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航拍中国》犹如一本“地理教科书”,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重新发现中国地理图景,不仅看到当下祖国的秀美河山和建设成就,也能看到不远的将来科技进步为祖国发展续写出新篇章。本专题从地理学科出发,以地理视角对该片进行了全面解读,是组卷网地理组的匠心之作。
地理视角解读《航拍中国》第二季第四集甘肃
专题结构:1.【解说词】;2.【考点扫描】;3.【原创新题】;4.【真题回顾】;5.【针对练习】。
【解说词】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黄河穿越兰州,将这片土地划分为河东与河西,一南一北的山脉挤压出一条,约1000公里的狭长走廊,片片绿洲,勾连着中原与塞外,我们的飞行之旅,从甘肃中部开启,邂逅别样的黄土高原,穿越时空隧道,俯瞰农耕文明的过去与现在,顺流而下,看一条大河如何变换色彩,最后与一座古城不期而遇。
(黄土高原)飞行在甘肃的中部,大地就像凝固的波浪,数千万年前,这里曾是广袤的水面,远古的狂风,带来漫天沙尘,一层层地淤积在水中,大约800万年前,湖水干涸,有了黄土高原。
(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跟随游客的车队,进入这道峡谷,数百万年前,这里仍旧充满着大量湖水,随着地壳的抬升,每1万年,水位退去1米,松软的泥沙被河水带走,附着力弱小的沙石,从岩壁迅速坠落,河谷的两侧,坚硬的砂砾岩却屹立不倒,这里最高的石柱有200多米,相当于70层楼高,石林,一般是由可溶于水的石灰岩形成,黄河石林的容貌,得益于大自然持续的塑造,我们无从想象,未来这片石林,将被雕刻成什么样子。
(龙湾村)在黄河的臂弯之中,是龙湾村,长时间以来,龙湾村与外界的通路只有两条,一是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另一条则是乘坐羊皮筏子,羊颈部的刀口,是整张羊皮的唯一破损之处,制作筏子,需要使用山羊的皮,耐磨的山羊皮在经过处理之后,可以使用十几年,乘坐羊皮筏子,现在是龙湾村的旅游项目,羊皮筏子古称“革船”,在黄河上的使用时间,已有大约2000年。
(董志塬)西北高原上,黄土层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形,被称为塬,董志塬,面积最大时,超过900平方公里,平坦而细腻的黄土层,让这里,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每年8月到10月,是董志塬降雨最集中的时期,降雨,冲刷着疏松的土层,董志塬的塬面,与沟谷之间的最大高差,达到200米,倾斜的坡度,让这里的水土极易流失。
(庄浪梯田)留住黄土高原的水和土,有很多种方式,庄浪人选择了修建梯田,从1964年开始这里的人们用整整34年的时间将山地修整为近百万亩的梯田。如果将庄浪人移动的土方堆成1米见方的土墙,可以绕地球6圈半。卫星图中,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这幅人工描绘的巨幅画卷。
洮河)发源于青海的洮河,在下游来到甘肃的黄土高原。在黄色的山峦中穿行,越来越多的泥沙开始在这条河中汇聚。龙汇山下,洮河注入黄河,原本碧绿清澈的黄河遭遇了来自洮河的泥沙,一笔浓墨重彩的黄色颜料就这样缓缓汇入了黄河。刘家峡水库,洮河和黄河交融汇聚,之后黄河穿过大坝,继续向东行进。
(兰州市)黄河自西向东,穿过兰州城区,两岸的人在这条狭长的河谷中生息。从西汉兰州正式建城开始,这座古城的人口逐步增多,如何沟通黄河两岸,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山桥)第一座跨越黄河两岸的铁桥。1906年德国商人以近17万两白银的价格,承包了铁桥的工程,当时中国无法生产出符合建桥标准的钢材,所有材料均从国外采购,历时十个月才送达兰州。如今,中山桥已百年高龄,不再通车,接替它的是兰州陆续建成的20多座跨越黄河的大桥。
(兰州西站)2014年,兰州西站正式启用,高速铁路入住兰州。(兰新高铁)从兰州到新疆兰新高铁要经过5个强风区域。在这条铁路运行的列车,需要经得住正负四十度温差的考验,也需要顶住12级大风的肆虐。
离开黄土高原,来到甘南草原,跟随牧民转场的身影,一路向东看黄河在草原上起舞,追随候鸟的足迹,来到他们的乐园,翻越高山,发现一处与世无争的秘境,最后加入一场盛大的狂欢舞会。
(阿万仓湿地草原)高原的草场是牦牛的故乡,世界上90%以上的牦牛在中国。每年6月到7月,高原的草开始返青,牧民们着赶着牦牛群来到夏季牧场,一直到冬季来临,牦牛喜欢群体生活,一般只需要一个放牧人,就可以管理一大群的牦牛,看似凶猛的牦牛,警惕性极强,为了让他们安静觅食。牧民放牧时,常常与牦牛保持适当的距离,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与高原草场的相处之道,早已被这里的人们了然于胸,玛曲湿地有多慷慨,黄河可以知道,大大小小超过300条支流,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地表,地下则是厚达数十米,可以蓄水的泥炭层,玛曲湿地像蓄满水的海绵,将地上与地下的蓄水,释放给尚显弱小的黄河,黄河刚到玛曲时,携带的水量只占总水量的20%。离开玛曲时,已经达到了总水量的65%,黄河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形成一个大大的弯曲,滋养出广袤的草原。这里生长的特色马种,被人们称作河曲马,高原赋予了河曲马强健的体魄,它奔跑起来最快速度每分钟可以达到800米,剧烈运动后20分钟,呼吸就可以恢复正常,直到今天,河曲马悠然的身影依然陪伴着牧人。
