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信息

1965年11月生于江西省遂川县,现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11月-现在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2005年4月起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03月-2003年10月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副教授

1993年07月-1997年02月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讲师

1989年09月-1993年06月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岩石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86年09月-1989年06月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2年09月-1986年06月  南京大学地质系矿床学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国际合作与交流简况

2002.7-2002.10 CSIRO Division of Exploration & Mining, North Ryde, NSW, Australia, Visiting Scientist

2000.6-2000.7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Visiting Scientist

1999.6-1999.9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Visiting Professor

1997.1-1997.4 CSIRO Division of Exploration & Mining, North Ryde, NSW, Australia, Visiting Scientist

此外,还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南非、丹麦、瑞士、捷克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社会任职

2003.9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及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8.6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2.5—2006.5     江苏省地质学会理事、江苏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3.6—2017.6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获奖及荣誉

个人荣誉奖: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获第二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1999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

1998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育才奖

1997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

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

科研项目获奖:

2010年,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构造-岩浆演化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07年,“南岭及邻区晚中生代花岗岩、变质基底与岩石圈演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九2003年,“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成因与地壳演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十

2002年,“中国东部金矿成矿机制及成矿规律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十

1994年,“华北板块东缘的金矿床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1994年,“中国东部与中生代陆相火山作用有关金矿床的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研究方向1. 岩浆作用与成矿;2. 岩浆作用与壳幔演化;3. 成因岩石学。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郯庐中南段及其邻近地区火山岩、浙闽沿海I-A型复合花岗岩、南岭中生代与稀有及稀土金属矿床有关花岗岩研究。科研项目

● 浙江舟山群岛晚中生代过碱性A型与铝质A型花岗岩的成因:副矿物原位化学与 Sr-Nd-Hf-O同位素制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执行期限:2019.1~2022.12,主持。

● 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复合辉长岩-花岗岩杂岩体成因及其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的启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执行期限:2016.1~2019.12,主持。

● 西藏萨嘎-措勤走廊构造-岩浆岩组合及其对印亚碰撞过程与演化的启示,中国地调局科研项目,2015.1~2017.12,主持。

● 冈底斯俯冲-碰撞岩浆岩带谢通门-桑桑区段花岗岩组合与构造演化,中国地调局科研项目,2014.1~2014.12,主持。

● 钦杭成矿带东段高分异演化花岗岩成矿条件分析与成矿潜力预测,南京地调中心科研协作项目,2013.1~2014.12,主持。

● 华夏地块花岗岩成因与成矿能力,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2012.6~2017.6,专题负责。

● 浙江中生代二长质-正长质侵入体成因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深部过程的启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1~2016.12,主持。● 华南含锡矿化A型花岗岩成因及其对成矿制约机制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项目,2013.1~ 2015.12,主持。

● 山东沂沭断裂带中生代钠质与钾质火山岩成分演变及其对源区地幔性状和深部作用过程的示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1~2013.12,主持。 ● 中国东南部岩浆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中石化海相前瞻性研究课题,2007.1~2011.1,主持。● 大别-苏鲁造山带片麻状A型花岗岩成因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启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8.1~2010.12,主持。 ● 扬子板块北东缘变质A型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2008.1~ 2010.12,主持。 ● 浙闽沿海与南岭腹地A型花岗岩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5.1~ 2007.12,主持。 ●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岩浆作用与油气成藏制约关系研究,中石化华东分公司横向课题, 2005.10~ 2006.12,主持。 ● 鲁西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化学性状及壳幔作用深部过程示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3.1~2005.12,主持。 ● (铀-钍)/氦及铼-锇同位素定年技术在南岭稀有金属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2002.4~2002.11,主持。 ● 中国东南部与日本花岗质岩浆作用对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2000.5~2000.6,主持。 ● 郯庐中南段中生代钾质岩浆作用及其对金(铜)成矿的制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99.1 ~ 2001.12,主持。 ● 山东中生代橄榄安粗岩系火山岩的形成机制与成岩动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95.1 ~ 1997.12,主持。 ●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幔源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8.1~2011.12,参加。 ● 大陆边缘造山-成矿理论体系与实验模拟 ,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执行期限:2006.1~ 2010.12,参加 ● 华南大陆岩石圈层圈相互作用和成岩成矿过程的地球化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2003.1~2008.12,参加。 ● 大陆板块会聚过程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沉淀及其成矿效应,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2004.1~ 2008.12,参加。 ● 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2.1~2005.12,参加。 ● 江南造山带西段前寒武纪基性-酸性火成岩及壳幔演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999.1 ~ 2001.12,参加 ●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的成因与地壳演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97.1 ~ 2000.12,参加 ●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碱性流纹岩研究,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1997.1 ~ 1999.12,参加代表性论著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标注)论文

