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1.抬梁式:柱承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如此层叠而上,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置于斗栱上。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梁柱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应用:广泛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建筑物。
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优点:这种木构架用料小。缺点:柱子排列密,适用于室内空间尺度不大的房屋。应用: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的木构形式。
3.井干式:将圆柱或半圆木二端开凹榫,形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优点:外观厚重,有利于防寒。缺点:耗材量大,建筑进深和面宽受木材长度限制。应用:适用于木材产量丰富的地区。
4.斗栱(铺作、斗科、牌科):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斗栱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的计量单位。
5.叉手:脊桁两端的斜杆,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又用以固持脊槫,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6.工官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管理和领导,对古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人物:宇文恺、李诫。
7.样式雷:清代在样式房服役的雷氏家族,始祖雷发达,参与圆明园和颐和园的修建,并制作烫样。
8.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山区或水域的一种民间住宅形式。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具有防潮、通风、防虫的特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干阑式建筑遗址。
9.木骨泥墙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多位于黄河流域。筑墙时使用粗的木桩作为骨架,以它们为基础编造篱笆,然后在其表面覆盖上几层厚泥巴,再架在柴火上将其烤干,以此打造出来的墙面坚固美观。
10.隍壕:陵园周围防御性的围渠,无水称为隍。
11.阙:是门或通道两边的建筑,表示门的存在,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具有明显的汉代时代特征。宫阙是皇帝发号施令、奖罚功过的地方。
12.赵县安济桥(赵州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间拱桥,设计师是隋代工匠李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m。空腹拱桥不仅可以减轻桥的自重,而且可以减少山洪对桥的冲击。技术上和造型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13.都料:唐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一直沿用到元朝。
14.《营造法式》: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标准,节制国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由北宋将作监李诫所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其内容包含材份制、举折等。对北宋末年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也影响了江南一带。
15.材份制:宋《营造法式》中“材”指斗栱断面的尺度,它是宋代衡量建筑尺度的计量单位。按建筑等级将材料分为八等,设计师“以材为祖”,即以对该建筑选的某一等级的材作为尺寸依据。
16.《工程做法》: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定型化的基础上,用官方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颁布《工程做法》,并对斗栱、装修等做法做了规定。有斗口的大木作一律都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他大木构建的尺寸。
17.斗口制:出自清工部《工程做法》。斗口是坐斗正面的槽口,是清代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按建筑等级将斗栱的大小依斗口宽窄分为11等,建筑设计以选用某一等级的斗口作为尺度依据。
18.减柱造:宋辽金元时期建筑减去前后金柱的做法,以获得开阔的室内空间。如大同华严上寺大雄宝殿。
19.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的做法。如佛光寺文殊殿。
20.里坊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与居住管理体制的复合体。把全城划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盛于唐,宋后衰落。
21.《考工记》:我国已知最早述及建筑的专门文献,战国时成书,记载了匠人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体现了宗法礼制,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确定以宫城为主体的架构,经纬正交道路网。对后来城市建设的城墙高度,道路宽度等影响,后来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一制度。
22.匠人营国制度:出自战国时《考工记》,其记载的匠人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确定以宫城为主体的架构,经纬正交道路网。对后来城市建设的城墙高度,道路宽度等影响,后来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一制度。
23.水城门: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而设置的水上城门。
24.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为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的门,形成瓮城。
25.敌台(马面):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城墙每隔一定的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26.窝铺:亦称为更铺,设于城墙上,供军士值夜之用,一城设铺多至数十座。
27.雉堞:又称齿女墙、垛口,是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可用来作为守御城墙者在反击攻城者时的掩蔽之用。
28.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29.沟董: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承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30.串楼:南方多雨地区在整个城墙上建有连廊,称为串楼,以避烈日风雨的侵袭。