西北人方言中,“尕”就是“小”的意思,这片湖泊,被称作尕海。夏季的尕海,是一个合家欢的鸟类天堂。黑颈鹤,世界上唯一在高原生活的鹤类。别看它们现在温文尔雅,刚出生时却很难和睦相处。高原环境恶劣,为了抢夺食物,幼鸟之间的争斗时常发生。同一巢穴内的小鹤,出生三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40%。这两个小家伙,也许势均力敌,正学着和平相处。
被巨大山峰包围的村庄,藏语名叫扎尕那,意思是“石匣子”。大约100年前,一个名叫约瑟夫·洛克的人来到这里。他在日记中赞叹平生从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洛克是美籍探险家,稻城亚丁正是由于他的记述而声名远播。在中国游历了27年,洛克却将对于伊甸园的想象留给了扎尕那。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扎尕那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不急不缓一样可以走向未来。
学会锅庄舞是这里大多数藏族孩子的成长必修课。这场锅庄舞大赛将持续三天,近千名参赛者来自不同的藏区,舞姿和服装都是参赛的内容。锅庄舞就是围成圆圈唱歌跳舞,最初只是藏族先民缓解劳累,适应恶劣环境的娱乐方式。今天,锅庄舞已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广场舞,人们欢聚一堂,营造着欢乐吉祥。
接下来的旅程从甘肃最南端开启。林间瀑布、云海山峰,这里的美景宛若江南。一路向北,发现古人开凿石窟的奥秘,飞往一片密林寻觅隐士踪迹。,
甘肃陇南与四川相邻,成语“得陇望蜀”说的就是先占据了这片山水,之后又贪图四川的风光。陇南,会改变我们对甘肃干旱之地的印象。
远远看去,这座山像高高的鸡冠,因此,被称作“鸡峰山”。鸡峰山是一座被传说笼罩的山峰。大约1000多年前,山顶就开始修建庙宇。西方教堂偏爱闹市,东方寺庙更钟情山林,越是远离人烟的高山之巅,越能代表建造者的虔诚之心。
因为山形酷似麦垛,这座山得名麦积山。在距离地面10米到140米的悬崖上,镶嵌着221个洞窟。洞窟内保存了一万多尊塑像和上千平米的壁画。为了开凿石窟,古人在崖壁上凿石孔搭栈道,岩壁上至今还能看到当年施工的痕迹。
(麦积山·东崖大佛)悬立在麦积山东桥的大佛,据说原来供奉在石窟之内,发生在唐代的大地震,令大佛严重损坏,今天的露天大佛是地震后重新修缮的。崖壁之上,镌刻着160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文字中,将人与山放在一起,就成了仙。古人认为,只有住在高山之巅,才能更接近天空和自然。
(崆峒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山上的道观始建于唐代,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这里曾有房屋650余间,武侠小说中的崆峒派平添了这里的神秘色彩。但这种功夫在崆峒山中真实存在。如今的崆峒山除了道观
还保存有不少佛教寺庙和古代学士的讲学之所。陡峭的上山之路考量着每一个造访者的意志与恒心。
越过乌鞘岭我们开启一段艺术与自然之旅,鼓声中感受西征将士的豪迈,石窟画卷中重温佛教的薪火相传,一路向西,山体上的油画震撼登场,翻越祁连山脉,惊叹冰山融雪创造的勃勃生机。
沿着祁连山一路向西,山脉北侧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由于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这里被称作河西走廊。
乌鞘岭是河西走廊的起点,也是中原进入河西地区的第一道屏障。常年大风和严寒让翻越这座山峰变得异常艰难。同样遇到阻碍的还有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它们被迫在山脚下停下脚步,断绝了河西地区获得大规模降水的可能。
凉州攻鼓子的起源只能从传说中挖掘。民间故事中,在古代曾有一支军队被重重围困,情急之下,他们在直筒鼓里藏了兵器,扮成打鼓艺人才冲出重围。不断变换的阵型,好像重复着古代的战阵。
沿着河西走廊继续向西飞行,马蹄寺,一座以石窟而闻名的寺院。将洞窟连在一起的,是开凿于岩壁内的甬道。甬道又陡又窄,要想登顶,极为困难。洞窟内的塑像,最早建于1600年前,历经修复保留至今。马蹄寺内,有一个马蹄印记,相传是天马所留,由于这个印记,周边的山河,都有了马蹄的名字。
(七彩丹霞)依靠不同的飞行设备,人们可以从高空俯瞰彩色的丘陵。漫长的地质演变,让曾经的湖底变为山峦。湖泊沉积物含铁量各异,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再加上其他矿物质元素的影响,让这里的岩石,呈现出以红色为基调,却又层次分明的韵律。大自然像随手打翻调色板一样的无心之作,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天赋”。
(祁连山)河西走廊的南侧,一条巨大的山系起伏绵延,它就是祁连山。祁连山并不是一座单独的山岭,而是一个庞大的山系。它东西绵延约8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400公里,高大的山峰,凝固着大量的冰雪。祁连山的北面和西面是浩瀚的沙漠,南面是干旱的盆地,东面则是广袤的黄土高原。四面的干涸包围着这座庞大的山系,使它成为一座“湿岛”,深入到大西北的干旱地区。
