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积⼴。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积为91-130万平⼴千⼴。
其中以⼴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积最⼴,是世界上最⼴的喀斯特区之⼴;西藏和北⼴⼴些地区也有分布。
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西桂林、阳朔⼴带。
桂林位于⼴个巨⼴的褶皱盆地中,这⼴地区⼴灰岩厚度⼴、质地纯、降⼴丰沛,漓江穿盆地⼴过,流⼴对⼴灰岩的溶蚀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灰岩地区地下⼴长期溶蚀的结果。
⼴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和⼴氧化碳时发⼴化学反应⼴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氧化碳+⼴→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 (HCO3)2.后者可溶于⼴,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2007年6⼴27⼴,正在此间举⼴的第31届世界遗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喀斯特”列为世界⼴然遗产。
中国南⽅喀斯特中国南⽅喀斯特由云南⽯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桥、地缝、天洞、⼴西桂林、重庆⾦佛⼭、⼴西环江、贵州施秉为代表的⽴体喀斯特组成,形成于50万年⾄3亿年间。
喀斯特即岩溶,是⽔对可溶性岩⽯进⾏溶蚀等作⽤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中国⼂当代⼂郝旭东邮票⼂祖国边陲风光:桂南喀斯特地貌)中国南⽅喀斯特拥有显著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如尖塔状、锥状喀斯特。
(中国⼂当代⼂陈晓聪邮票⼂祖国风光:桂林⼭⽔)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
(中国⼂当代⼂陈晓聪邮票⼂祖国风光:⽯林)昆明⽯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
(中国⼂⾹港⼂当代邮票⼂《神州风貌》第六号:⽯林)⽩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林,⽩的雾,紫的岩,显得变化莫测。
(中国⼂当代⼂詹建俊邮票⼂⽯林:雾)⽯林的秋天以⾦黄⾊为基调,和秋天⼤⾃然成熟时的⾊调⼀致。
(中国⼂当代⼂詹建俊邮票⼂⽯林:秋)⽯林的湖呈现绿蓝⾊,湖⽔清澈,⽯林的清新秀美也由此毕现。
(中国⼂当代⼂詹建俊邮票⼂⽯林:湖)⽯林的朝霞呈出桔红⾊,象霞光万道,⾦光灿烂。
(中国⼂当代⼂詹建俊邮票⼂⽯林:霞)⽯林的星空是深蓝和紫⾊,衬托出深邃⾼远之美。
(中国⼂当代⼂詹建俊邮票⼂⽯林:星)贵州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上森林和“漏⽃”森林,合称荔波三绝。
(中国⼂当代邮资⽚⼂⼀⼦邮票⼂贵州风光:⼩七孔)武隆县芙蓉洞内各种次⽣化学沉积,即钟乳⽯类琳琅满⽬、丰富多彩。
(中国⼂当代邮资⽚⼂任国恩、李群邮票⼂武隆喀斯特:芙蓉洞)天龙桥顶天⽴地,桥中有洞,洞中⽣洞,洞如迷宫,既壮观⼜神奇。
(中国⼂当代邮资⽚⼂任国恩、李群邮票⼂武隆喀斯特:天龙桥)青龙桥,⼣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条真龙直上青天。
(中国⼂当代邮资⽚⼂任国恩、李群邮票⼂武隆喀斯特:青龙桥)⿊龙桥即天⽣三桥,桥孔深⿊暗,桥洞顶部岩⽯如⼀条⿊龙藏⾝于此。
(中国⼂当代邮资⽚⼂任国恩、李群邮票⼂武隆喀斯特:⿊龙桥)后坪天坑周围绝壁万丈,天坑下⾯是地洞,地洞中隐藏着更⼤的天坑。
一、喀斯特(岩溶)地貌( karst landform )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
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都有分布,其中发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当属昆明路南石林首屈一指。
1966年,中国第2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地貌”改为“岩溶地貌”,故在中国又叫岩溶地貌。
二、 "雅丹地貌"雅丹是地理学名词,汉语译为雅尔当,是维吾尔语“险峻的土丘”意。
雅丹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距离新疆克拉玛依市不远的魔鬼城便是这种地貌类型。
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三、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四、熔岩地貌(lava landform )——喷溢岩浆岩或称火山岩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地形,总称熔岩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
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堰塞湖。
中国著名的熔岩地貌是比较著名的如五大连池熔岩地貌。
世遗专家组在对其进行全面实地评估后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完整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演化进程。
一、云南石林喀斯特(一)组成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所属有八大景区:石林同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仙女湖风景区。
其中已经开发为游览区的景区是: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二)特点云南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云南省昆明市70余公里。
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
石林喀斯特景观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总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
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
二、贵州荔波喀斯特(一)组成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由贵州荔波水上森林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
(二)特点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
地质环境与风貌演变的地质地貌遗产地质环境是指地球的自然条件,包括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地貌形态、气候气象等。
地质地貌遗产是地质环境与风貌演变的结果,是地质演化、地貌发育和生态环境变迁的记录和见证。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和风貌演变两个方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地貌遗产。
一、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西北,是中国重要的地质地貌遗产。
黄土是由古土壤堆积而成,形成于新生代晚期至第四纪冰期,共计数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黄土高原上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包括丘陵、沟壑、峡谷等。
黄土高原地质地貌遗产的形成过程中,记录了气候变迁、河流演化、生态环境变化等重要信息,对研究地球历史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马来西亚、斯洛文尼亚等地,是地质地貌遗产的典型代表。
喀斯特地貌以岩溶作用为主,包括溶洞、峰林、地下河等特征。
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融自然美景与科学价值为一体,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科学研究者。
三、火山地貌火山地貌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是地质地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山地貌包括火山口、火山锥、熔岩台地等特征,形成于火山喷发和火山岩流的作用下。
火山地貌记录了地球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的演化历程,是研究地质地球物理和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
同时,火山地貌的壮丽景观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四、冰川地貌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是地质地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湖、冰碛、冰瀑布等特征,形成于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地貌记录了冰川时代和气候变迁的历史,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演化的重要证据。
冰川地貌的壮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探险者和摄影爱好者。
总结:地质环境与风貌演变的地质地貌遗产是地球地壳运动和环境演变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和自然美景。
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和冰川地貌是代表性的地质地貌遗产,通过研究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喀斯特地貌探索中国五大喀斯特地貌感受地质奇观的震撼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奇观的国家,其中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质特点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表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呈现出独特的地貌景观。
在中国,有五大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域,每一处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带您探索中国五大喀斯特地貌,感受地质奇观的震撼。