31.明归德府城:因黄河泛滥,城毁于水,正德六年迁建于原址以北的高地上。城作长方形,周长4.36km,占地1.14k㎡。设四门,城墙上敌台(马面)16座,窝铺30座,城内街道较整齐,府衙、察院等政权机构占据中心位置,为了防御黄河泛滥之灾,在城外约500m处加筑土堤一道。
32.明辽宁兴城:明代所建卫城,城的布局很有代表性。平面作方形,每边长约800m,各开一门,城中以十字街面通向4座城门,十字街中心建鼓楼,其余街道均作东西向或南北向布置。卫署、各所署、各司署、军储仓、钱帛库等分布于城内,城隍庙,关帝庙,马神庙,火神庙,天宁寺等庙宇,凡数十座分置于城内外,城内还有众多牌坊,如进士坊,大司寇坊,孝子坊及表彰守将功业的牌坊等。南门大街上则有明末表彰守将祖氏兄弟的两座石坊,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卫城。
33.坞壁:起源于汉代的一种居住形式,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成城制。屋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34.碉楼:主要分布在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实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这种特殊做法均和当地属高原气候干燥又多风有关。
35.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赣南等地。是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南迁形成的居住类型,具有防御性,运用当地材料,土筑外墙高大厚实,外环楼层开箭窗。注重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是移民文化在住宅中的典型表现。
36.阿以旺: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有三四百年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37.毡包: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等地,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用皮条绑扎枝条成壁,以伞状拱起网架做顶,内铺沙或干羊粪防潮,毡顶可采光。
38.一颗印: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宅形式。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和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为“金包银”,“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39.坎宅巽门: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东南角,而不开在当中,既为“坎宅巽门”。坎原指坑,地面凹陷处,代表水位,为北方之卦,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门为东南方向的门,东南方开门,意喻一帆风顺,财源不断。
40.四水归堂:住宅大门开在中轴线上,后四合院围合成的小院子称为“天井”。因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意喻肥水不流外人田,多用于安徽民居。
41.备弄:南方地区天井式住宅横向间院子的连接,兼具巡逻和防火的作用。
42.边玛檐墙:碉楼的主楼四周的女儿墙外皮用边玛草垒砌成为边玛檐墙,这是藏族特有的一种高等建筑的表示。
43.三朝五门:出自《礼记》三朝即“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五门即“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外朝用于大规模礼仪性朝会,中朝用于日常议政朝会,内朝用于定期朝会。以北京故宫为例,三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44.东西堂制: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东西分置的宫城布局,体现了礼仪空间与朝政空间的关系。第一个采用东西堂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长安大明宫变成三朝纵向排列。
45.骈列制: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分别为礼仪性的大朝廷殿与处理政务的议事处及枢要部门,体现了权力机关与官僚机关的关系。第一个采用骈列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大明宫废除骈列制。
46.龙尾道:唐大明宫含元殿前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成S型盘上,远望如龙尾,故称龙尾道。
47.五岳五镇: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为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建庙以祭山神。
48.四海四渎:四海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为江渎(长江)、淮渎(淮河)、济渎(济水)、河渎(黄河)。建庙以祭水神。
49.明堂辟雍: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场所,明堂的用途是皇帝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辟雍是明堂外侧环绕的圆形水沟,圆形像辟,环水为雍。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圆水方院,圆基方榭,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50.鱼沼飞梁:晋祠圣母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51.曲阜孔庙:是中国现有古建筑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一处,由孔子旧居发展而来,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明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孔庙布局为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空间,后六进是主体部分。主体建筑包括“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等,中心建筑为大成殿。
52.羡道:通往墓室的斜坡形坡道,依等级分为四出、二出、一出羡道。
53.方上:在地宫上方以人工夯筑形成上小下大方锥台的陵体,形状似倒扣于地面的斗,四面有门阙和陵墙,见于秦汉和北宋。
54.黄肠题凑:“黄肠”指柏木芯,“题”指木料端头,“凑”是聚集之意。汉代帝王椁的一种做法,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垒聚构成大型墓室,枋端都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55.上下宫制:唐代的陵墓建设形制,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寝,称下宫。以便供食,从而成为上下宫制。
56.五音姓利说: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照其所定之法为据。如北宋皇帝姓赵,故而各陵地形均东南高而西北低。明清此说已不行。
57.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圆形坟称为宝顶,宝顶用墙垣包绕城宝城,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始建于明孝陵,后皆效仿之。
