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四川盆地盐矿资源极其丰富,简述盐矿形成过程。
答:四川盆地地质史上由海洋转为内陆湖,湖水盐度高:盆地地形封闭;盐分结晶析出成大量盐卤;地质稳定,沉积环境变稳定;盐卤层被沉积物堆积覆盖,形成盐矿。
2.沙金
例1: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是亚马孙河支流。地质学者在其河道的河床底部、边滩、河漫滩等位置均发现了沙金颗粒,河流两侧被牛轭湖围绕的古河漫滩是沙金的高富集区。经过考察:发现河流中的沙金颗粒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之中。说明河流下游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的形成过程。
答:南部山区处在板块交界地区,地壳活动活跃,内力挤压作用使岩石(层)易发生断裂,含金矿石础露;南部火山运动强烈,变质作用强烈;南部山地地区降水较多,岩石裂隙易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谷和裂隙,含有金矿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不断出露。在风化、流水冲刷下含金沙砾进入河流,被带到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处沉积。由于南半球河流左岸侵蚀作用较强,含金沙石在右岸沉积,形成含金边滩;左岸不断被侵蚀,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形成面积较大的含沙金河漫滩;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河漫滩废弃形成古河漫滩沙金富集区。
例2: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和田玉)
3.卤水型锂矿
例:我国锂矿资源丰富,但约八成以高原盐湖形式存在,盐湖提锂技术难度大。我国盐湖锂的富集与火山、地热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图文材料,简述我国高原盐湖卤水型锂矿形成过程。
答:青藏高原位于板块交界,活跃的地壳活动形成构造盆地,提供封闭汇水空间;地热资源丰富,富集大量锂矿资源;富锂热泉携带锂资源以及出露的锂矿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进入湖中;隆起的高原阻挡水汽,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锂资源浓度上升,形成高原盐湖卤水型锂矿。
4.海螺化石的岩石
例:描述某地区地表有含有海螺化石的岩石的形成过程。
答:地表物质经过风化、侵蚀、搬运等过程后,堆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经过压紧固结形成沉积岩;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动植物遗体或遗迹逐渐变成化石;随着板块挤压,含有化石的岩层逐渐被抬升到地表。
5.盐盖
例:分析察尔汗地区由海洋变为盐湖直至形成盐盖的演变过程。
答:地壳抬升形成青藏高原;察尔汗地区因地势低,集水成湖,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强、多大风)蒸发旺盛;且入湖径流小于蒸发,随径流进入湖内的盐分不断积累,盐度越来越高,结晶出盐粒不断积累形成盐盖。
6.翡翠原石
例:推测缅甸翡翠主产区乌龙河“水石(翡翠原石)”的形成过程。
答: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后经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再经地壳运动,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搬运、堆积而形成。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断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一、判读方法
判读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如图1中岩石由老到新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2中花岗岩形成晚于沉积岩Ⅰ)
判断地质构造
(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
(2)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
(3)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4)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
判断地表运动状况
(1)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图3中乙处岩层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3)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盖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图2甲处上部岩层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5)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判断地貌类型
根据地势起伏并结合地质构造,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如图3中丙)、断块山、陡崖等
二、典型例题
【2020·全国Ⅲ卷7-8】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
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1.D 2.C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作用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1题,在地质剖面图中,地质作用年代的判断遵循的基本原则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①沉积岩层越靠近底部,其形成时间越早;②“先形成的被破坏”,“破坏”在图中表现为“弯曲变形”“被切断”“被覆盖”“变残缺”等;③“削高填低”可理解为“侵蚀前先抬升、堆积前先下沉”。因此图示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层→受到内力挤压→岩层弯曲、断裂错位→产生褶皱、断层→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在地表形成玄武岩”。所以①②③④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是④①②③,最先形成的是④,D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背斜顶部被侵蚀,因此砂砾岩层下界为侵蚀面,B、D两项错误;该侵蚀面较为平缓,说明地壳较稳定,若持续抬升,在外力侵蚀下会形成起伏较大的地表形态,C项正确,A项错误。
【2020·江苏卷.3~4】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B.② C.③ D.④
4.图中断层( )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①河谷下半部有石灰岩分布,溶蚀作用下易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A对。②③④河谷没有可溶性岩石分布,难以形成溶洞地貌,B、C、D错。第4题,图示断层被花岗岩切断,说明断层在花岗岩之前形成,而且花岗岩连续完整,没有出现断裂,说明花岗岩形成后断层没有活动,A、B错;断层上面还覆盖有砂砾岩和砂岩,且断层带上没有发育成明显的河谷,说明断层对现代河谷下切影响较小,C错;砂砾岩和断层之间发育了侵蚀面,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比侵蚀面早,D对。
【2021·浙江6月卷.17-18】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5~6题。
5.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6.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 C 6. B
【解析】第5题,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第6题,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