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UCASer的最新科研动态
下丘脑工作机制再挖掘
多项研究成果助力低碳发展
二维、光伏、红外光学材料研究再获进展
……
一起来看看吧!
向上滑动查看目录
1.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薄膜的可控生长方面获进展
2.引导编辑研究中获新进展
3.发现下丘脑Rax阳性伸展细胞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肿瘤发生
4.在下丘脑神经元多样性的起源方面获进展
5.固体润滑薄膜抗辐照结构设计研究获新进展
6.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清洁能源氢气研究获进展
7.获取二维材料MGeX3家族的铁性地图
8.发现促进大豆油脂积累的转录调控模块
9.碳酸根水体系中铀的高效光催化还原研究获进展
10.全球钢铁物质循环与工业脱碳研究方面获进展
11.高稳定性n-型光伏材料研究方面获重要创新成果
12.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潜在融沉风险预估获进展
13.植被演替对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的影响上取得进展
14.水稻土和旱地土壤碳氮积累、稳定及其环境驱动的差异机制研究上获新进展
点击下方相应标题可阅读原文
点击期刊名还可进一步了解哦
该方法利用毛细力将制备二维MOF薄膜的铜离子和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TCPP)交替引入到由两片绝缘衬底组成的狭缝内,在限定的区域内发生配位反应,从而在石英、蓝宝石、硅片等绝缘衬底表面上直接生长出大面积的二维Cu2(TCPP) MOF薄膜。该方法不需要衬底转移,与目前的硅加工工艺相兼容。该方法制备的MOF薄膜具有高的晶体质量, 其薄膜电导率为0.007 S cm-1,相比其它羧酸基MOF材料(10–6 S cm–1)提高了3个数量级。同时,该策略也适用于制备Cu3(HHTP)2, Co3(HHTP)2 和 Ni3(HHTP)2 等二维MOF材料,具有普适性。
因此,引导编辑系统的pegRNA依赖型的脱靶效应非常低,可通过pegRNA合理设计提升该系统的特异性。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外源过表达含有M-MLV逆转录酶的引导编辑系统是否会干扰细胞内源的逆转录生物学过程。 此外,对高丰度mRNA及pegRNA序列的逆转录-插入的可能性也进行了分析,同样发现引导编辑系统没有在全基因组范围内产生pegRNA或mRNA序列的随机插入。以上结果表明,引导编辑系统不会造成全基因组范围的不依赖于pegRNA的脱靶效应。
此项研究提供了单细胞水平的下丘脑发育网络,表明发育谱系树上的多个细胞类型级联放大模型可用于解析下丘脑神经元多样性的起源。此研究为下丘脑发育的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将有助于理解下丘脑的动态发育过程及高度多样化的神经元的命运决定,为治疗厌食、嗜睡、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和新思路。
通过提高MoS2结晶度并减少本征缺陷密度,结合纳米颗粒边界效应,纳米尺寸效应和晶界陷阱可以有效地吸收和湮灭辐照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从而有效抑制了空位积累和大尺寸空洞的形成。同时,得益于MoS2纳米晶润滑相与非晶硬质相的协同作用,在摩擦诱导下界面转移自组装形成保护膜,确保了大气/真空摩擦过程中同时实现低摩擦系数与高耐磨寿命。上述研究为设计和发展抗辐照固体润滑薄膜提供了理论指导。
该综述列举了微生物电解池耦合暗发酵系统制氢在实际应用中潜在的技术挑战,并为该系统在工业实施中的应用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实现微生物电解池耦合暗发酵系统制氢的大规模应用,不仅在满足清洁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还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和生产廉价的天然生物肥料的方法。
文章还揭示了该家族材料的二维铁电物理机制源于Ge-Ge原子沿垂直方向位移引起的自发对称性破缺;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电极化(P)与硫族元素X原子和金属元素M原子的电负性之比呈线性关系,发现形成稳定二维铁电的条件和规律。文章最后结合已发现的二维MGeX3家族的铁磁性和铁电性,以基于MGeX3材料的磁性隧道结(TMR)和水分解光催化剂为例,探讨了它们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不仅大大丰富了二维铁性材料家族,也将激发人们对2D MGeX3家族进行深入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探索其作为多功能材料的应用。
该研究工作在闫清波教授和苏刚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
博士后卢龙、工作人员韦伟和国科大博士毕业生李擎天(培养单位:遗传发育所;导师:张劲松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劲松研究员、陈受宜研究员和张万科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针对这一问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环境地球化学课题组通过对氮化碳(BCN)进行不同程度氧化,构筑了系列羧基化氮化碳(CCN)(CCN-5和CCN-24),并应用于含碳酸根体系中U(VI)的光驱动催化还原。羧基的引入极大提升了U(VI)在催化剂表面的亲和力。与BCN相比,在含2.0 mM和10.0 mM
体系中,CCN-24对U(VI)的吸附率分别增加了30%和9%。此外,吸电子羧基的引入有效降低了导带的位置,提高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增强了催化剂光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