也较好,因此不会出现大规模减少,故B错误;再城市化

现象主要影响的是核心区和乡村,郊区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C。

【22题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历四个阶段以后,区域内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更

10

加完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乡村生产生活逐渐复杂化,故A正确,B错误;

城镇化阶段内区域内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都不会太大,故CD错误。答案选择A。

【点睛】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及特点: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

长;郊区城市化阶段,特征是工商业继续向城市中心集中;逆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再城

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莱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

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

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1图2

(1)分析莱斯岛所在海域海水盐度较北海低的主要原因。

(2)描述莱斯岛地下卤水储存的地质条件。

(3)解释莱斯岛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

(4)结合莱斯岛制盐方式和海草特点.说明岛内民居由本屋演变为海草房的原因。

【答案】(1)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注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该海域是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流入北海

的通道。

(2)上砂砾层有利于海水入侵,卤水下渗;下黏土层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

上,形成卤水层。

(4)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木材易腐,海草不易腐;制盐在高温条件下,木材易燃,海草不易燃;

岛屿面积狭小,木材资源少,海峡处,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

【解析】

【分析】本题以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和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

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水循环的环节以及应用、地域文化对地理景观的影响等知

11

【小问1详解】

海水盐度受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淡水汇入、洋流、海域封闭度影响。据图示信息可知北海与莱斯岛所在

海域地理位置临近,大的气候方面应形似,降水量与蒸发量应相似。而据图中的河流信息可知莱斯岛入海

径流量较多,河流注入的淡水进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如图示莱斯岛海域是连接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通道,

而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经莱斯岛海域流入北海,使该海域盐度降低。

【小问2详解】

据图示莱斯岛上层岩层易砂砾层为主,砂砾沉积物颗粒大,彼此之间的缝隙大,有利于海水入侵,也能促

进卤水下渗;下层黏土层质地致密,透水性差,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

【小问3详解】

有地表植被的蒸腾作用使得地下卤水盐度不断升高;卤水在下渗过程中经过砂砾层的过滤,逐渐堆积在黏

土层上,形成卤水层。

【小问4详解】

该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若建筑使用木材,则木材易腐,不利于建筑稳固,而海草原来就是

在海水环境中生长,所以以海草为建筑材料不易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而制盐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建筑

少,而该岛附近海域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用材成本低。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安徽两省因区域内部差异,通常分为北、中、南三区域。下图为“江苏、安徽两省略图”。

材料二为加强南北联系,安徽修建引江济淮工程,于2023年建成通水通航。

材料三都市圈是以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距离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国家印

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建设。

12

(1)写出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参考的自然界线。

(2)与安徽相比,从图示信息归纳江苏区域内部差异较小的主要条件。

(3)从引江济淮三段工程的命名,分别解读“济巢”、“沟通”、“北送”所指的功能。

(4)概述建设跨省的都市圈对江苏和安徽协同发展的作用。

【答案】(1)长江、淮河

(2)安徽多山地,江苏多平原;安徽水系多以东西方向为主,江苏水网密布,南北有京杭大运河贯通。

(3)北运:跨流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农业、工业水源供给;济巢:调节水量平衡,缓解巢湖流域水量不

足,改善水环境。沟通:完善水运交通网,促进航运发展。

(4)把安徽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就业;通过产业分工协作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

整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要素流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江苏、安徽两省略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区域类型、区域类内部差异、水资源跨区域调

【小问1详解】

安徽与江苏都是我国地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省份,而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淮河自西

向东穿过安徽,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俗称为皖北地区;淮河以南地区又被长江一分为二,其中淮河以南

长江以北是皖中地区,长江以南是皖南地区。

【小问2详解】

江苏地处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地形上差异不大,而安徽南部和西南部多山地,地形类型更

加多样;安徽主要的河流是淮河和长江,但两条大河之间没有联系沟通,而江苏气候更加湿润,地形更为

平坦,所以水网密布,且有南北京杭运河共同,在江苏内部南北水系差异较安徽小。

【小问3详解】

13

北送是指调长江之水进入我国华北地区,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跨区域调水),增加华北地区农业、工业水源

供给,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济巢:巢湖水域面积有限,水体流动性差,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为此引长江水增加巢湖的水体流动性,缓解巢湖流域水量不足,以改善其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水体环境问