[87] Rui-Qiang Wang, Jian-Sheng Qiu*, Si-Bin Yu, Lei Lin, Hang Xu. 2019. Magma mixing origin for the Quxu intrusive complex in southern Tibet: insights into the early Eocene magmatism and geodynamics of the southern Lhasa subterrane. Lithos, 328-329: 14-32

[86] 李艳芳,邱检生*,王睿强,徐航,洪宇飞. 2019. 冈底斯东段加查县丝波绒曲早侏罗-始新世复式岩体成因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启示. 地质学报,93(12): 3020-3046

[85] 林蕾,邱检生*,王睿强,洪宇飞,徐航. 2018. 西藏尼木渐新世花岗岩中的岩浆混合作用:对岩石成因及陆壳增生的启示. 地质学报,92(12): 2388-2409

[84] Rui-Qiang Wang, Jian-Sheng Qiu*, Si-Bin Yu, Jiao-Long Zhao. 2017.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during Early Jurassic subduction of Neo-Tethyan oceanic slab: Evidence from the Dongga gabbro–granite complex in the southern Lhasa subterrane, Tibet. Lithos, 292-293: 262-277

[83] Jiao-Long Zhao, Jian-Sheng Qiu*, Liang Liu, Rui-Qiang Wang. 2016. The Late Cretaceous I- and A-type granit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al magmatism. Lithos, 240-243:16-33

[82] Liang Liu, Jian-Sheng Qiu*, Jiao-Long Zhao. 2016. A hybrid origin for two Cretaceous monzonitic plutons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evidenc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15: 183-203

[81] 周华,邱检生*,喻思斌,王睿强. 2016. 西藏措勤地区火山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及其对岩石成因的制约. 地质学报,90(11): 3173-3191

[80] 喻思斌,邱检生*,王睿强. 2016. 冈底斯中段达居复式花岗岩体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与Hf同位素制约. 岩石学报,32(12):3597-3612

[79] 王睿强,邱检生*,喻思斌,赵姣龙.  2016. 西藏冈底斯中段桑桑花岗质岩体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的制约.  高校地质学报,22(1):  81-91

[78] Jiao-Long Zhao, Jian-Sheng Qiu*, Liang Liu, Rui-Qiang Wang. 2015.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Late Cretaceous A-type granit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South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05: 338-359

[77] 邱检生,王睿强,赵姣龙,喻思斌. 2015. 冈底斯中段早侏罗世辉长岩-花岗岩杂岩体成因及其对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以日喀则东嘎岩体为例,岩石学报,31(11):3569-3580

[76] 邱检生,杨泽黎,邢光福,余明刚,赵姣龙,王睿强. 2015. 江西金溪熊家山钼矿床加里东期与燕山期花岗岩对比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启示. 岩石学报,31(3): 656-674

[75] Liang Liu, Jian-Sheng Qiu*, Jiao-Long Zhao, Ze-Li Yang. 2014.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retaceous monzonitic plutons in 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New insights into the petrogenesis of intermediate rocks. Lithos, 196-197: 242-260

[74] 杨泽黎,邱检生*,邢光福,余明刚,赵姣龙. 2014. 江西宜春雅山花岗岩体的成因与演化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地质学报,88(5): 850-868

[73] Liang Liu, Jian-Sheng Qiu*, Zhen Li. 2013. Origin of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MMEs) and their host quartz monzonites from the Muchen pluton i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magma mixing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Lithos, 160-161:145-163

[72] 刘亮,邱检生*, 杨泽黎. 2013. 浙江临海猫狸岭岩体的成因:年代学、地球化学与Sr-Nd-Hf同位素制约. 岩石学报,29(12):4069-4086

[71] 邱检生,刘 亮,李友连,赵姣龙. 2013. 沂沭断裂带中南段钾质火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与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岩石成因的制约.  地质学报,87(9):1193-1210

[70] Li Z., Qiu J S*, Xu X S. 2012.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petrogenesis of late Mesozoic gabbro–granite complexes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South China: insights into a depleted mantle source region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Geological Magazine, 149(3): 459-482

