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凌:天趣飞翔的图像——阳光笔墨下的桂林山水风物漓江奇石秋色山水画

《中国美术报》第319期 专题‍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西学东渐”和“传统自我优化”的背景下,以不断自我变革的发展逻辑,努力摆脱传统的羁绊,呈现出新的生机。一大批具有革新意识的中国画家在题材、图式语言上的拓展,为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尤其借助于新题材的推动,中国画创作的语言风格获得全新的发展。在这一历程中,桂林山水以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玉碧罗青意可参”的佳境成为众多国画大家的创作题材,徐悲鸿、李可染、黄独峰、宗其香、阳太阳、白雪石等均有不少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杰作。桂林山水独特的景观不但为画家们建构新图式提供了绝妙的元素,而且也大大促动了其独特风格的形成。特别是在李可染、白雪石等人的探索下,桂林山水已成为现代山水画的文化符号,其影响不绝如缕。前辈已着先鞭,后学未遑多让,在桂林山水风物主题的创作中,阳光以其天趣飞翔的图像、充盈着时代气息的笔墨而独具一格,在美术界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阳光 静待春归 300cm×800cm 2021年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桂林人,阳光对于这方土地的情感非同一般。数十年来,阳光游弋于桂林山水间,与千年古树、奇幻山水、奇石和丰富的植被相从过密、神物交游。目之所及的桂林山水,为其国画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阳光的水墨创作题材主要有古树、山水、奇石、花鸟风物等几大类,纵观这几个类型的作品,可以看出,桂林风貌的滋养,使得阳光笔下的桂林山水洋溢着南方风物特有的生命意识和华滋的韵致。阳光善作大尺幅作品,很多画作尺幅都在五六米以上,在视觉上具有一种逼仄的气势,加上墨色酣畅淋漓的语言,常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在这些系列作品中,阳光通过反复的实验,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笔墨体系:泼墨法与没骨法相互交融,用线与用墨的交相互参,笔随机到,顺其自然,形成大气磅礴、内精紧外宽博的艺术风格,其间又散发出抽象的意韵,这是其创作与众不同之处。

阳光在《古树》系列上用功最甚。对于他来说,桂林的古树既是家乡的景物,又是情感的图腾。这些遒劲、伟岸、高大、粗壮的古树,寄托着他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也蕴含着他对于桂林古城遥远的历史记忆。他用泼墨式的笔墨语言勾画出古树的形态,又以没骨的墨法渲染出枝干的厚度与韧劲,苍古奇妙,圆浑厚重。阳光似乎偏爱春树,如创作于2021年的《春的气息》《春去冬来》《古树争春》《清明时节》等,可见桂林春树与生俱来的生命气息与旺盛力量,最能体现他对于桂北漓江的感受。在这几件作品中,淡墨的温润与线条的浓厚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主体部分的淡墨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浓墨勾画的线条与之相错相交,英华顿生。阳光在描绘大尺幅的《古树》系列作品时,体现出一种控制大空间的能力。如在尺寸为3米×8米的《静待春归》中,淋漓沉酣的墨色纵横交错,浓淡有致的粗犷线条灵动圆活,气魄湛厚,近乎抽象的墨块和线条组合成雄浑的笔墨图像。另外一件《漓江岚韵》以2米×7米的尺幅表现漓江秋色。画家用大块的淡墨和爽快的粗线画出茂林稠密的意象,层层叠叠的墨线斑斓运转,营造出一派苍茫润泽之气。正是在这样的语言图式中,阳光将观察的视角慢慢从客观的物象移至内心,由内而外地描绘物象,使画面上升到心象的高度,从而让作品弥散出空明而又迷蒙的意味。