面积超过0.1平方公里的多年性雪堆和冰体被称为冰川。透明梦柯冰川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冰川会移动,世界上的冰川每天的移动速度从几厘米到数米不等。像舌头一样伸向山下的是冰舌,这是冰川的末端。冰川水,从冰舌下流出,奔向西北的荒漠。整个河西走廊80%的水量,来自祁连山。
奔跑在这里的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编号,数字和字母代表不同的内容。通过编号人们可以找到,每一匹马的家族信息。山丹军马场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山丹军马场的历史悠久,一直官办。如果从西汉名将霍去病在这里屯兵牧马算起,它可以说是传承了2000多年的老字号国企。
提到油菜花,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烟雨朦胧的南方,当油菜花来到河西走廊,马上就绽放出西北的豪放。绿色麦田错落相连,宛如一块艳丽的地毯。
金昌,一座年轻的城市,这里的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8倍,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却让这里成为马鞭草的天堂。藜麦,为河西走廊带来全新的颜色。藜麦虽然被称为麦,但是它的近亲却是菠菜和甜菜,这种作物被认为是一种全营养食物,单一食品就可以满足人体基本的营养需求。藜麦来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人类种植藜麦的历史大约有7000年,而它来到河西走廊还不到10年的时间。河西走廊绿洲的面积不到8%,中原与西部的交流与沟通为这片土地带来超出人们想象的色彩。
最后这段旅程我们将飞跃荒漠,探寻遥远的边地往事,前往沙漠中的绿洲感受一段辉煌历史,水的奇迹和戈壁沙漠,随时颠覆人们的想象。
这曾经是河西走廊上最难以逾越的关口,嘉峪关。这座壁垒,在明长城的最西端。万里长城最终在嘉峪关画上句号。行人通关在当时需要获得凭证,叫做关照,功能类似今天的护照。我们今天说的“关照”一词,就来自于这种古代通关的凭证。这座关口的两翼曾经都建有长城,从嘉峪关南北两侧一直延伸到两边的高山和峡谷。嘉峪关的整套防御体系,延绵数十里,修建了168年。关口是那个年代的边防重地。
风是戈壁滩的主人,风电发电将风转化为人们可以利用的电能。风电装置的内部装有一个增速部件,2级的微风就可以让风车发电,而当风力超过8级,保护装置会自动使风车停止工作。设备的顶部装有探测风向的传感器,它会让叶片始终迎着风的方向。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东西方艺术汇聚的地方。1600多米的断崖上,前后十个朝代在这里留下了数百个彩塑和壁画洞窟。莫高窟被沙漠与戈壁包围,最近的沙源,距离洞窟仅有一公里左右。细小的粉尘拥有锋利的棱角和极高的硬度,它们随着空气流动进入洞窟,会对壁画造成伤害。莫高窟的脆弱,超出人们的想象,也正因如此,对于这里的保护才愈发显得急迫。
伴随着缓缓升起的太阳,西北的这片沙漠即将成为一个欢快的乐园,即使要靠梯子,攀爬这座沙丘依然很艰难,即便只爬到半山腰,也要20多分钟,但目的却只有一个,在高速下滑中,体验速度带来的快感,速度太快,有时也会乱了方寸。
沙丘环抱的中心,有一汪清澈泉水,风吹进这种沙丘形成的环山洼地,会产生向上的运动方式,于是吹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到高大的沙山,这种独特的地形,是月牙泉从未被流沙掩埋的原因,也成就了数千年来的山水奇观,登上鸣沙山才能领略月牙泉的全貌,也只有美景,才配得上这独特的浪漫。
伴着阵阵驼铃,继续我们的沙漠之旅,成年骆驼的身高近两米,体重大约500公斤,沙漠中的运动健将,却天生敏感胆小,如果骑着骆驼打伞,伞下的影子都会惊吓到它,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骆驼,都已被人类驯化,但要想轻松的骑着骆驼行进,人们还是需要跟着骆驼的节奏一起摇摆。
戈壁之上的这座小方盘城就是玉门关,他是汉代设立的边防据点,西域的和田玉经由此关进入中原,这是玉门关名字的由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让这里成为遥远边地的代名词。玉门关设立之时,这里并不寂寞,士兵一边驻守一边耕种,开始了屯垦戍边。高地之上的土墩,是阳关保留下来的遗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让这座关口充满离别之情,出了阳关意味着告别家乡亲人,迎接行人的,是未知且艰险的征途。
(雅丹地貌)穿行在这片戈壁怪石之中.你可以听到风声,风沙不曾将这里吞噬,反而年复一年塑造着这片土地的样子,造型各异的雅丹变换看姿态,只要大胆想象,总能发现熟悉的身影。从空中遥望,气势磅礴的远航舰队正在沙漠上乘风破浪。
【考点扫描】
1.甘肃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多数地区位于暖温带;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临陕西,西临新疆,南临四川、青海,北临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
