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4日,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及文博单位围绕主题“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开展文物宣传活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紧扣主题“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背景知识: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体系中,主要分为三类: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包含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遗存。例如,故宫、长城等古建筑、古遗址,属于其中的“不可移动文物”;而在博物馆中看到的珍贵文物、艺术品、文献典籍等,则属于“可移动文物”。它们是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构成部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活态”文化。
自然遗产:是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这些区域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保护价值或其作为濒危物种栖息地的重要性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如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又称“混合遗产”,是指同时满足了《世界遗产公约》中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其价值既体现在人类鬼斧神工的创造力上,也蕴含于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奇迹中。如泰山、黄山等。
截至2024年,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59项,其中文化遗产40项目、自然遗产15项目,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有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