[68] 邱检生,刘 亮,李友连. 2012. 山东汤头盆地钾质及钠质火山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启示. 岩石学报,28(4):1044-1056

[67] 邱检生,李真, 刘亮,赵姣龙. 2012. 福建漳浦复式花岗岩体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制约. 地质学报,86(4):561-576

[66] 赵姣龙,邱检生*,李 真,刘 亮,李友连. 2012. 福建太武山花岗岩体成因: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制约. 岩石学报,28(12):3938-3950

[65] 刘 亮,邱检生*,李 真,李友连. 2012. 浙江龙游沐尘早白垩世石英二长岩体的成因:镁铁质包体及寄主岩的元素与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岩石学报,28(12):3993-4006

[64] 李友连,邱检生*,刘 亮. 2012. 山东郯城神泉钠质火山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源区地幔性状与岩石成因的启示. 岩石矿物学杂志,31(6):783-798

[63] 刘亮,邱检生*,李真. 2011. 浙江沐尘石英二长岩和镁铁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组成研究:对岩浆混合作用的示踪. 地质论评, 57(3):327-336

[62] 邱检生,刘亮,李真. 2011. 浙江黄岩望海岗石英正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与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对岩石成因的制约. 岩石学报. 27(6):1557-1572

[61] 邱检生,胡 建,李 真,刘 亮. 2010. 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的对比: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属性的启示. 高校地质学报,16(4):413-425