58.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延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59.十三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附近,主峰两翼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天然四合院,是历史上最大的统一陵区,神道共用,十二陵拱卫主陵——长陵,陵区便植松柏,整体性较强,体现显赫皇权。
60.舍宅为寺:汉末至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风气大盛,士族、富商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做“舍宅为寺”,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舍宅为寺”是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这种类型的佛寺,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的空间布局,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61.扎仓:藏传佛寺内有严格的习经制度,设有专门研究佛学学科的学院。藏语称为“扎仓”,一般寺院仅有一个大扎仓,但有的小寺是隶属在其他大寺扎仓下管辖,这就形成了主寺和分寺的关系。
62.四出抱厦:两建筑做丁字相交时,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或龟头屋,四出抱厦即四面正出龟头屋,见于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63.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山上,世代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此宫依山而建,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的所在,红宫以东是白宫,也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
64.承德外八庙:清代统治者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丘陵地带,先后建造了12座佛寺。这些佛寺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民族的建筑形式,现存八座,俗称“外八庙”。
65.虎丘云岩寺塔:塔平面八角形,塔体可分为外壁、回廊、塔心壁、塔心室数部,底层原有副阶周匝已毁,是我国仿木的楼阁式砖石塔中用双层塔壁最早的。塔高七层,大部用砖,仅外檐斗栱中的个别构件用木骨加固。塔身逐层向内收进,塔刹与砖平坐已不存,残高47m。塔心壁亦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各层内部走道已用砖拱券,使塔外壁与塔心壁连为一体,从而加强了塔身整体的坚固性。塔内枋上用“七朱八白”,装饰内容颇为丰富。
66.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单套筒结构,内部中空,密檐有15层,间距逐层向上收短,塔身为抛物线形。下层塔身平素,无门窗及任何装饰,上层塔身檐下的小窗,打破了塔身的单调,产生了对比作用。
67.经幢: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后较少。唐代经幢,幢体粗壮,装饰简单。宋代经幢幢高增加,比例瘦长,装饰华丽。宋代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经幢。
68.《园冶》:明代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园冶》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将园林创作实践结合到理论的专著,反映古代造园技术成就,为后世园林建造提供理论框架和可供模仿的范本。
69.曲水流觞:“觞”指代酒杯,古时候上巳节的一种旧风俗。东晋时期,王羲之偕亲朋好友于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活动。将盛满酒的觞放在溪中,经过弯曲的溪流,觞在谁面前,谁即兴赋诗饮酒,表达了士大夫文人的意趣。对后世皇家(流杯亭)和私家园林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0.一池三山:“一池”太液池,“三山”为蓬莱、方丈、瀛洲。秦汉时期,传说东海里有三座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灵丹妙药,人食之可长生不老。于是秦皇汉武以一池三山的园林范式,师法自然,追求长生不老,享受自然精神生活。对后世皇家和私家园林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1.承德避暑山庄:清康熙为了避暑,在承德北郊热河泉源头处建造离宫,乾隆扩建,增加36景。避暑山庄园内山岭占4/5,平坦地区仅占1/5。居住朝会用的宫殿部分位于园的南面,靠近市区,这里宫室殿宇都用卷棚屋顶、素筒板瓦,不施琉璃,风格淡雅。园区可分为湖区,平原区与山岭区三大部分,湖区景色则多仿江南名胜,园林造景根据地形特点充分加以利用,以山区布置大量风景点,形成山庄特色,远借园外东北西面的外八庙风景,也是此园成功之处。
72.“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根本性观念,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追求天人协调。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居住建筑等都有深刻影响。
73.“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对生活中可见的天然世界的认识,“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整体,人类及山、水、花、草、鱼、虫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的体系,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要素是处于同样层次与地位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维基础。对园林建设有深刻影响。
74.“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环境观指的是人对周围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首先认定了方位是有主有从的,形成四象之说,以左为尊。其次,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相互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第三,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对建筑等级、服饰等都产生规定。
75.负阴抱阳:古代建筑北凭山而负阴,南临水而抱阳,这种山水环抱的生态景观模式对古代建筑,特别是住宅聚落,城市建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76.腰带水:中国传统地理风水的一种形式,指路或河流形成腰带状环包居住地,在南方多山地带,为了防水患,多选择河流凸起段,古代称为“汭”位或“腰带水”之沉积区。不仅避开河流冲刷,还因沉积使村址扩展。
77.反弓水:中国传统地理风水的一种形式,与腰带水相反。指路和河流的弓形朝向居住地,因河流冲刷是选址中的大忌,只有在此处为山岩,村址万无一失时才会使用。
78.拓扑关系: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存在着一种较为自由与自然的秩序,可以将园林中的建筑等要素在这种格局中的关系称为拓扑关系。拓扑关系包含三方面:向心关系、互否关系和互含关系。
