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滋养心田,用悦读滋润心声,用文化丰厚经历,用聆听丰富生活,新学期伊始,中英公学《公学夜话》音频栏目与大家见面啦!分别有“名人小故事”、“中国文化小讲堂”、“美文欣赏”、“生态小故事”四个栏目。来,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谁在述说?你,将看到什么……
喀斯特地貌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公学夜话》生态小故事栏目,我是你们的科学向导梁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会“变魔术”的地貌——它能让石头长出“冰锥”,让地面突然“塌陷”,还能在地下藏一条暗河!猜猜这是什么?没错,就是喀斯特地貌!准备好你的想象力,我们的冒险开始啦!
先来做个小实验:请你想象手中有一块方糖,如果一直往上面滴水,会发生什么?对,方糖会慢慢变小、变软,最后消失!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就和这个原理很像。只不过,“方糖”换成了厚厚的石灰岩,“水”里还加了一味“魔法药粉”:二氧化碳。
当雨水从高空下落,穿过空气时,会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碳,变成弱酸性的“碳酸饮料”。这种水遇到石灰岩,就会发生一场安静的‘化学反应’,把坚硬的岩石一点点溶解掉。经过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岩石表面就被雕刻出了裂缝、孔洞,最终形成溶洞、天坑这些奇观!
考考你:为什么溶洞大多出现在南方?;梁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想想南方气候有什么特点?答案稍后揭晓!
现在,我们戴上头灯,潜入一座黑暗的溶洞……听!“滴答——滴答——”这是洞顶的水在不停滴落。每一滴水都带着溶解的石灰岩,当水分蒸发,微小的矿物质就留了下来。钟乳石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溜子,从洞顶向下生长;石笋像春笋,从地面向上“冒头”;如果它们相遇,就会连接成壮观的石柱!
你知道吗?钟乳石生长速度比乌龟爬还慢——100年才长高1厘米!桂林著名的“银子岩”溶洞里,一根15米高的石柱,已经“生长”了整整15万年,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远呢!
溶洞就像一座“反向的冰山”: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山顶一小部分,而它90%的体积可能藏在地下,有暗河、竖井、隧道……简直是个“石头版蚁穴”!
走出溶洞,抬头看!喀斯特在地面上也“玩”出了各种花样:
桂林的“象鼻山”:像一头大象把鼻子伸进江水喝水,其实是岩石被溶蚀后的残留部分。
云南石林的“刀锋山”’:石灰岩被雨水纵向切割,形成一片锋利的石头森林。
重庆武隆天坑:地下溶洞塌陷后,露出一个直径500米的“地球漏斗”,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曾在这里取景!
现在我们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奇观集中在南方?因为温暖多雨的气候能让“岩石溶解魔术”加速进行!北方虽然也有石灰岩,但雨水少、温度低,“魔术表演”就慢多啦。
喀斯特地貌不仅是风景,还是人类的“宝藏地图”:
它是巨大的天然水库:溶洞和地下河能储存大量淡水,广西一些村庄直接饮用溶洞泉水。
它是化石保险箱:贵州的喀斯特洞穴里,曾发现过30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
它还是生态警报器:如果河水突然变浑浊,可能是地下溶洞发生了塌陷。
但喀斯特也很脆弱!乱砍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喀斯特地貌就会变成寸草不生的“石漠”;如果观赏的游客在溶洞里乱扔垃圾,可能会污染地下水源。记住我们的口号:“只用眼睛带走风景,不用手留下痕迹”!
今天的探险就要结束啦!最后给大家留三个任务:
1. 观察任务:如果你家附近有石灰岩墙,找找看有没有被雨水蚀出的小孔?
2. 实验任务:用醋滴在鸡蛋壳上(成分类似石灰岩),观察30分钟的变化。
3. 分享任务:把今天学到的‘喀斯特魔术’讲给爸爸妈妈听!
亲爱的小伙伴们,地球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魔法书。下次再见时,我们一起去拜访另一位‘地貌魔术师’——猜猜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