[60] Hu J, Qiu JS*, Xu XS, Wang XL, Li Z. 2010.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gneissic metagranites in eastern Dabie Mountains: Implication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tectono-magmatism along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3(4): 501–517.  [59] 胡 建,邱检生*,徐夕生,王孝磊,李 真. 2010. 大别山东缘片麻状变质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岩浆作用的启示. 中国科学,40(2):138-155.  [58] 邱检生,张晓琳,胡 建,李 真. 2009. 鲁西碳酸岩中磷灰石的原位激光探针分析及其成岩意义, 岩石学报,25(11 ): 2853-2863.  [57] 李 真,邱检生*,蒋少涌,徐夕生,胡 建. 2009. 福建金山花岗质复式岩体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地质学报,83(4):515-527.  [56] 胡 建,邱检生*,徐夕生,于津海,李 真. 2009. 山东岚山I型与A型复合片麻状变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岩石学报, 25(2): 282-296.  [55] 邱检生,肖娥,胡建,徐夕生,蒋少涌,李真. 2008. 福建北东沿海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岩石学报,24(11):2468-2484.  [54] 邱检生,王汝成,蒋少涌,张晓琳,胡 建,倪 培. 200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原位激光探针分析及其成岩成矿指示意义. 岩石学报,23(12):3221-3230.  [53] 胡 建,邱检生*,王汝成,徐夕生,蒋少涌,于津海,倪 培. 2007. 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北东缘的最初响应:东海片麻状碱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Nd同位素制约. 岩石学报,23(6): 1321-1333.  [52] 肖 娥,邱检生*,徐夕生,蒋少涌,胡 建,李 真. 2007. 浙江瑶坑碱性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与构造指示意义. 岩石学报,23(6): 1431-1440.  [51] 邱检生,蒋少涌,胡建,McInnes B I A,凌洪飞. 2006.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江西会昌密坑山锡矿田成矿作用的启示. 岩石学报,22(10): 2444-2450.  [50] 邱检生,王汝成,蒋少涌,胡 建,张晓琳,倪 培. 200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高钛与低钛榴辉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其对金红石成矿的指示意义. 岩石学报,22(7): 1875-1882.  [49] 胡建, 邱检生*, 王汝成, 蒋少涌, 凌洪飞, 王孝磊. 2006. 广东龙窝和白石冈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黑云母矿物化学及其成岩指示意义. 岩石学报,22(10): 2464-2474.  [48] 胡 建,邱检生*,王汝成,蒋少涌,倪 培,于津海. 2006. 江苏东海片麻状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地质学报,80(12):1877-1891.  [47] 邱检生,胡 建,王孝磊,蒋少涌,王汝成,徐夕生. 2005. 广东河源白石冈岩体:一个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 地质学报,79(4): 503-514.  [46] 邱检生, McInnes B I A, 蒋少涌, 胡 建. 2005. 江西会昌密坑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类型的新认识. 地球化学,34(1):20-32.  [45] 邱检生,胡 建,蒋少涌,王汝成,徐夕生. 2005. 鲁西中、新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地幔化学演化.地球科学,30(6):646-658.  [44] 胡 建,邱检生*,王德滋,王汝成,张晓琳. 2005. 中国东南沿海与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高校地质学报,11(3): 404-414.  [43] 张晓琳,邱检生*,王德滋,王汝成,徐夕生,陈小明. 2005. 浙江普陀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及其岩石包体的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 岩石矿物学杂志,24(2): 81-92.  [42] Jian-Sheng Qiu, De-Zi Wang, Brent I A McInnes, Shao-Yong Jiang, Ru-Cheng Wang, Satoshi Kanisawa. 2004. Two subgroups of A-type granit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s, SE China: age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ir petrogenesis.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Earth Sciences, 95: 227-236.  [41] 邱检生, 胡 建, McInnes B I A, 蒋少涌, 徐夕生, Allen C M. 2004. 广东龙窝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岩石学报, 20(6): 1363-1374.  [40] 邱检生,McInnes B I A,徐夕生,Allen C M. 2004. 赣南大吉山五里亭岩体锆石ELA-ICP-MS定年及其与钨成矿关系的新认识. 地质论评, 50(2): 125-133.  [39] 邱检生,蒋少涌,张晓琳,胡建. 2004.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约. 地球学报, 25(2): 255-262.  [38] 邱检生,徐夕生,蒋少涌. 2003. 地壳深俯冲与富钾火山岩成因. 地学前缘, 10(3): 191-200.  [37] Qiu Jiansheng, Xu Xisheng, Lo Qinghua. 2002. Potash-rich volcanic rocks and lamprophyres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40Ar-39Ar dating and source trac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2): 91-99.  [36] 邱检生, 王德滋, 刘 洪, 凌文黎. 2002. 大别造山带北缘后碰撞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岩石学报, 18(3): 319-330.  [35] 邱检生,周金城,张光辉,凌文黎. 2002. 桂北前寒武花岗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与成因. 岩石矿物学杂志, 21(3): 197-208.  [34] 邱检生,罗清华, Brent McInnes. 2002. 郯庐中南段晚中生代富钾岩浆作用及其对金(铜)成矿的制约. 矿床地质, 21(增刊):211-214.  [33] 邱检生,王德滋,沈渭洲. 2002.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 见:王德滋,周新民主编.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成因与地壳演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160-188.  [32] 刘 洪,邱检生*,罗清华,徐夕生,凌文黎,王德滋. 2002. 安徽庐枞中生代富钾火山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地球化学, 31(2): 129-140.  [31] 邱检生,徐夕生,罗清华. 2001.鲁西富钾火山岩和煌斑岩的40Ar-39Ar定年及源区示踪. 科学通报, 46(18): 1500-1508.  [30] 邱检生, 王德滋, 罗清华, 刘 洪. 2001. 鲁东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40Ar-39Ar定年——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 高校地质学报, 7(3): 351-355.  [29] Jiansheng QIU, Ching-Hua Lo, Brent I A McInnes, Jincheng Zhou. 2000. Potash-rich magmatism and associated gold-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Yishu deep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eastern China. Resource Geology, 50(4): 269-280.  [28] 邱检生, 王德滋, 周金城, 王汝成. 2000. 福建永泰云山碱性流纹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论评, 46(5): 520-529.  [27] 邱检生, 王德滋, 蟹泽聪史, Brent I A McInnes. 2000. 福建沿海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29(4): 313-321.  [26] 邱检生, 蟹泽聪史, 王德滋. 2000. 浙江苍南瑶坑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类型.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2): 97-105.  [25] Qiu Jiansheng, Xu Zhaowen. 1999.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esis of epithermal gold(copper) deposits in the middle-south parts of Tancheng-Lujiang deep fault and its vicinity, 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supplement): 63-65.  [24] Qiu Jiansheng, Wang Dezi, Ren Qijiang and Brent I A McInnes. 1999. Metallogeny of shoshonite-hosted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middle-south parts of Tancheng-Lujiang deep fault zone and its vicinity,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0(2): 47-50.  [23] 邱检生, 王德滋, Brent I. A. McInnes. 1999. 浙闽沿海地区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岩石学报, 15(2): 237-246.  [22] 邱检生, 王德滋, 周金城. 1999. 福建永泰云山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岩石矿物学杂志, 18(2): 97-107.  [21] 邱检生, 朱成伟. 1999. 安徽冶父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评价. 黄金地质, 5(3): 64-68.  [20] 邱检生, 王德滋. 1999. 山东五莲七宝山辉石二长岩的地球化学及岩浆源区性质. 地质论评, 45(增刊): 612-617.  [19] 邱检生, 任启江, 王德滋. 1998. 中国东部与中生代陆相火山作用及其有关金成矿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 见:胡受奚,王鹤年,王德滋,张景荣主编. 中国东部金矿地质学及地球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67-338.  [18] 邱检生, 王玉华, 王德滋, 徐兆文. 1998. 郯庐中南段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金(铜)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及成矿规律. 矿床地质,17(增刊),119-122.  [17] 邱检生, 王德滋. 1998. 富钾火山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见: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主编:欧阳自远),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08-113.  [16] 邱检生, 王德滋, 曾家湖, Brent I A McInnes. 1997. 鲁西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及煌斑岩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 高校地质学报, 3(4): 384-395.  [15] 邱检生, 王德滋, 周金城, 曾家湖. 1996. 山东中生代橄榄安粗岩系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地球科学,21(5):546-552.  [14] Qiu Jiansheng, Hua Renmin. 1996.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East China. In: The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and their metallogenic relations in East China (eds. Wang Dezi & Ren Qijiang),Beijing: Science Press, 6-14.  [13] Qiu Jiansheng, Zhou Jincheng, Wang Dezi. 1996.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 series in East China. In: The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and their metallogenic relations in East China (eds. Wang Dezi & Ren Qijiang),Beijing: Science Press, 15-50.  [12] 邱检生, 王德滋,任启江. 1996. 山东沂南金场金(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矿床地质,15(4): 330-340.  [11] 邱检生, 王德滋, 彭亚鸣, 周金城. 1996. 浙江舟山桃花岛碱性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2(1):80-89.  [10] 邱检生, 王德滋, 任启江, 徐兆文. 1994. 河北宽城峪耳崖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地质,13(2): 137-147.  [9] 邱检生, 王德滋, 任启江, 牛树桂, 朱锡元. 1994. 我国首例碲金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山东平邑归来庄金矿床. 地质与勘探,30(1):7~12.  [8] 邱检生, 王德滋, 任启江, 张重泽. 1994. 山东五莲七宝山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成因. 矿产与地质,8(1):12-18.  [7] 邱检生, 王德滋, 任启江,傅斌. 1993.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5(4):386-397.  [6] 邱检生, 王德滋, 任启江, 周金城. 1993. 山东五连七宝山火山—次火山杂岩的演化及形成条件. 矿物岩石,13(4):1-10.  [5] 邱检生, 任启江, 王德滋, 王玉华. 1993. 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在石英脉体含金性评价中的应用. 地质与勘探,29(2):24-28.  [4] 邱检生, 王德滋, 任启江, 陈克荣, 曾家湖. 1993. 郯庐断裂及其邻区中生代地幔交代作用与钾质岩浆成因. 见:亚洲的增生(IGCP321项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39-142.  [3] 邱检生, 任启江, 徐兆文, 张重泽. 1991.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蚀变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7(2): 344-359.  [2] 邱检生, 任启江. 1991.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含矿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矿床成因.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1(4): 369-377.  [1] 邱检生, 任启江. 1990. 安徽沙溪和冶父山两类石英脉体特征对比及其在含矿性评价中的指示意义. 地质找矿论丛, 5(1): 369-377.