(2)地形: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地形区有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3)气候: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数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雨量约300毫米(40—800毫米之间)。
(4)水文: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水、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
(5)资源:镍矿(金昌),亚洲最大的金矿——甘肃阳山金矿,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
2.黄土高原地貌
(1)甘肃东部黄土高原成因:大风携带沙尘在湖底沉积,湖水干涸,形成黄土高原。
(2)黄土地貌有三种典型单元:黄土塬(顶面平坦开阔,略有起伏)、黄土墚(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黄土峁(呈孤立的黄土丘)
三者都是由流水侵蚀形成,形成的阶段是递进的。从黄土塬到黄土墚再到黄土峁,冲沟越来越深,顶部面积越来越小,地形也越来越破碎,所以三者是随着流水侵蚀日积月累而逐渐发育的。
(3)黄河石林
黄河石林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构成"黄河石林"的岩石为五泉山砾岩。这套岩层因构造运动发生抬升、倾斜和断裂,并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蚀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现今的石林地貌景观。
成因:地壳的抬升,流水侵蚀,弱小的沙石从岩壁迅速坠落,坚硬的砂砾岩屹立不倒。
(4)董志塬
①塬:黄土层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形。
②水土极易流失原因:8月到10月降雨最集中,土层疏松,倾斜坡度大。
③董志塬黄土对农业的积极影响:黄土土质疏松,易于耕种;土层深厚,利于长期耕作;矿物养分含量多,每年都有新的黄土沉降,利于恢复肥力;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灌溉或降水后,土层下层养分也容易被吸带到地表(毛细作用)。
3.聚落区位
(1)龙湾村
①有利区位:便于取水;利用河流水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不利条件: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不便,羊肠小道、乘坐羊皮筏子(现在是旅游项目)。
③黄河上游用羊皮筏子代替木船的优势:黄河上游较干旱,植被覆盖率低,缺少木材,但畜牧业发达,羊皮筏子制造材料丰富;制作传统历史悠久,工艺简单;上游河流水位浅,羊皮筏子体积小、重量轻,吃水浅,适合航行。
(2)兰州市:位于黄河河谷,城市狭长分布,城市布局呈条带状。
4.庄浪梯田
(1)作用: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
(2)庄浪梯田山顶种植树木,称为“带帽”,坡地改造为梯田,称为“缠腰”,另外,人们还在沟谷筑坝,称为“穿靴”,“带帽”、“缠腰”、“穿靴”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庄浪梯田受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地势起伏较大;山顶种树“带帽”,利于雨水下渗,减少坡面径流的产生;坡面改造为梯田“缠腰”,减缓坡面径流流速,降低对土壤的冲刷力;沟谷筑坝“穿靴”,拦截径流和土壤,增加土地面积和土壤肥力。
5.洮河
(1)洮河发源于青海,下游在甘肃的黄土高原。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河流在上游段水量增加迅速,水量大、清澈、稳定;在中游段水量缓慢加大、开始浑浊、水流年际变化较大;流经黄土高原时裹挟了大量泥沙,在下游段水变得极为浑浊、年际变化大,水量趋于减少。
(2)“泾渭分明”:龙汇山下,洮河(因含沙量大河水黄)注入黄河(碧绿清澈)。
(3)水电站:落差2631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21.7万千瓦,有刘家峡水库。
6.交通
(1)桥-----便于黄河两岸联系。兰州陆续建成的20多座跨越黄河的大桥。中山桥是第一座跨越黄河两岸的铁桥。
(2)兰州西站:高铁站点,2014年,兰州西站正式启用,高速铁路入住兰州。
(3)兰新高铁:①兰州到新疆,兰新高速铁路东起甘肃省境内兰州西站,途经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吐鲁番市,最终引入乌鲁木齐站。②建设面临自然障碍:5个强风区域,“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的风力最为强劲,部分区段最大时速达60米/秒,相当于十七级风,措施是建设钢筋混凝土挡风墙,在124座桥梁路段,安装了由不同尺寸的H形钢柱和开孔波形钢板组成的挡风屏,风力最为强劲的百里风区核心地带,在路基上拼装了一座长1.2公里的防风明洞,这些防风工程和技术的运用,保障了列车运行安全;四十度温差。
