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不仅在梦中,也在笔下——专访《航拍中国》·贵州篇文稿作者李子綦

5月21日,大型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开播即引发广泛关注。5月23日贵州篇播出,B站评分达9.9分。贵州篇关于黔西南的部分,重点关注了兴义万峰林和马岭河峡谷。

央视《航拍中国》(第三季)·贵州篇之万峰林

看完贵州篇,社交媒体上有观众如此评价:“沉浸于俯瞰家乡美景所带来的视觉震撼的同时,纪录片精美的文稿同样让人获得美的享受。真是美丽中国、诗意文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航拍中国》·贵州篇文稿,出自黔西南籍作家李子綦和他妻子苗子兮的笔下。

5月23日,记者采访到了李子綦,听他讲述了参与文稿创作整个过程——这次文稿创作,实际上是与家乡进行对话,与家乡一次次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毕业外出求学至今已十余年,虽然中间也多次返回故乡,但故乡更多依然是存在于梦中、存在于文字里了。

李子綦是兴仁人,现居杭州。中学就读于兴义八中,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其妻苗子兮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两人均是优秀青年学者,分别从事文献整理和自由创作,定期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等刊物撰稿。2019年年底,《航拍中国》进入后期制作,导演组为贵州篇寻找合适的文稿作者。经作家郑骁锋推荐,李子綦和妻子苗子兮受邀为《航拍中国》贵州篇撰稿。

“郑老师知我是贵州人,想必对家乡有一定了解,且我和妻子都为《中国国家地理》等刊物写过稿件,应该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于是就向项目组推荐了我们。虽离家多年,但是家乡那一片土地总在梦中萦回,能够有机会将家乡推介给更多的人,我当然乐意。”

于是,《航拍中国》节目组给李子綦和苗子兮发来第一条线路视频素材,让他们先找找感觉,看看文字风格是否合适。巧合的是,在第一组视频里,家乡万峰林赫然在列。

“这个地方,我上高中时就经常在教学楼上眺望。即使毕业后已经远离,那一片山,也经常在记忆深处翻涌。妻子子兮,同我一起去峰林下走过后,也爱上了那里。试写,从这样的点位开始太合适了!”

《航拍中国》(第三季)·贵州篇之马岭大峡谷

写完万峰林,再看这条线上的其他素材——天坑、溶洞、峡谷……简直是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大集合。于是,这对学者伉俪心中萌生出一个新的想法,能不能按照喀斯特地貌的生命历程来串起这些点位呢?这样的话,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获得有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知识。

“试写的两个小点位顺利通过,我们又试着将新想法和项目组进行沟通。项目组听了,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写。经过一番查阅,思索,动笔,整条线渐渐成形。”

当然,纪录片文稿永远无法一次成型。一条节目线文稿的完成,需要与项目组反复沟通、打磨。当前一条线的文字终于完成,将文稿交付剪辑师开始后期制作,新一条节目线的稿子又进入新一轮的撰写、修改。

“所有稿件完成,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这仅仅是初稿,是否贴合画面?搭上画面后整个节奏怎么样?都还需要详加考量。”

为了便于工作,李子綦夫妻两飞赴北京。在北京,看了两场雪,一个多月后才终于回到杭州。

回忆这次《航拍中国》贵州篇文稿创作的整个过程,李子綦说——在观看的视频素材中,在查找的文字资料里,也在自己的笔下,我和家乡进行了一次次亲密接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揭开云雾,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家乡,一个有些陌生,又充满了希望的家乡。

兴义万峰林 张霆 摄

万峰林

在兴义,热气球成了新兴的空中观景台,人们乘坐它,就是为了看清这片布依族人世代相依的万峰林。万峰林的名字毫不夸张,两万多座锥形山峰就矗立在这片大地之上。它们是石头山,也是流水的杰作。亿万年来,流水沿着岩缝慢慢雕刻,在石灰岩覆盖的平坦土地上创造出这幅景象。在流水的复杂作用之下,可溶性岩石被持续改造,从地表到地下,逐渐出现了一片形态丰富的岩溶地貌。这种地貌在贵州屡见不鲜,因此,贵州称得上是岩溶王国。

马岭河峡谷 张霆 摄

马岭河峡谷

马岭河大峡谷,在这里组织了一场水的聚会。上百条溪流慕名前来,它们要在这里实现飞翔的梦想。峡谷的出现中断了前路。溪流们从高处毫无准备地飞入深渊,这样的坠落,意外成就了一场场华丽变身。溪流全都化为飞瀑挂在崖壁之上,这是万川归一的提前演练,从此之后,溪流们将汇聚在一起,拥有与马岭河共同的名字。

编辑: 李沁 责编: 孔薇 编审: 李铁流

扫描二维码,下载动静新闻

贵阳公安网监备案 GYBA-第2919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241052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