79.“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百尺”即30m左右定型,“千尺”即300m左右定势。形指的是单个建筑物的形状,而势指在一个大环境下这个建筑物所处的态势。形与势是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对应互补,对我国古代建筑群体的设计上有所应用。
80.过白:闽粤一带居民营建中,要求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的距离要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见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
81.压白之法:中国木工使用的鲁班尺有压白之法,将尺子各个部位分成吉凶的不同区段,吉皆为白色。要求度量构建尺寸时终端要落在白格上,因此木工可以用加大1寸或减小1寸的方法,使构件尺寸尾数落在吉位上。在解决门窗洞,墙体立面等较大部分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寸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提供了解决人们心理趋吉避凶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82.反宇向阳: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在建造房屋时在末跨的槫上置生头木,屋面依纵轴方向两端翘起,使得建筑主体的屋顶向上凹起。向上凹的屋顶与大地之上的天宇一阴一阳,相互交融,浑然一体,人作为住宅的主体也融合在天地之中。
83.屋包山:古代建筑山体之间的一种风水形式,成片的房屋覆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
84.山包屋:古代建筑与山体之间的一种风水形式,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开敞,房屋隐于树林中。
85.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86.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87.辇道: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88.单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单勾阑即一层阑板。
89.重台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重台勾阑即两层阑板。
90.寻杖绞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寻仗交接的一种做法,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撘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91.寻杖合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交接的一种做法,寻仗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为寻仗和角造。
92.花街铺地: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可用单一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做法。
93.梭柱: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94.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95.生起:屋宇檐柱的角度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则是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96.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和两山均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施工复杂,明后逐渐弃用。
97.槽: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
98.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内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实例:晋祠圣母殿。
99.双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内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实例:清太和殿。
100.分心槽: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实例: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101.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实例:佛光寺东大殿。
102.副阶周匝:在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回廊的做法,实例:太原晋祠圣母殿。
103.额枋(阑额):宋称阑额,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以前大多至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额枋有时两根叠用,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面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两者间填以垫板。
104.地栿:额枋的一种,是中国古代建筑柱子之间联络和承重的水平构件,使用于柱脚处,一般有石造和木造两种。
105.平板枋(普拍枋):宋称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位于柱子与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
106.雀替(绰幕枋):宋称绰幕枋,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的枋料,因大檐额仅搁置于柱头上,故需要用绰幕枋把檐柱连接起来,以增加其稳定性,绰幕枋向内止于当心间的补间铺作下,出头做成蝉肚形,之后慢慢演变成明清的雀替。
107.昂: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仅用室内、平座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108.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是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为四铺作。
109.计心造:斗栱构造形式之一,斗栱跳头上置横栱的做法称为计心造。唐宋建筑斗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计心。
110.偷心造:斗栱构造形式之一,斗拱跳头上不置横拱的做法,称为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栱计心。
111.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12.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一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踩步金梁架等。