1. 青阳大峡谷青阳大峡谷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在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中独树一帜。
大峡谷横跨数十公里,宏伟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山峰耸立,峡谷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景色壮丽的地质奇观。
蓝天白云映衬下,峡谷内四季如春,植被丰富多样。
站在大峡谷的边缘,俯瞰它的壮丽景色,令人心生敬畏。
2. 千岛湖千岛湖坐落在浙江省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
作为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千岛湖的景色以湖泊、山谷和岛屿构成,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湖水清澈见底,岛屿错落有致,葱绿的植被覆盖着山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乘船漫游湖上,感受着清风拂面,湖水荡漾的声音,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3. 南宁青秀山南宁青秀山位于广西南宁市,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之一。
这座山以其陡峭的山峰和奇特的溶洞而闻名。
山体高耸入云,森林茂密,犹如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座。
而著名的洞穴景点如“黄莲洞”和“翡翠岩”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和探索的欲望。
登上山顶,俯瞰南宁的美丽城市全景,令人心旷神怡。
4. 四川九寨沟九寨沟是中国最著名的喀斯特地貌之一,不仅以其多姿多彩的湖泊、瀑布和原始森林而闻名,还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受到世界瞩目。
九寨沟的湖泊碧绿如玉,山水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
而著名的五花海和长海更是九寨沟的代表景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大自然创造的绝美奇观,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
5. 广西桂林漓江桂林漓江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山水景观而享有盛誉。
漓江在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地貌中属于独一无二的存在。
乘坐竹筏漂流在碧绿的水面上,两岸山峦起伏,形如屏风,乘风破浪,沿途的景色让人陶醉其中。
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及特点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扩展资料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15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2,远远大于其它地区。
喀斯特地貌特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地形:喀斯特地形(也称“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中国的特殊地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
这些特殊地貌是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研究者。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的特殊地貌,包括喀斯特地貌、沙漠地貌和冰川地貌。
1.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地貌类型之一。
喀斯特地貌是由碳酸盐岩和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蚀形成的岩溶地形。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包括喀斯特山峰、地下河流、天坑和溶洞等。
例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
2. 沙漠地貌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沙漠国家,拥有广阔的沙漠地带。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布其沙漠。
沙漠地貌主要是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以及风蚀等因素造成的。
在中国的沙漠地带,可以看到高耸的沙丘、沙漠草原以及特殊的沙漠湖泊。
3. 冰川地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大规模和丰富冰川资源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祁连山脉等。
冰川地貌是由长期的冰川作用和侵蚀形成的,包括冰川湖、冰川冰舌和冰川谷等。
例如,青海的祁连山脉和西藏的纳木错湖都是中国冰川地貌的典型代表。
冰川地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冰雪覆盖的景观和水资源的贡献。
总之,中国的特殊地貌给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
喀斯特地貌、沙漠地貌和冰川地貌都是中国独有的地貌类型,各具特色。
通过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特殊地貌,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自然资源,为旅游业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遇。
参考资料:- "中国地形地貌",小组课程教材。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马建民整理【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
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 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H 2CO3H++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 CaCO 3HCO3-+ 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㈣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㈠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
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
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
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
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
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
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
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
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
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
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
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
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㈡地下岩溶景观1.溶洞的概况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
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㈢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
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同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参考文献】陈世斌魏遐《新编地貌学教程》气象出版社 1997年5月周泽松《水文与地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杨景春《地貌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严江平肖星《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年8月The reason of Karst Region’s formation and its basic condition aboutdistributing in ChinaMA Jian-min(Dongzhouzhuang Middle School,Qian’an 064410 Hebei)Abstract: The Southwest of China is a region which was widely spread by Karst Region. Since its wet climate, rich rainfall, obvious flowing water and lots of dissolubility rock. Most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in this region established in the foundation of this kind of special geography type. Karst originally refers to a plateall with a large amount of limestone in Yugaslavia northwest. Afterwards, its scholar Swith studied the physiognomy here, and advanced this kind of geography type ;then gave a name of Karst Region or Rock dissolved physiognomy. In fact, it was recorded earlier in China. Its distributing, type, and formation reason in China was detailed described in a book which named “Xu Xiake’s tour record”.Key Words: Karst Region Calcification Stalactite Stalagm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