主要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火成岩岩石学 研究生课程:岩石学研究进展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共山楼) 邮政编码:210023

联系电话:025-89680700 传真:025-83686016

THE END
0.我院陈庆发教授团队在协同开采领域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知名期刊陈庆发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非传统采矿理论与工艺、岩体结构三维解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提出的“协同开采”重大采矿技术理念现已获国内外采矿工程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与接受。历经10余年的努力,现该理念已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团队已在协同开采研究领域出版《隐患资源开采与空区处理协同技术》、《金属矿床地下开jvzquC41|{nkeu3izw4ff~3ep1oohx433;705B=20jzn
1.陈庆发近年来,在非传统采矿工艺与理论、裂隙岩体结构三维解构理论与技术2个领域研究业绩突出,先后提出“协同开采”重大采矿科学命题、“同步充填”采矿技术理念,以及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方法、岩体质量RMRmbi、S-RMRmbi分级方法等学术思想,系统开展了采空区隐患资源协同开采理论、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同步充填柔性隔离层jvzquC41|{nkeu3izw4ff~3ep1oohx4323903=>90jzn
2.陈庆发AIProfile人才画像目前主要从事非传统采矿工艺理论、岩石力学、工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协同开采”重大采矿技术命题、采空区协同利用方法和“同步充填”采矿技术理念,系统开展了采空区隐患资源协同开采理论、柔性隔离层作用下散体介质流理论和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等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jvzquC41yy}/cvnpgt4dp8utqhomg8hjgp3rkwl/hc566<63fh8eckkcg:je:Affh2?
3.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陈庆发目前主要从事非传统采矿理论与工艺、矿山岩石力学、工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协同开采”重大采矿技术命题和“同步充填”采矿技术理念,系统开展了采空区隐患资源协同开采理论、柔性隔离层作用下散体介质流理论和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等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pzcpi~j1p}w1fgpuqn14277198/24526>;;35:28>6563?/uqyon
4.非接触式结构面产状测量方法非接触式结构面产状测量方法图书来源: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方法及应用作者:陈庆发 古德生 出版时间:2016-01 定价:100元图书ISBN:978-7-5487-2267-0出版单位:中南大学出版社 借阅图书详情信息展示登录账号 解锁更多内容 <上一页 1 下一页 >相关知识点 地下矿山结构面实测新方法 岩心产状参数复位与测量 矿体的产状 岩体结构面识别 岩体jvzq<84yyy4dpwrqn0ipo8Xgctii1[juwnzWkn|0cuvyAltpKfCdSVy[['8cV.7hp2+4f
5.成果推介地下矿山裂隙岩体顶板刚柔融合支护技术矿山地下开采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等常处于裂隙发育的地质体中,传统的刚性支护方式(如锚杆支护、锚网支护、锚网喷支护等)很难避免因后期地压活动或者岩体结构动力扰动带来的掉块、冒落或垮塌等地质灾害现象,严重威胁着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 jvzquC41mli/iz0gf{/ew4kphu0396315=157mvo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海拔高寒地区露天采场边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宇、宋正阳,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于正兴、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陈庆发教授以及部分课题成员参加了总结验收会。 本课题共分五个专题,分别为:专题一“冻融循环条件下岩体结构面三维探测与网络模拟技术”;专题二“冻融循环与开采扰动条件下岩体结构面劣化与拓展规律”;专题三“冻融jvzquC41pg}t0~xvd0kew7hp1ktgq862;2535@80jvs
7.岩石与岩体冻融损伤内涵区别及研究进展第27 卷第 3 期 2019 年 6 月 G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7 No.3 Jun.,2019 岩石与岩体冻融损伤内涵区别及研究进展 秦世康 1,2,陈庆发 1,2*,尹庭昌 1,2 1.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1 摘要jvzq<84yyy4hquiuek4be7hp1GT0RMK132423A<41l4ju|s03266/;:3:0813B3250997
8.我院陈庆发教授团队在岩体失稳判据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陈庆发教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岩体结构领域的研究,聚焦工程应用中的岩体裂隙结构问题,旨在解决因地质灾害引发的工程问题。 图 神经网络多参数模型框架 深部开采领域中,岩体失稳的精准预警还面临许多挑战。结合了能量时间序列的尖点突变模型在预警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能量定义方法违背了基本的热jvzquC41|{nkeu3izw4ff~3ep1oohx4333604?660jzn