113.举折:宋代屋顶构造的一种方式,举指屋架的高度,折指折线。由于计算屋架举高,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一条凹曲线。举折的折线不是一次完成的。
114.举架:清代屋顶构造的一种方式,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自下而上,从檐檩开始。举架整个高跨比非整数,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举架折线可以一次完成。
115.瓜柱:宋称侏儒柱或蜀柱,最早只用在脊槫下,用于支撑上层梁,其断面有方形或者圆形。
116.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柎,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
117.托脚:宋代建筑上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其中支撑脊槫的称为叉手,其余的为托脚,多建于唐至元代,明清极少使用。
118.替木:起拉结作用的辅助构件。是支撑在栌斗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承托梁枋,开始均呈矩形,后来两端下部渐有收杀,此外也有直接置在柱头上的。
119.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坐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及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较大,削弱了主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120.缠柱造:古代木结构建筑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梁,角部增加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角部两面的普拍坊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栱,实例见于应县木塔。
121.夯土版筑:以木板作模具,于其中置土,再以杵分层捣实,称为“版筑”,夯土墙面有显著的收分。有的在土墙下砌一段砖石墙基,有的还在土内隔一定距离放置木柱,以加固墙身等。
122.水戗发戗:在南方地区屋角起翘的做法,“戗”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水戗发戗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其构造较简单,仔角梁不起翘或起翘较小。
123.嫩戗发戗:在南方地区屋角起翘的做法,“戗”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这是因为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形成50°~60°夹角的缘故。
124.鸱尾: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的饰物,象征辟除火灾。早期鸱尾的外形和装饰都较简单,后逐渐复杂,明、清正吻的尾部已完全外弯,端部亦由分叉变为卷曲,且兽身多浮雕小龙,比例近于方形,背上出现剑把,名称也改为兽吻或大吻。
125.仙人走兽:宋《营造法式》规定官式建筑的垂脊端部用垂兽,戗脊端用嫔伽(清叫仙人),其后再施蹲兽(清叫走兽)二至九枚,而清代规定在仙人后的兽须为单数,至多九枚,仅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是十枚为例外。
126.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椽脊或屋顶转角的装饰兽。
127.彻上明造: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不用天花,更不用藻井,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在外,一般用于厅堂建筑。
128.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这种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平闇。
129.平棋: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棋,元代沿用较多。
130.藻井:高级天花,一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像神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斗八形等。
131.轩(卷棚):即卷棚,室内天花的一种。使用的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其结构有质轩梁、轩檩、轩椽组成。其形式可做成多种曲线折线。因此大大丰富了轩内的空间,轩上可以绘彩画,丰富了艺术效果。
132.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屋顶悬垂,顾名悬鱼。
133.墀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间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檐砖。
134.和玺彩画:等级最高的彩画,适用于宫殿建筑的主殿、堂、门,主题以龙凤为主,色彩以金、红、青为主。
135.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适用于宫殿庙宇辅助用房及官衙,主题为旋子,色彩以青绿为主。
136.苏式彩画:适用于住宅、园林,主题为水、花、鸟,用间色多。
137.首都计划: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即首都计划,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颇具规模的建筑活动。古力治任工程顾问,墨菲任建筑顾问。城市划分为中央行政区、市政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六个区。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在“中国本位”的指导思想下,极力倡导“中国固有之形式”的文化方针。
138.中国固有之形式: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首都计划》对城市建筑形式提出的要求,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对新输入的建筑类型和技术经验,近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特色和中国精神进行思考。形式包含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三种设计模式。代表实例:南京中央博物馆、上海政府大厦、中山陵纪念馆。
139.“体形环境”设计:1947年梁思成提出的办学设想,它围绕这一理念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我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40.竹筒屋:针对广州商业密集区演变的形式。竹筒屋窄开间、大进深、多层联排式的布局形态,即反映了亚热带地区减少太阳辐射的气候需要,也反映了城市商业区极度紧凑的地皮、尽量少占街面的高密度要求,是针对广州商业地段应运而生的一种住宅转型形式。
141.骑楼:见于东南沿海城市,由于气候炎热多雨,街道要求有遮阳、避雨功能,在竹筒屋基础上演进出“下店上宅”的店宅综合体。以沿街下层铺屋设置覆盖敞廊为特征,反映出中国廊屋式传统商业建筑与外来的外廊样式的结合。建筑立面带有浓厚的样式造型,通常以底层柱廊、楼层和檐部女儿墙、山花组成三段式构图。