开孔一侧为背风一侧,所以下面这张照片,左侧应该是北面,右侧应该是南面,拍摄者面向东部拍摄。
③意义:兰新高速铁路与既有兰新铁路及陇海、包兰等铁路紧密衔接,形成辐射范围更广、服务人口更多的西部铁路运输网络。兰新高速铁路的建成运营大大提升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铁路运输能力,有利于完善中国向西开放格局,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通道奠定坚实基础。兰新高速铁路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新疆经济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有利于形成丝绸之路核心区,在整个亚欧区域合作中占有先机,兰新高速铁路还将有助于人才、物流和资本的集聚,推动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同时,兰新高速铁路也为新疆的旅游注入强劲动力;缩短了新疆与其他省市区的时空距离。
7.阿万仓湿地草原
(1)动物:牦牛,河曲马,黑颈鹤。
(2)高原6月到7月草开始返青,是夏季牧场。
(3)湿地作用:补给黄河水,黄河刚到玛曲时,携带的水量只占总水量的20%。离开玛曲时,已经达到了总水量的65%。
8.旅游资源
(1)民俗
锅庄舞、凉州攻鼓子。
(2)嘉峪关:曾经是河西走廊上最难以逾越的关口,在明长城的最西端。
(3)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东西方艺术汇聚的地方。多彩塑和壁画洞窟。破坏因素:莫高窟被沙漠与戈壁包围,最近的沙源,距离洞窟仅有一公里左右。细小的粉尘拥有锋利的棱角和极高的硬度,它们随着空气流动进入洞窟,会对壁画造成伤害。
(4)鸣沙山
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银肯塔拉响沙群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中国的四大鸣沙。
(5)月牙泉
在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月牙泉从未被流沙掩埋的原因:风吹进这种沙丘形成的环山洼地,会产生向上的运动方式,于是吹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到高大的沙山,这种独特的地形,是月牙泉从未被流沙掩埋的原因。
(6)玉门关
西域的和田玉经由此关进入中原,这是玉门关名字的由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让这里成为遥远边地的代名词。
9.山脉
(1)鸡峰山
(2)麦积山:名胜有东崖大佛。
麦积山山顶距离地面仅142米,是由砂岩组成,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点。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这种外力作用塑造。曾经受地震的影响,说明这里地处地震带导致地质构造不稳定。
(3)崆峒山
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武侠小说中的崆峒派平添了这里的神秘色彩。
(4)乌鞘岭:乌鞘岭是河西走廊的起点,是中原进入河西地区的第一道屏障。阻挡南下大风和严寒,阻碍北上的南方的暖湿气流,断绝了河西地区获得大规模降水的可能。
乌鞘岭地理意义:青藏高原、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三大地形单元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界线;暖温带与青藏高寒带界线;内流区和外流区界线。
(5)祁连山
①位于河西走廊的南侧,北面和西面是浩瀚的沙漠,南面是干旱的盆地,东面则是广袤的黄土高原。成为“湿岛”的原因:高大的山峰,凝固着大量的冰雪,祁连山的四面的干涸包围着这座庞大的山系,使它成为一座“湿岛”,深入到大西北的干旱地区。整个河西走廊80%的水量,来自祁连山。
②祁连山的地理意义: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200mm的年等降水量线;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的分界线;青藏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③深入到大西北干旱地区一座湿岛”的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荒漠景观;祁连山山体高大,垂直地带性显著,山区森林,草原广布;地处季风的迎风坡,多山地降水,多冰川、河流;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一系列河流,滋养河西走廊的绿洲。
④祁连山辫状水系成因:河谷坡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水流较缓;祁连山水系补给主要靠冰川融水,水量季节变化量大;洪水期含沙量大,泥沙易沉积;枯水期水量少,沙洲显露由于沙洲阻隔,形成辫状景观。
