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
——《咏史诗·金义岭》唐·胡曾
选址:
施工:
创新:
灵渠自从秦朝时建成,就成为了南北运输的核心,后世又经过多次维修升级改造,特别是唐代,每隔一段路程就设置一个“陡门”,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它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船闸,以保证船只平稳顺畅地航行。
南海郡:广东除茂名和德庆之外的绝大部分地区,治所在番禺(今广州);
桂林郡: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广西简称桂,就来自这里,而且桂林在之后的2000年,一直就是广西的中心,直到1950年才被南宁取代。
象郡:广西南部和贵州东部,还有越南北部,再往西就是咱们下期的主角——夜郎国了。
岭南三郡的设立,正式开启了秦王朝对岭南的统治。任嚣被任命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所谓“东南一尉,西北一候” 就出自于这里。
为了确保岭南占领区的稳定并同化越族百姓,后来秦始皇接受赵佗的建议,从关中迁徙了50万秦国百姓前往岭南,与越族原始居民杂居,并命令进军岭南的将士在当地屯戍。这些移民和留守的将士,大多数与越族女子通婚,促进了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和民族融合。
秦王朝为了加强对帝国南方的统治,除了在东南方实施了灵渠工程,还在西南方修建了“五尺道”。
这事儿还得追溯到战国秦昭王末年,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除了修建都江堰,还主持开凿了由青衣(今四川名山)沿青衣水经夹江、乐山、犍为至僰道(今四川宜宾)的 “僰青衣道”。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派常頞(è)在 “僰青衣道” 的基础上,将道路继续向前延伸,由僰道南下,过今盐津豆沙关、昭通,然后到味县(今曲靖)。由于当时道路仅宽 5 尺,故称 “五尺道”。其工程十分艰巨,经过的地区山高水险,在开凿时采取了火烧的办法,即用炭火烧崖石,然后再用冷水浇淋,使岩石在骤热骤冷下变得疏松,从而易于开凿。
五尺道的修筑使秦帝国的统治伸达到今滇东地区,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控制,为在当地设置郡县、委派官吏提供了交通条件,也推动了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尺道遗迹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和云南昭通等地,如盐津豆沙关古道遗迹、大关垴古道和马桑坪古道遗迹、曲靖炎松古道遗迹、可渡古道遗迹等。其中,盐津豆沙关的五尺道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现残存有长约 350 米,宽 5 尺的古道遗迹,从关河左岸上缘三曲而至袁滋摩崖石刻,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好了,秦朝的百越往事到这里就讲完了,随着短命的秦朝二世而亡,岭南也将风云色变,接下来的汉朝,故事将如何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