9.广西大学陈庆发获国家专利权4顶柱预裂爆破与顶柱分块爆破采用预裂爆破制造预裂缝,为后续的放射孔爆破提供结构面,用于预裂爆破的炮孔间隔装药并封堵;相邻炮孔间互为导向空孔,使爆破形成的应力波在两孔间相遇,沿预裂孔方向的岩体出现拉应力,产生预裂缝;所有预裂爆破装药炮孔均采用不耦合装药,以减小炸药对炮孔壁所受的爆破压力;一次起爆jvzq<84nqv{u0lto1Ngug|yRcvkov8yqFgzbku3jvor@sF;:689gf::fdf>3:jk:c;642l
10.采矿技术2025年02期大宝山矿29线台阶边坡滑坡的岩体结构成因分析 赵兴;陈光木;邱振华;邓文轩;陈庆发;范文宇; 高寒高海拔随钻测量冻融岩石力学特性综述 伍秀君;陈辉;高飞; E-AHP岩体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在黄辉头铝土矿的应用 刘佳奇;刘刚;李士超;刘东锐;李向东; 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分区超前支护技术研究 郭明; 丰山铜矿分段空场嗣后充填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D/H4/\OEM/814>2240nuo
11.块体化程度指标的内在影响机制陈庆发1 杨子超1 尹庭昌1 王少平2 关键词 :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块体化程度, 岩体完整性,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 Abstract:As a new index to evaluate the integrity of rock mass,blockiness can reflect the degree of rock fragmentation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jvzquC41tqilonhj0ynsuv3ce0io1LS1[46328[5;1OT4886::
12.基于岩体结构分区模型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与加固模拟分析期刊摘要:露天矿山进行开采作业时常面临边坡失稳的问题,岩体边坡中蕴含的大量结构面将岩体切割形成了不同的均质区,均质区内裂隙的三维分布特征显著影响了岩体的力学性质.为了优化多裂隙影响下碎裂化岩质边坡的滑坡加固方案,对大宝山矿区滑坡台阶边坡进行表面-内部裂隙实地调查;根据岩体中裂隙的三维分布特征开展岩体三维地质均质区分区;对岩体进行岩体力学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coll|7247632<5
13.裂隙岩体质量三维精细分级S[8]陈庆发,尹庭昌,高远.地下矿山裂隙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19,(8).DOI:10.16285/j.rsm.2017.2598. [9]徐强,肖明,陈俊涛,等.渗流监测数据缺失处理与渗透稳定判断[J].岩土力学.2019,(4).DOI:10.16285/j.rsm.2017.2361. [10]许度,冯夏庭,李邵军,等.激光扫描隧洞变形与岩体结构面测试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fzqk497226634
14.陈庆庆作品陈庆庆简介陈庆庆作品大全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方法及应用 陈庆发,古德生 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自营】 新华书店,电子发票,多仓就近发货 0条评论 陈庆发,古德生著 / 2016-01-01 /中南大学出版社 ¥58.90定价:¥100.00(5.89折) 进入辽宁出版集团图书专营店 正版现货 音阶与琶音 钢琴基础教材 陈庆峰编著 大音符版 护眼式大排jvzquC41yy}/fjsifcth0lto1c{ujxw1'D9&E;*E9'KD'L<'GEe6;
15.王贵宾中国科学院大学[44] 高敬, 杨春和, 王贵宾. 甘肃北山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的探讨. 岩土力学[J]. 2010, 第 3 作者588-592,598, http://lib.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32822587. [45] 吴文, 王贵宾, 冒海军. 白云岩力学强度特性的孔隙影响研究. 岩土力学[J]. 2010, 第 2 作者31(12): 3709-3714, httpjvzquC41rguqnn3wecy/cl3ep1„12:8375
16.古德生..作品古德生..简介古德生..作品大全陈庆发、古德生著 / 2016-01-01 /中南大学出版社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方法及应用》首次提出岩体结构解构概念,系统阐述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岩体结构解构理论形成、地下矿山结构面实测新方法、结构面连通性原理与判别方法、连通性结构面查询软件;空场jvzquC41yy}/fjsifcth0lto1c{ujxw1'D?&E>*D7'I3'L>'HC4/a:
17.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学位本文在岩石力学试验和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从开挖损伤效应、结构效应和尺寸效应出发,结合概率统计、智能反演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了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工作有: (1)广泛搜集国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试验数据,结合地质勘察资料及室内试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mguky0[:=492<8
18.岩土力学2019年08期砖-土结构劣化及入侵建筑物拆除对榆林卫城稳定性影响朱才辉;崔晨;兰开江;东永强; 端帮开采下煤柱破坏宽度计算及失稳机制研究王瑞;闫帅;柏建彪;常治国;宋远霸; 地下矿山裂隙岩体结构均质区三维划分方法研究陈庆发;尹庭昌;高远; 红层软岩软化的界面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型周翠英;黄思宇;刘镇;陆仪启; 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E/I6/bYNZ/813B22:0nuo
