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强烈,地质灾害总体呈现易发、多发态势,近年来受极端天气、人类工程活动加剧的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峻。“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共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46起,截至2020年底,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905处,威胁人数近万人。这些滑坡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区域,危害性大,所以一直以来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是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江苏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技术支撑机构开展了大量地质灾害排查、核查和勘查工作,全省突发地质灾害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仍存在对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认识模糊、对隐患点稳定性、变化趋势判断困难等问题,使得在调查评价中出现了错判、漏判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精度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措施的跟进,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灾(险)情点不在群防群测点中,“测者未滑,滑者未测”的现象时有发生,未知隐患仍大量存在,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增加。
▲宁镇地区下蜀土滑坡照片
以下蜀组黄土(简称下蜀土)滑坡为例,下蜀土滑坡是宁镇地区最为典型的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宁镇地区的低山丘陵区。每年汛期下蜀土滑坡发生率在85%以上,下蜀土滑坡具有破坏变形时间短、突发性强及时空变异性等特点,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在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的情况下,即使下蜀土边坡坡度较缓也会产生较大规模的滑动变形,且对下蜀土边坡的稳定性难以参照现行规范给定的稳定坡比进行判断,这给实际调查评价工作中对下蜀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此之外,在苏南一带和连云港地区,层状岩体边坡分布广泛,在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软弱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将出现明显的弱化和泥化现象。大多数层状岩体中都分布有连续性较好的软弱岩层、软弱夹层或泥化夹层,不同的软岩层及同一软岩层的不同部位,其类型和厚度不同。层状岩体形成的滑坡是苏南地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需要着重研究的对象。
▲连云港地区绿片岩夹层
▲苏南地区粉砂质泥岩夹层照片
江苏省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全省隐患点的比重较大,其危害严重。目前,虽然针对部分地区典型滑坡灾害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尚未对全省典型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特征进行全面对比总结,而且整体研究深入程度也不够,对控制滑坡的关键岩层的微观结构、力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灾机理及地域性规律、关键参数的经验取值等方面还缺乏较全面、细致的数据和研究支撑,因此亟须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江苏省典型地区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启滑诱发机制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升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切实保障受滑坡地质灾害影响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书共分7章
第1章为绪论
第2章为苏南地区滑带土形成与聚集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第3章为边坡泥化夹层细观渐进损伤破坏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第4章为酸碱性环境下泥页岩物理性质变化的微结构响应与力学特性转化机理研究
第5章为宁镇地区下蜀土滑塌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地域性规律研究
第6章为连云港变质岩地区绿片岩夹层力学特性及对工程时效变形机理影响研究
第7章为碎石土边坡力学强度参数识别及破坏机理研究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江苏典型滑坡地质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
郝社锋 孙少锐 喻永祥 宋京雷 著
责任编辑:周 丹 沈 旭 石宏杰
本书从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破坏机理出发,以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控技术研究为目标,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模型试验、数值试验、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江苏省典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滑坡,连云港地区含绿泥石片岩层滑坡、岩土交界面滑坡,苏南低山丘陵区的软弱夹层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启滑机制,从微细观和滑带土赋存环境的角度研究不同类型滑坡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出滑坡破坏机理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提升了对江苏省典型滑坡的认识,同时结合取样提出滑坡软弱夹层的参数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滑坡提出相应的防控技术,为类似滑坡勘查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本书不仅集中了作者及所在团队多年的科研成果,而且发展了从微细观到宏观角度开展滑坡地质灾害滑动机理研究的方法。本书可供地质、应急、矿山、市政、土木、交通、水利等行业从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文编辑:洪弘)
地球为你而转!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