⑤山丹军马场位于祁连山中断北坡,两千多年来能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虽是坡地,但地域宽广、平坦;西、北气流受到山地抬升多地形降水;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祁连山夏季冰雪融水,河流水量丰,适宜牧草的生长。社会条件:地处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在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靠近战场,供给前线速度快;周边区域多干旱,而河西走廊的绿洲和东部的季风区多以种植业为主,不适宜大规模的发展畜牧业。
10.河西走廊
(1)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河西走廊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2)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3)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
11.代表性地貌
(1)七彩丹霞:①张掖丹霞地貌主要是红色砂岩、泥岩、砾岩形成,其分层交错、色彩斑斓的原因是湖泊沉积物含铁量各异,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再加上其他矿物质元素的影响,让这里的岩石呈现出以红色为基调。
②张掖丹霞地貌形成过程:外力沉积——内力抬升——褶皱弯曲——风化——外力侵蚀。
白垩纪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的条件,经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域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相沉积,沉积了红、紫红、灰绿、黄绿、灰黑等各种颜色的砂质泥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由于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阳光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导致岩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2)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形成。土墩延伸的方向与长期盛行风向一致。
12.农作物
(1)油菜:分布在河西走廊。
(2)藜麦:近亲却是菠菜和甜菜,来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藜麦的生长习性:藜麦喜光、喜凉、耐旱、耐盐碱,一般生长在排水较好的坡地,较为贫瘠的土壤依然可以生长。
13.风电发电
(1)风大原因: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盛。
(2)风力发电的生态意义: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降低风速,削弱风蚀作用,减缓荒漠化进程;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时,会对当地植被造成一定破坏。
【原创新题】
材料一 陇东黄土高原分为丘陵沟壑、高塬沟壑和土石山地三大类型。庆阳马岭以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1200~1800米,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马岭以南,泾河以北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海拔1200~1600米,塬面平坦,如董志塬面积910.7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比较完整的一片黄土塬地。
材料二 陇东黄土高原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各气候要素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或递增,兼具垂直气候变化特点。黄土是一种优质的农业土壤,它富含腐殖质,而且土体疏松多孔、分布均匀、土层深厚。黄土中含有可溶性盐类。
材料三 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五大综合试验区示意图
【真题回顾】
【例1】(2023·重庆·高考真题)
甘肃省中部的永靖县,长期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大棚设施农业。 反季节蔬菜、 水果等作物的生产需水量较大,依据“以水而定、 量水而行”的原则,当地合理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推广大棚智能节水装备的应用。 下图为该县水浇地分布示意图。