19.陳德生作品陳德生简介陳德生作品大全陈庆发、古德生著 / 2016-01-01 /中南大学出版社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方法及应用》首次提出岩体结构解构概念,系统阐述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岩体结构解构理论形成、地下矿山结构面实测新方法、结构面连通性原理与判别方法、连通性结构面查询软件;空场jvzquC41yy}/fjsifcth0lto1c{ujxw1'GG&;9*D7'I3'L>'HCe4
20.:中南大学出版社作品:中南大学出版社图书地下矿山岩体结构解构理论方法及应用 中南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0条评论 陈庆发,古德生著 / 2016-01-01 /中南大学出版社 ¥61.10定价:¥100.00(6.11折) 进入四川新华书店教育专营店 建筑节能刘靖、刘惠卿、王海涛 编中南大学出版社9787548712350 jvzquC41yy}/fjsifcth0lto1r{cnrxj1'9B'M;'F2+D6.HH'D:&H<*F3'G8'K8'H8+C2.J8'E?&G@d72
2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长期从事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参与三峡、锦屏、小湾、双江口、新京张铁路、川藏铁路等多项重大工程中的重大滑坡、高边坡、地下厂房、深埋隧道变形稳定性评价工作,在岩体结构动力学效应与岩体动力灾变方面有突出贡献。已在Engineering Geology、IJRMMS、RMRE、Geology、GRL、JGR-Solid Eartjvzq<84yyy4jip3ecu4dp8xqwtiffkdkiiedc|4ep1€ktlp1{z5329>291z329>2939`49;766;/j}rn
22.自走铁矿结构面的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期刊[3]陈庆发,马付超,张世雄.金堆城露天矿节理裂隙调查及边坡潜在破坏模式研究[J].中国钼业.2010,(1).DOI:10.3969/j.issn.1006-2602.2010.01.007. [4]黄兴政.节理化岩体力学参数研究[D].2008. [5]赵文.节理随机概率模型应用于块体理论的研究[D].1991.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iqz49662464:
23.中国复合材料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后处理软件的具体功能,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系统的岩体结构面信息采集方法与数据处理流程,并成功应用于铁蛋山铁矿的节理岩体调查与分析中。首先根据现场采集的调查区内原始格式二维图片,获得了真实坐标定位的巷道三维空间模型数据;然后进行了岩体结构面的数字化识别,并将得到的统计数据依据产状特征jvzq<84yyy4kutx0pgz/ew4EP1|pn~rp1xumwvsa34:3ajgu0unuou
24.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25年02期基于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的岩体结构面识别与提取技术研究 王飞;刘艳彪;王文军;徐帅;刘子涵; 多手段的空场法采空区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技术与应用 甄智鑫;孟磊磊;葛万波;李长江;张英;龚宇同;于跟波;王艳超;高爱;张立府; 新型局部阶梯式溢流堰水力特性试验 孙少华;何妍;杨校礼; 四川瓦多—龙古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D/H4/bXMW/814>2240nuo
25.快速隆升怒江上游松塔水电站坝区岩体结构特征研究1孙树林,潘伯敏,李金都,李林民通天河调水区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特征[J];人民黄河;1994年02期 2袁宝远,杨志法,肖树芳岩体结构要素分形几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4期 3岩体结构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J];勘察技术;1978年02期 4吴桂才;杨志;陈庆发;区域连通性结构面数据搜索与程序实现[J];采矿技术;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3:9.39677;;22<3jvo
26.徐文杰[9]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礁砂地基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离心振动台试验研究,2018-2019. [10]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李家峡水电站李坎公路滑坡群[12]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金沙江虎跳峡水电站龙蟠右岸变形岩体稳定问题研究, 2004-2005. [1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项目jvzquC41yy}/er{kn0ztkwljwc4ff~3ep1nf1rshq1719A4387>/j}r
27.地质力学学报目录 2020, 26(3): . 摘要(243)PDF(399KB)(31) 责任主编致读者 矿田构造理论和方法及找矿预测 2020, 26(3): . 摘要(383)HTML(197)PDF(556KB)(63) 封二 2020年第四期《地质灾害防治专辑》预告 2020, 26(3): 封二-封二. 摘要(253)PDF(14329KB)(20) jvzquC41lq{spjq0igunglm0ce4dp8hp1cxuklqg1463288
28.地质力学学报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望江山层状岩体矿物成分和铂族元素特征:对岩浆演化过程和构造环境的制约 王岩,王梦玺,焦建刚 2019, 25(2): 267-285.doi:10.12090/j.issn.1006-6616.2019.25.02.026 摘要(475)HTML(129)PDF(30114KB)(32)[施引文献](8) 东昆仑哈日扎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vzquC41lq{spjq0igunglm0ce4dp8hp1cxuklqg14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