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经济下行期获得最稳的增长根基?新农业领域似乎答案隐现。
近些年来,农人的阵容有所扩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田地耕作者,大量的新农人及新新农人的涌入,让传统农业拥有了新的局面,在他们的加入下,科技感互联网气质的新生农业正在呈现出崭新的一面。
最耀眼的光环来自于扎根农村的高学历人群,凭借对故乡的执念,他们引入技术活水,开发新品、套种,他们真正懂得在农业领域的投资需要更大视野,除了要更会种地,更要会利用电商等互联网平台把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去。从田间到城市餐桌,供应链的强大保障让新农产品不仅销往各大一线城市,同时也通过网络销往海外等更为广阔的市场。
实践证明“数字农业”是一道未来题,速度和效益永远是制胜法宝,敢于出手跟上潮流,是他们赖以成功和发展的支柱。以下,是来自一线新新农人们的故事。
他,让80岁桃农年入20万
2006年,杨欣闻到马坊镇梨羊村出任大学生村官,这也是他和平谷大桃结缘的第一站。而作为云南人的杨欣闻,怎么也没想到在平谷大地上一待就是16年。
▲云南人杨欣闻怎么也没想到,一份任期三年的村官工作,让他和平谷大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一待就是16年,带着农民一起种桃致富。张慧明|摄
平谷大桃,知名度美誉度高,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明清时就被称作“皇家贡桃”,其因个大、色艳、甜度高而深受市场欢迎。
然而彼时,因渠道受限等因素,农户种出来的桃子只能靠摆摊售卖或等水果贩子来收,加之桃子的品种普通,便宜时一斤只能卖3毛钱,农民一年收入不过几千元。
为此,2010年杨欣闻成立了绿养道合作社,从桃子采摘、分检、装箱、存储等环节中寻求标准化之路,经过绿养道出去的平谷大桃不但品质有保障,也为其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绿养道积极探索渠道开发,从开始的向北京城区送货到与快递公司合作。随后在2012年,绿养道还建立了桃子仓库和冷库。慢慢,绿养道生意开始好转。
而杨欣闻的触网是从2010年开始的,当时互联网的各大渠道他们基本上都试过,但真正大规模化裂变还是从2019年选择拼多多平台后,杨欣闻欣喜的发现自从进驻拼多多之后,流量开始大幅上涨,且自己的平谷大桃无论是在品质排名上,还是绿养道都冲到了第一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与绿养道合作社合作的桃农走上了致富之路。
80岁的平谷桃农查露宽每年都给绿养道送桃,最多时一天送来一千多斤,种桃子让他们年收入达到20万元。杨欣闻介绍,附近村子里两到三口人的家庭,种桃每年能收入15-20万元,合作社还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工作,因此只要愿意干的,每年都能拿到几万元兼职收入。
一年卖出1500万吨平谷大桃,改变了很多农户的命运,同时将地标产品推广出去,带动农民收入。杨欣闻并未满足于此,他还在思考如何在农闲时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而进一步为他们创收。
于是,杨欣闻研究并培育出了与桃树种植期完美搭配的赤松茸。“我们研究发现,把剪下来的树枝粉碎、发酵,可以做成生长蘑菇的料,尤其适合种赤松茸。”杨欣闻是云南人,对于蘑菇种植的理解是源自故乡的,而这一项目的落地,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果农的农闲收入问题。
靠山吃山,背靠果园的杨欣闻知道唯有研发新品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值才能上来。2022年,绿养道合作社又加大研发力度,成立了博士农场。目前,博士农场正在研发以桃树枝为原料提取的木醋液。木醋液今年已经在水果玉米上看到了成效,未来会在更大范围试验。
杨欣闻表示,合作社的销售额大概在1000万左右,今年加上玉米、赤松茸,能达到1500-2000万元。
大蒜之乡飞金鹏
从“蒜死你”“姜你军”等历史洪流中过来的人,对姜、蒜、葱等农产品有点深刻记忆。而在山东济宁金乡县,大蒜就是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金乡县农业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该县大蒜种植面积为53.87万亩,总产量近90万吨。
▲金乡县电商张金鹏在拼多多平台上开设多个店铺,工厂雇佣100多工人,2020年给工人发出500万工资。权义 图
截至目前,金乡县拥有大蒜储存加工企业1800余家,大蒜冷藏能力超400万吨,产品出口170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大蒜之乡”美称。但是像葱、姜等农产品一样,蒜的价格不稳定也经常伤到农户和批发商。
那么如何利用互联网卖大蒜?或者说,互联网能卖大蒜吗?答案是:能。
2018年,来自黑龙江大学数学系的张金鹏开始尝试在拼多多上开店销售大蒜。
“为了获得客户,刚开始的货不能说是最好的大蒜,但都是符合出口标准的。一天能卖2000单,3000单就算不错的销量。当时平台上的商户也比较少,利润非常可观,每单利润在1元左右,老客户的复购率也很高,基本能达到30%—40%”,张金鹏如是坦言。