阳光 桂林石美 200cm×200cm 2021年

在《山水》系列创作中,阳光有意识增强了线在画面中的作用。与《古树》系列的晕染有所不同,阳光的山水画常以峻峭、朴厚的线条勾勒山形、草木,粗同坠石,再用淡墨渲染,从而形成风神超逸的格调。典型的如创作于2021年的《山谷清音》《万壑松风》,就以坚硬苍健之笔勾画出林木山川,再辅之以淡墨皴染,笔墨攒聚疏散,生动有趣。还有一类山水画,延续了《古树》系列的笔法,没骨渲染山石主体,从其间浓墨粗线勾画茂林,四周留白,也形成非常独特的图式风格,如2021年的《夏日雨霁》《漓江诗意》《漓江渔歌》等。在这几件作品中,画家用淡墨泼洒纸上,未干时以浓墨勾画树木,浓淡互渗,点次错落,自然洒脱。实际上,这种图式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章法结构,更接近于现代主义绘画,这也是这类山水画具有鲜明现代意味的缘由。这样的方式在他的奇石系列中也可见出。《奇石》系列作品在语汇上以没骨为主,构图上具有构成感:以石形分割画面,或留出一角,或留出大片空白,以黑白两色的交错对照建构画面。如《漓江鱼》《屹立》《洞奇石美》系列等。阳光笔下奇石的有趣之处在于,石头的形态似乎是随机生发的,墨色的晕染随着水痕的走向而不断发展,自然形成一种奇幻的形状。与其说是画家在描绘奇石,不如说是他在与奇石对话。

阳光 花非花之二  98cm×98cm 2021年

《花非花》和《家乡风情》两个系列在图式语言上有相似之处。其一,构图大多将物象居中,四周留白;其二,以没骨法渲染枝叶花果主体,再以线条勾皴;其三,绘画语言超越意象,走向抽象。典型的如2021年的《花非花》系列、《硕果》四条屏等。在这两个系列作品中,画家有意识摆脱了对象形体的束缚,从客观物象的观察描绘转向心灵的表达。这样的表现方式促使他笔下的图像不再是客观景物的写照,而成为不可言说的点、线、面。点、线、面的相互作用与浓淡和黑白的相互交错,而形成了画面抽象的律动感。花耶?树耶?云耶?雾耶?皆不可知,花非花,雾非雾。阳光在这里的探索,更倾向于抽象画中“心灵震荡”和“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他不再纠结于古树草木、花鸟鱼虫的具体形态,而是放笔直取、落笔成相,在满纸的无尽风怀间,画面已演漾为超越性的生命状态和精神。

阳光 白露 136cm×68cm 2022年

阳光的水墨画创作源自桂林风物的千姿百态,而其艺术却逐渐挣脱物象的束缚,从物理空间走向艺术的精神空间。如果对当代水墨语言的发展历程做一次回顾的话,便可发现,所谓的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转换,正是基于水墨语言的抽象化和当代精神的生成。现代艺术在精神性方面的拓展改变了物理规定的视觉原则,以心理空间代替物理空间而获得精神的自由。而这种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如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所说的:“绘画的精神与已经开始的新的精神王国的时代保持着有机的、直接的联系,因为这个精神乃是伟大时代的精神。”我们在释读阳光的《古树》系列、《山水》系列、《花非花》系列等系列作品时,可以看到,水墨语言的现代性转换始终是其创作发展的动力与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阳光的创作不仅仅是在创造新的笔墨体系,也是在塑造新的时代精神。■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时代气象 漓江探源

一一阳光水墨画作品展

前 言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时关于漓江的重要讲话精神,知名画家、桂林画院名誉院长阳光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桂林的足迹,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对漓江进行探源活动。阳光认为漓江探源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理性,即所看到的实景山水及人文景观,这是现实存在的物理地质地貌特征、人居生存状况、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二层是探索中国画笔墨语言,即用别人没有看到或没有发现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阳光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长期生活在漓江两岸,开门开窗就见山见水,天天沉浸在桂林山水间。早年,他虽然创作了一些桂林山水题材的美术作品,但因一直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多年来上下求索,孜孜不倦。于是,他纵向比较古人、前人对桂林山水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横向比较现代、当代同道的呈现方式。既要汲取,又要避开,更要探索自己的笔墨语言样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他至今不断努力的方向。阳光的作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系列:1.《古树》系列;2.《漓江山水》系列;3.《桂林洞奇》石美系列;4.《花非花》系列;5.《家乡风情》系列。其中他最新发现和特别有感觉的是《古树》系列。树龄超过100年的树木可称为古树,漓江源头及两岸共有近3000多株不同种类树形各异的古树,以银杉、榕树、樟树、银杏树、桃李树、桂花树等为主。其中1000年左右的一级古树就有600多株,500年左右的二级古树二千多株,其数量为全广西第一。古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活文物,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这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绕不开的表现对象。这些粗壮、遒劲、伟岸、密集的群体有别于北方的古树,更显漓江古树的舒展婀娜、形态多样,令人亲切、震撼和敬畏。人的生命极限也就100多年,但这些古树经历了人类无法达到的漫长岁月,经过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成为了漓江两岸人民生活、风俗、文化和历史的见证。正如诗人艾青的诗句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阳光认为这些古树值得他去研究、描绘和歌颂。他画的不是漓江所见到的某种树的品种和外形,而是呈现漓江两岸古树的总体精神和气质,所以称之为“古树之气”。这次展出的34件作品,是阳光从漓江探源500余件创作成果中甄选的精品,是他作为一名有社会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让我们通过观看阳光的作品,在桂林的人文山水中恣意游走,共同感受漓江之美、共同呵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片绿水青山吧!