题;沟通:淮河与长江的流向都是大致自西向东,缺少像京杭运河一样的南北向河流运输,而引长江水北

调能沟通两大水系,完善水运交通网,促进航运发展。

【小问4详解】

安徽相对于江苏资源更丰富,建设跨省的都市圈有利于发挥安徽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安

徽通过资源的开发以及积极接受江苏的产业转移,能整体调整产业布局,密切产业分工协作,有利于安徽

和江苏两地的产业升级;同时安徽接受产业转移之后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就业率提升,提高

居民收入;两省区产业明确分工,协同发展,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功能互补;建设跨省的都

市圈首要的是建设两地交通线,为此能完善两省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员和物质的经济往来。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喀斯特地貌地形喀斯特地貌素材喀斯特地形地貌喀斯特地形喀斯本作品使用AI技术生成,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copyright@nipic.com。 相关搜索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形锥状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形喀斯特地貌素材喀斯特地形地貌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峰丛喀斯特地貌群山喀斯特峰林地貌喀斯特龙伞地貌喀斯特地貌山脉喀斯特地貌山林 jvzquC41yy}/pruke0ipo8xjqy55:A>7697/j}rn
1.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1技术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1技术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A.山体格局B.农田分布C.水系结构-e卷通组卷网jvzquC41|wpvcw3zmy4dqv43:s867=8::54ivvq
2.当喀纳斯遇见AI绘画,美的超乎你想象!用AI来画喀纳斯 没想到效果意外的惊艳 AI绘画喀纳斯月亮湾。 此次AI画面均由照片生成 并非通过指令创作 AI绘画喀纳斯观鱼台。 观鱼台建于喀纳斯湖西岸 海拔2030米的骆驼峰山顶上 与湖面的垂直落差达600多米 因处于观察“湖怪”的最佳位置 故得名观鱼台 jvzq<84wpkuo0lmkpc4dqv3ep1zyv8724531887:1euovnsva6854>73;0nuou
3.AI貴州有多彩·視界|懸泉聖地飛瀑流珠貴州,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以其獨特的地貌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游客的目光。尤其是那一道道飛流直下的瀑布,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從赤水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到穿洞河瀑布的靈動秀美等,每一處瀑布都如同大自然的杰作,展示著不同的風情與魅力。通過AI技術,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探索這些自然奇觀,生成令人驚嘆的圖像和內jvzq<84i|0vfqyqg0eun0ls1DKM61w71428519<3;1i34;674/:1;:;8;64ivvq
4.AI贵州有多彩|千年光影交织的篇章光影在山间穿梭,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期我们通过AI技术的创新视角,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呈现这些梯田的壮美。以下是通过AI生成的精美图像,带您领略加榜梯田、堂安梯田、高要梯田等贵州著名梯田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探索AI眼中的贵州梯田,感受自然与科技交汇的无限魅力。 AI贵州梯田。 加榜梯田。 堂安梯田。 奢香古镇梯田。 宝源梯田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9127921l7443;3/=5:8577;7mvon
5.用AI点亮八桂山水之美“文旅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AI应用场景,避免盲目跟风。”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AI+文旅”还要关注用户体验,将AI技术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智慧文旅品牌。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多元的历史文化、秀美山水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人工智能与jvzq<84iz0vfqyqg0eun0ls1p4532;:1277:1l69;691/=6453=2;7mvon
6.AI贵州有多彩|奇幻的山水画卷贵州,这片神奇而多元的土地,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吸引着无数游人。通过AI技术的创新视角,我们将贵州的壮丽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完美结合。无论是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灵秀美丽的小七孔,还是历史悠久的西江千户苗寨,AI的镜头捕捉到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面。让我们跟随AI的视线,重新感受这片土地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9127741l7443;3/=5:63:427mvon
7.AI绘春|领略贵州黔东南的自然人文锦绣风情云台山集原始自然生态、丽水奇峰、佛道古刹、人文遗迹等景观为一体,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发育最好的白云岩喀斯特奇观,是“中国避暑名山”,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岜沙苗寨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是苗族文化的“博物馆”,目前还保留着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125841l7443;3/=6394;1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