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几大高山的垂直带谱,让“中国不再是世界垃圾场”,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碉楼土楼客家土楼蒙古包

以上两幅图都是安第斯山(农业带)

1000米以下:香蕉、可可、棉花和水稻

1000-2000:咖啡甘蔗烟草等

2000-3000:马铃薯、小麦大麦、玉米

以上:牧场

南迦巴瓦峰

东坡30公里内

拥有的近7000米的相对高度

为中国最全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被誉为山地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

冰川、森林、草原、山间盆地、沟谷、河滩、沼泽、雅丹、戈壁、沙漠、绿洲,在这里交汇出现;从阿尔泰山脚爬到山顶,山地草原、泰加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层次分明,相当于看遍了从大兴安岭到北极的植被类型。

让“中国不再是世界垃圾场”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规,明令禁止4大类共24种“洋垃圾”入境;

让“中国不再是世界垃圾场”冲上热搜。

难得的“资源捷径”

20世纪80年代,“洋垃圾”开始进入中国。那些从世界各地成箱寄往中国的各式“洋垃圾”,对于当时工业资源短缺的我们而言,是一种难得的“资源捷径”。

这些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电子垃圾、各种服装、生活家居用品。这些东西对于早期的中国来说,都是可以使用、提炼的原材料。

比如,废旧塑料。

如果将回收来的废旧塑料破碎、清洗、加热塑化,再挤压成再生塑料颗粒作为工业原料加以利用,其成本要远远低于从石油中提取再合成。

各种家具、服装修缮后可以进行二次售卖。

服装由于款式的新颖,进口产家对其进行翻新售卖也能获得大量的经济效应。家有一部分人带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对外国服装大肆追捧,正品的买不上,就从洋垃圾处入手。

而这些垃圾中,被利用最多的是各种电子垃圾。由于其内部结构复杂,包含各种原材料,经过提炼,能产出工业所需的原料。从电子垃圾里提炼原料,比工厂自己生产或者从其他国家进口来说,能省下一大笔费用。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进口洋垃圾能缓解工业产能不足,还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效应,有时候甚至能缓解某个产业面临的困境。

那时候的造纸业生产的纸张大多是用草浆、木浆混合。造出的纸张内部纤维含量低,纸张粗糙。而进口来的洋垃圾中有很多废弃纸张,这些纸张生产工艺高,并且内部木质纤维比较多,是生产高端再生纸的优质原料。

利用这些废弃纸张能缓解我国对森林的砍伐,也算是另类的保护了我国森林资源。

洋垃圾危害巨大

洋垃圾在为我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很多不法分子在进口许可证的掩护下,进口大量国家禁止进口或者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形成一个巨大的黑色产业链。

这些企业的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理念落后。对进口固体废弃物利用完毕后,大多对剩余材料简单粗暴的就地焚烧,或者掩埋。大量有害气体从被排出,土地资源和地下水都受到污染。严重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大量人群受到污染物的伤害。

洋垃圾中的服装、医用塑料制品中还会携带大量病菌。在经过简单的二次加工并出售后,会造成病菌的传播,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洋垃圾的分拣也是一个大问题。

进口来的垃圾都是杂乱无章的堆砌,需要人工进行分拣。而很多分拣工人并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对身体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垃圾应该自己消化

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后,相关行业很快出现价格波动。我国金属、塑料等行业的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纸制品价格更是多次上调。直接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不堪承受,纷纷停产。

短期来看,拒绝“洋垃圾”的确对我国当时的制造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企业,开始倒逼自己转型升级,积极自救。

在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后,洋垃圾出口国纷纷都慌了。国内垃圾堆积成山,无法处理。他们选择将垃圾出口到印度、越南泰国等地。可有中国珠玉在前,这些国家也纷纷限制洋垃圾的进口。

洋垃圾的未来,一定不是出口,而是国家自己消化。建立完善的处理体系,将其进行危害最小化处理。出口只是转嫁危机,可我们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最终危害的都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03

四合院(北京)

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加高。

04

阿以旺(新疆)

在维吾尔族语中,"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01

窑洞(黄土高原民居)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02

蒙古包(内蒙古高原)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据资料介绍,蒙古包能适应游牧生活(易拆),修造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永恒的日晷(看 日影计算时间),由内知外(能洞察外方),吉祥明亮的殿堂。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

05

羌族碉楼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羌族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时受地势制约及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羌寨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占用耕地而选用高山或峡谷地带。碉楼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06

吊脚楼和竹楼(云贵高原地区)

云贵高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无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该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脚楼和竹楼。

07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独特性能:

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今天的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的确,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对于大多数厌恶喧闹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大弊端,但我们应当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具有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基本功能,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客家土楼 生生世世围起的一方温暖

【试题链接】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D B D

下图为“我国某村落的景观图”。图中体现了该地独具特色的“晒秋”,即当地村民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据此完成4~6题。

4.该村落最可能位于

A.江西 B.上海

C.辽宁 D.山西

5.20世纪中期,该村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提高,主要得益于

A.种植技术提高 B.精耕细作

C.作物品种改良 D.毁林开荒

6.关于图中拍摄的季节和当地村民“晒秋”的主导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春季 地形 B.夏季 气候

C.秋季 地形 D.冬季 气候

【答案】 A B C

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传统文化的事例范文【例2】(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2题)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JP〗 〖JZ〗〖XCA6.TIF〗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46:/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