—艺术家简介—

阳光, 男,广西桂林人,著名画家、“人民艺术家”、“漓江画派”领军人物、艺术教育家阳太阳之子。现为桂林画院名誉院长、桂林市政协书画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获奖情况:

《大地有声》系列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高文艺奖——铜鼓奖。《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获原文化部“中国的四季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桂林山水歌》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广西展区一等奖。《秋爽图》获“日本东京国际书画展”大奖。《秋气萌动》获“第二届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优秀奖。《秋韵》获“第四届全国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荣誉奖。《秋雨》获“第三届中国画学术年展”优秀作品奖。《清气和煦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广西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七彩壮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山高水长》获“广西文联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秋色》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魂系风雨桥》获“新世纪山水画二百家”荣誉奖。《山乡红遍》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西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部分作品欣赏—

阳光 春的气息 98cm×98cm 2021年

阳光 古树争春 400cm×400cm 2021年

阳光 老树新枝 98cm×98cm 2021年

阳光 漓江晴岚 500cm×200cm 2021年

阳光 漓江之源 98cm×98cm 2021年

阳光 漓江秋色 200cm×200cm 2021年

阳光 洞奇石美之五 68cm×98cm 2021年

阳光 漓江鱼 98cm×60cm 2021年

阳光 屹立 300cm×200cm 2021年

阳光 花非花之四 98cm×98cm 2021年

阳光 惊蛰 360cm×98cm 2022年

阳光 春意盎然 360cm×98cm 2022年

阳光 春花秋实 200cm×200cm 2021年

阳光 冬日阳光 300cm×200cm 2021年

阳光 丰年之二 98cm×98cm 2021年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殷 铄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新闻热线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湘教版:2.3.1喀斯特地貌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这节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喀斯特地貌,本节学习目标:1. 运用景观图与地图,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各类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jvzquC41o0ypj~3eqo5b1@787:>18Ad8368898Drxkj>295337e4yhf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纪念邮票图七桂林喀斯特地貌,图八滇南雨林,图九珠穆朗玛峰,图十帕米尔高原,图十一巴丹吉林沙漠,图十二呼伦贝尔草原。 同时发行了一枚小全张。图案中间是天安门广场,四周是12枚祖国边陲邮票。 此外国家邮政局在1999年国庆发行的《民族大团结》邮票上加字以资庆祝。邮票编号PJZ-17,加字及图案在五个圆型章上(祖国万岁--55)。jvzquC41yy}/onnrkct/ew43zkmuo:{
2.9.6.海洋卫星图像—遥感在线教程在这一强降雨地区,这些岩层很容易溶解,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林凹陷(溶坑)占据了场景的大部分。这些凹坑在下面的航拍照片中很明显,但在Seasat图像中,它们形成了一种精细的纹理,在监视器上可能无法很好地显示出来。如果是这样,也要寻找由骨折引起的模糊但可见的线理,这些骨折由于观察方向而具有首选方向。jvzquC41yy}/q|lgq0io1{joqvktgwxkpi5dj9>aejgqvnw:1ukd2?d81ukdvrtp0jznn
3.贵州豫能新田煤矿:喀斯特地貌上崛起的智能化煤矿“基于5G传输的高清视频监控和AI图像识别分析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被列入2021年度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煤矿井下5G应用研究及示范”重点项目,也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进驻贵州以来获得的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最大的项目。 如今,新田煤矿正由生产能力120万吨的矿井向年产240万吨矿井大步迈进。同时,该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一级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7125921l8942>1/<:424975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