【例2】(2022·湖北·高考真题)
甘肃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地表储水条件差,水资源极度贫乏。为了缓解区域缺水问题,国家在黄河支流一洮河上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跨区域调水。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线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线布局。该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通水,极大缓解了当地5市13县(区)用水短缺,600多万群众受益。图示意该调水工程。
【针对练习】
一、单选题。
甘肃民乐的紫皮大蒜、酒泉的洋葱、庆阳的黄花菜、甘谷的红辣椒等高原夏菜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榆中县海拔在1500-3670米之间,是高原夏菜的主产区和发源地,也是西北“北菜南运、西菜东调”最大的产地型集散中心。下围为甘肃省地标蔬菜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3月,甘肃天水麻辣烫爆火。辅料之一甘谷辣椒更是以鲜香不辣,深受大众喜爱。其产地甘谷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下图为甘肃省和天水市区域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城市。下图为2009~2019年兰州市综合辐射力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资源环境承载力比浙江小。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河西走廊地跨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有沙漠和零星沙地7.54×104km2,戈壁8.55×104km2。截至2016年底,甘肃河西走廊建成18个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园(如图),拥有107家光伏企业,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22.4×104kW。目前,河西走廊沙区防沙治沙的措施有植物治沙(包括造林治沙)、沙障压沙和防御性措施(即划定封育区进行保护),植物治沙是河西走廊治理荒漠化最理想的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甘肃省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2.37亿千瓦,风能资源丰富区、可利用区和季节可利用区面积为17.6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9%。近年来,甘肃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风电项目建设步伐,“世界风库”变身“风电之都”。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一排排银色“风车”高高耸立,转动的桨叶犹如一只只随风起舞的雄鹰,蔚为壮观。下图示意甘肃省风能资源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兰新高铁作为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成为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引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二、综合题。
制种,是把科学家培育成功的农作物良种,通过种植、收获、晾晒等环节生产出供农民购买的商品性良种。为保证种子纯度,制种地块必须进行隔离。种子在收获后需脱水干燥,以便存储运输。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玉米制种基地,占全国玉米种子产量近50%。河西走廊过去曾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
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起了百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撑起了中国玉米制种的“半壁江山”。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周边地理环境与制种基地。
甘肃省东西狭长,自然环境东西差异大。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环抱。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下图为甘肃省地理简图。
金额说明:按照所选试卷单价总和计费,不同身份的用户可在原价的基础上享受其对应权益(折扣或免费)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