142.铺屋:近代商业街的发展推动沿海建筑向“上宅下铺”转型的建筑表现。特点是不带覆盖通道长廊的窄开间联排式楼房,沿街立面上下对齐或略有出挑,不设“骑楼”,多沿街或河道联排设置,彼此连檐通脊。建筑密度高,造价低,工期短。
143.庐式侨居:广东侨乡生成的居住形式。平面以传统的“三间两廊”为基础,外形多呈方形,一般见2至3层,用材较讲究,布置较灵活,窗户开的较大,有的做成斜角凸窗。室内通透开敞,通风采光良好。外观有西方古典式的和中西混合式的。
144.碉楼式侨居:广东侨乡生成的居住形式,具有防御性。它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多户集资合建的单纯碉楼,主要在发生盗情和洪水泛滥时用作各户防盗、避涝的临时性居住场所。另一种是独户建造的带有裙房的雕楼,既可满足日常起居,又可满足据楼固守的防盗需要。这两种碉楼的外观都呈现中西建筑交汇的特色。
145.公和洋行:原是香港一家老牌建筑设计机构,1911年决定在上海开设分部,由威尔逊主持,几年后将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该行先后设计了上海有利大厦、永安公司、汇丰银行新楼、沙逊大厦,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设计机构。它不仅接的设计工程量最大,设计水平也是一流。其设计风格从早期的折中主义新古典主义逐步转向后期的装饰艺术样式和现代式。
146.邬达克洋行: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开办。早期作品仍属学院派折中主义的风格,进入1930年代后突然转向现代样式,先后设计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大光明影院,具有美国摩天楼特征的国际饭店和集富现代感的吴同文住宅,成为近代上海最耀眼的洋行,在上海赢得了颇大的设计市场。
147.基泰工程司:首屈一指的中国建筑师事务所,杨廷宝为建筑设计负责人,1920年基泰初设于天津,业务中心在华北、东北地区,后转向上海、南京一带。代表作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等,关注了对于新建筑民族特色的探索,尝试运用大屋顶和点缀传统装饰等不同的处理手法。
148.华盖建筑事务所:由三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赵深、陈植、童寯于1933年在上海创立,活跃于沪宁一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内迁承接了西南地区的工程。三位建筑师在近代中国建筑界享有盛誉。
149.中国营造学社: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和研究团体。1930年成立,社长朱启钤,法式部主任梁思成,文献部主任刘敦桢。存在的17年间进行了大量古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研究工作,拟定了重要古建筑的修缮、复原计划,收集、整理来了重要的古建筑文献资料,校勘重印了宋《营造法式》等古籍,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会刊》。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涌现了众多建筑史学专家。
150.吕彦直: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在建筑设计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成就是设计了中山陵,标志着中国传统复兴的开始。中山陵平面采用了中国式分散布局,整体与环境融合,气势恢宏。形似钟,意喻“木铎警世”,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精气神。
151.梁思成: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是集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建筑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于一身的一代建筑宗师,他对中国建筑学科作出了多方位的重大贡献。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提出“体形环境”的办学设想,是创造“中国式”建筑的探索者,提出的“整旧如旧”等主张,至今仍是文物建筑保护所遵循的原则。
152.杨廷宝: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在建筑设计、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遵循“服务于人,受制于物”的理念,力求达到“得体合宜”。他尽力把宫殿式设计做的很精致,“中国式装饰艺术”处理的融洽。他与刘敦桢、童寯共同塑造了中国建筑教育的“中大体系”和“南工风格”。
153.刘敦桢: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在建筑设计、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与梁思成一起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基石,与杨廷宝、童寯共同建立了切合国情的、以欧美教育为主、兼收日本教育的中大建筑教育体系。在中国建筑史学界的三个领域获得重大的进展:一是于1966年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定稿,二是出版《中国住宅概说》专著,三是展开苏州古典园林研究。
154.童寯: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一位集建筑师与学者于一身的建筑学家。与刘敦桢、杨廷宝共同塑造了建筑教育的“中大体系”和“南工风格”。作为建筑师,他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现代派的主要代表,作为建筑学者,他被誉为现代开创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第一人。著有《江南园林志》,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先河。
155.复古主义(宫殿式):传统复兴的一种形式,这类建筑尽量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的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实例:杨廷宝-谭延阁墓祭堂、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徐敬直、李惠伯-中央博物院,董大酉-上海市政府大厦。
156.折中主义(混合式):传统复兴的一种形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出洋式的基本体量和大屋顶等中式的附加构件的综合。实例:吕彦直-中山陵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馆。
157.装饰主义(Art-Deco):传统复兴的一种形式,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实例:梁思成、林徽因-北京仁立地毯公司。
158.北京和平饭店:该宾馆由杨廷宝设计,1953年施工,建成后供“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使用。设计者将旅馆布置成一字形,餐厅躲开大树,移向西南隅,保留一处四合院供宾馆使用,汽车通道连接前后院,解决停车问题,楼梯、门厅等布置合理紧凑,立面汲取现代主义手法,非常简洁。
159.北京香山饭店:由贝聿铭设计,选址在不受城市环境干扰的香山的景色怡人的谷地中,是一处新古典主义的作品。香山饭店显示了浸润过这位大师少年时代的江南文化和大师驾驭并仔细推敲过的现代主义成果的交融,其所体现的创作方向,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连同他的菱形窗、白墙、灰色线条等成为人们竞相效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