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贵族”光环,精英教育还剩什么?
人人都知道,伊顿公学是一所贵族学校。怎样才能把伊顿公学拍得有新意?BBC想出了个点子:让三个最为普通的英国家庭的男孩子(黑人Fara、白人Theo和华裔James),走进伊顿公学学习一个学期。
值得一提的是,伊顿公学每年在校学生约1300人,每年有250个奖学金名额。黑人Fara、白人Theo和华裔James,是新生中获得奖学金的代表。
能进入伊顿公学学习,3个孩子都兴奋极了。于是在开学第一天,小男主之一的Theo全家在驱车前往伊顿报到的路上,就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去伊顿上学,对Theo一家来说,就像做梦一样不可思议。
而父母俩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也戳中了每一个追逐英国顶尖公学教育的家庭的痛点:热切渴望但却门槛极其高,甚至神秘得无从入手。
然而,虽然3个孩子足够幸运,但进入伊顿之后,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Theo入读伊顿的第一学期,他并没办法很好的管理自己,上课总是迟到,也因为迟到让教务处老师在镜头前毫不留情况面地“教训”,因为打领结、系袖扣等细节问题,往返于教务处和宿舍三次;
而目标明确、好学、竞争意识强的Fara,纵然是拿着奖学金走入伊顿的优秀学生,但面对公学的课程依然觉得很困难,最开始只能分在最低水平的班级里。为了赶上同学们,Fara只好加倍努力,常常忙得没时间吃饭。
而在BBC的镜头下,除了Fara、Theo和James3个平民小孩儿,伊顿公学的”公子哥儿“们自然也被人所观察着。剥除了”贵族“的光环,观众才发现,这些”天之骄子“,在学校过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豆瓣上,有名观众就感慨道:
十几岁的孩子,每天为了上课,要步行六七公里,这不仅锻炼了年轻人的身体,而且也能暗示,在探索知识的道路,我们必须不畏困难,不能好逸恶劳。这恰恰是我们忽视的。
当然,纪录片展示的,只是伊顿公学”精英教育”的冰山一角。
英国公学的精英文化:
充实、严格、低调、精致
在英国,无论愿意与否,精英阶层都是显而易见的存在。例如演员汤姆·西德尔森(Tom Hiddleston),休·劳瑞(Hugh Laurie),汤姆·霍兰德(Tom Hollander),都来自同一个私立小学。
在英国,老牌公学的学生跟美国常青藤联盟校、法国的ENA国家行政学院毕业生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国家精英”,在英国,他们更是被冠上了“The Old Boys”(老男孩)的名牌:
这些毕业生口音一致,兴趣爱好一致,衣着打扮口味相同,人的志向相似,这些无形资产,在进入高等教育和日后的职业生涯中,私立教育学生的表现愈发突出。
而这种“一脉相传”的精英教育,无疑令许多父母趋之若鹜——正如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所说:“在近现代,只有英国通过绅士教育,像罗马一样培养出了一个精英阶层。”
说了这么久,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精英教育”?
2017年,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SC)就从自律、勤奋、突破和自信四方面,对私校(ISC School)和公校(State School)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这4项“软实力”上,私校学生明显优于公校:
也就是说,”精英教育“除学术课程外,还注重对学生“品性”的培养。例如有的公学规定不能穿校服在街上吃东西,还有的则是周五下午不能穿校服跟附近男校的学生在商业街的咖啡馆喧哗等……
这些看似“斤斤计较” 的规矩,却教会了学生如何生活得充实、严格、低调、精致。而这,也是不少中国家庭想要把孩子送到英国留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