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马鲁努伊(Taumarunui)中心位置有这样一块岩石,一顶黑色的帽子盖在划着地理边界的石头上,底下文字记述着,这里是“国王之乡”的心脏位置。
这是一段英国人多多少少有点儿不爱聊起来的历史。
“King Country”一词起源于1860年代的新西兰战争,在此之前的1850年代,北岛中部一些毛利部落兴起了造王运动,毛利人称为“Kīngitanga”,他们希望打造出一个能够代表这些部落力量用以抗衡殖民者对土地的贪欲,当时大量的毛利土地被非法买卖甚至掠夺,这个运动并没有一个国家的性质,更像一种团结协会的模式。
1863年7月,总督格雷下令入侵怀卡托,旨在压制毛利王的权力,认为威胁到了新西兰的王权。次年4月,Kīngitanga军队寡不敌众,被迫逃往 Maniapoto 土地,后来称为 King Country。据说第二任毛利国王Tāwhiao将他的白色礼帽放在北岛的大地图上,并宣布帽子覆盖的所有土地都在他的法力之下受到保护。结果后来这片土地确实没在被侵犯,同时还护佑了一些反政府的逃亡者,比如著名的毛利战士Te Kooti。当然除了其声称的法力之外的原因也不复杂,他们占据的多位崎岖泥泞的山区,基本没路,还很贫穷,条件恶劣,再加上陶朗加的帕门之战中英军损失惨重,使得指挥官放弃了对山区的进攻。
虽然在地理定义方面十分松散,但国王之乡在毛利人心中具有重要意义,倒也不是一种反政府的旗帜,而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部族联合主体,在毛利各个部族中始终都存在与英国方面关系好的,还有这种关系不咋地的,成立新西兰之后的很多年里政府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气力解决留存的土地纠纷以及许多遗留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部族从来不把这个协会性的组织当回事,但遇到大事的时候(比如国王死去,权力更迭)还是会派代表前去应酬,(毛利国王并不在这个镇子居住),侧面也对其政治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正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