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支撑加固技术———以“遮荫侯”支撑调整为例
高苏岚,杨志豪
古树是重要的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但由于年代久远,树木枝干和大枝条在雨水和木腐菌的共同作用下,常发生中空现象,极端天气条件下有可能断枝折杈,严重者可能出现整株倒伏的现象。因此对部分古树进行加固、增设支撑是古树复壮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支撑分为硬支撑与软支撑,本文主要探讨硬支撑的应用 。
北海是有着 800 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园中遗存大量的古树名木,是历史的活见证。本文以“遮荫侯”古树的复壮保护为例,并将设计原理、完成目标、达成效果进 行 总 结,为 今 后 硬 支 撑 的 设 计 和 应 用 提 供借鉴。
1 硬支撑技术及主要支撑方式
硬支撑一般用于对树干或大枝进行支撑,即在上端与树干连接处做一个碗状或环状树箍,接触部位使用木垫或橡胶垫等作为缓冲垫层,避免损伤树皮。
硬支撑所选用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压性和稳固性,支撑杆立地点固定,不可直接立在地面或顶在硬物上,应做钢筋地铆固定于地下。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注意支撑与环境的融合,减少对空间和景观环境的破坏 。
古树的硬性支撑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1 斜式支撑
斜式支撑是将支撑杆斜立于地面与树体之间进行支撑。其缺点是斜杆分割了区域空间,造成空间的阻隔,妨碍人类在周围活动,影响树体周边的景观效果。
1.2 立式支撑
立式支撑是用支撑杆顶部支撑古树枝干的一种方式,最大优点是空间分割小,对区域空间和树木本身影响较小,但缺点是支撑点位置难以确定,稳定性较差。
1.3 艺术支撑
艺术支撑的核心就是对支撑杆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根据环境要求,使支撑杆与环境和树体本身相结合。
艺术支 撑 分 为 仿 古 树 支 撑 和 仿 其 他 物 件 支撑 。仿古树艺术支撑包括仿枯树支撑、仿树桩支撑、仿藤条支撑等。但任何形制都是为了达到与古树浑然一体进行支撑古树的目的,其优点是景观效果较好,其缺点是财力和人力支出较大,且在某些环境下与现今的文物保护意识有所背离。
1.4 活体支撑
培养或者选取分枝点与支撑距离高度一致的同种树木支撑古树,此种方式操作难度较高,但具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
本次对“遮荫侯”进行的改造,综合上述支撑方式优缺点,“遮荫侯”的生长特性、观赏特性,以非艺术支撑的方式进行,避免影响树体原本观赏效果。
2 “遮荫侯”概况
2.1 项目概况
“遮荫侯”位于北海公园团城,有着 800多年的历史,是古都北京少数几棵由封建帝王敕封的古树。 21世纪初,公园对其搭设了钢制的古树支撑系统(图1 )。
图1 “遮荫侯”原有支撑
图 2 “遮荫侯”树体空洞情况
这套古树支撑系统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主干支撑部分,旨在支撑住树木的主干,使古树不会发生整体倾倒等失稳情况;上部为枝干支撑部分,旨在通过支撑古树的枝干,以防古树枝干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被破坏。
2.2 “遮荫侯”问题分析
2.2.1 树体空洞情况 利用雷达扫描技术,对“遮荫侯”树体空洞情况进行扫描,分析发现从树体1.5m向下树洞逐渐加大,至树体根部达到70%以上。
2.2.2 原有支撑存在问题 “遮荫侯”原有支撑基本合理,但随着“遮荫侯”的生长变化和支撑老化,主要问题如下:
“遮荫侯”主干支撑中,东南侧支撑(图3 )位置较为合理,但支撑与古树的接触部分即掌托部分由于形状设计不尽合理,安装的细节处理已部分嵌入树体中。南侧侧枝支撑(图4 )位置需要调整,并增加托住冠幅的小支撑,防止树冠进一步下垂。
图 3 “遮荫侯”东南侧支撑
图 4 “遮荫侯”南侧侧枝支撑
上部枝干支撑部分的受力均作用于钢制抱箍上(图5 ),而现有的抱箍被固定在树体本身的主干上,一方面随着树木生长,树径尺寸的不断增加,金属抱箍有嵌入到树干中的危险;另一方面,油松古树易产生树体空洞,如遇极端天气,风、雨、雪可产生巨大外力,原抱箍位置有折断主干的可能性。
图5 “遮荫侯”主干支撑
原有枝干支撑在树木遭受极端天气情况下,可以左右适度摆动,降低受损伤的可能。但无法上下摆动,可能会造成突发损伤。
图 6 “遮荫侯”支撑整体效果及抱箍细节设计图
3 “遮荫侯”支撑调整总体原则
对树体树洞监测,查看树体整体生长状况,并针对树体空洞状况进行支撑点的选择。
根据树木年生长量预估进行计算,确定合理的支撑位置、支撑角度。
尽量利用原有下部主干支撑的落地位置,减少对团城地砖大面积破坏,保护原有集水系统。
控制上部枝干支撑的合理数量,减少不必要支撑对于景观的影响。
钢制支撑构件与树木接触的表面均采用环保橡胶垫片做缓冲处理。
所有钢制支撑构件边角均须做钝化处理。
4 “遮荫侯”支撑设计方案
方案计划采用上下两层抱箍,下抱箍为悬空,依靠下撑杆将其平衡固定。上抱箍固定于树体主干最上侧,直接抱住树体。树体抱箍与侧枝采用伞形方式进行支撑、固定。大抱箍与侧枝采用支撑方式进行连接,在大抱箍与侧枝的固定点采用拉纤形式与小抱箍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稳定的三角形,保证上侧树干受力稳定且达到最低值。
4.1 大抱箍位置的确定
“遮荫侯”主干整体向南侧大幅倾斜,树冠向南侧下垂严重。西南侧树干第一分枝点下有一巨大结疤,为原有支撑受力支持点。树木在受到强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难以预估其作用力的大小,无法精确计算力的大小及可能施加方向,且由于树体自身树干性状影响,故 选 择 原 有 支 撑 点 下 20cm 处 为 大 抱 箍 所 在位置。
4.2 下撑杆位置的确定
“遮荫侯”树体西南侧结疤处为原有支撑位置,且根据分析应为主要受力点,所以在新的支撑方案中保留原有结疤处支撑不变,将其作为一个支撑受力点。为了保证大抱箍可以脱离树体,且保持平衡状态,计划在树西侧、东侧分别增加一垂直支撑杆,以保证大抱箍的水平、稳定。
4.3 支撑杆的设计
“遮荫侯”作为植物具有生长的特性,其生长后枝干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故采用可调节支撑杆,通过调节螺母,调整撑杆长度。
4.4 南侧侧枝支撑连接处设计
原有支撑固定点采用钢管制成环状固定侧枝的方式,形成了下拉力,使侧枝逐渐下垂。新的设计方案中将钢板换成半圆,向上方和侧方推,引导侧枝向上、向外生长。
5 结果与讨论
设计方案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遮荫侯”主干严重受力,侧枝逐渐下垂的问题。
古树支撑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植物学、气象学、结构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现有的学术论文中鲜有古树支撑工程相关成果可借鉴。当古树受到极端灾害天气的影响时,其瞬时受力方向和大小难以预估,给古树支撑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