只要渠道够硬核,万物皆可卖。据张金鹏的介绍,他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店铺,目的是为了多抓流量,平台要求大蒜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不变,店铺越多,价格波动大时,也方便进行调整,保证不出现蒜伤人情况。
“销售最好的年份是2020年,当年销售额有2亿元左右,那一年,我光给工人发工资就有500万元左右。”张金鹏说。单量的上涨,张金鹏的厂房从最早的几十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2000平方米,工人从十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
看起来张金鹏仅仅是个电商,但却实实在在拉动了本地农产品的销量,同时增加了当地农户的就业,尤其是季节性农产品更适合当地农民灵活就业。大蒜能够成长为地域性支柱产业的先机是产能过硬,碰巧赶上互联网电商的爆发,在解决销售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拉动蒜农和工人的形成产业链环节的重要基础。
体操冠军变身臭鳜鱼达人
1993年出生的曾宇是安徽铜陵人,从小练习体操,10岁进入八一体操队,曾获得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吊环项目冠军,后来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
照此轨迹发展,曾宇应该会成为一个教练或是老师,稳稳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断然不会和后来的“臭鳜鱼”电商达人划上等号,但是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支教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农民的生活依然很苦,还有大量积压的农副产品也无法走出大山,而以他之力能改变的少之又少。在大山外,还有极富活力的精彩世界等着人们去开启。
用“臭鳜鱼”创业,也是源自本地农产的丰富。安徽已从一条鱼发展为一个产业,成为徽菜走向全国打出的一张名片。
据“中国徽菜徽州臭鳜鱼产业发展大数据”显示:黄山市现有徽州臭鳜鱼生产企业近50家,产值约40亿元。现有从事徽州臭鳜鱼生产加工人员8000人,从事徽州臭鳜鱼经销商1000多家5000多人,从事徽州臭鳜鱼烹饪人员10000多人,徽州臭鳜鱼产业带动就业人员50000多人。
曾宇和徽州臭鳜鱼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可军一番深聊后,两人相约共同创业,投资开办了黄山市徽康食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徽菜名品臭鳜鱼的生产、销售。
当时他们主要供应全国的饭店和2B型餐饮企业,但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令他们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全国餐饮门店关门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几乎要摧毁掉这家刚创立不久的企业。曾宇回忆,当时销路断了,工人工资、冷库等费用不能少,每个月至少要支出十几万元。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势在必行。
网店是他的第一选择,为此他还请教了当地电商从业者深入学习,最终开了第一家网店。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半年后,曾宇就将公司的店铺做到了拼多多淡水鱼类目的头部,他也从一名体操冠军,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专家。
曾宇的这段经历讲起来,并不那么复杂,从体操冠军到电商专家,曾宇经历过的思考过的,显然无法用几句简短的语言概述。只着一股子青春的力量和满腔的热忱,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就足以支撑他在农渔产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生吃红薯的人
辛国胜一直在生吃红薯,年均三四百个。
品尝前,他不知道自己的味蕾会经历怎样的挑战。偶尔,他吃到了令人惊喜的南瓜味、土豆味。但有些时候,唇齿被苦涩吞噬。
“自己育的种,含泪也要吃下去”辛国胜调侃道。正如“神农尝百草”,直接品尝是甘薯育种人在田间地头筛选优良株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辛国胜是烟台农科院的作物所所长,他和同事们每年通过杂交育种,大约会得到一万株全新的甘薯株系。其中,只有不到5%的株系会被他们“品尝”,而即便“万里挑一”的株系,绝大多数也会在第二年的鉴定中被淘汰。就像大海捞针,他们要寻找一种集好吃、高产、颜值等各种优点于一身、无限接近完美的红薯。
0579——2005年的第79号株系,是辛国胜及其研究团队经历无数次“杂交、培育、鉴定、淘汰”的循环后,得到的烟薯25。在2011年全国性甘薯食用品质组竞赛中,它因色美香纯食味甘甜而夺冠,在国家区域试验栽种过程中,力压其他品种,摘得产量第一。
烟薯25投放市场后,在拼多多上销售一空,新品一周内日销4、5千单获得了市场认可。据了解,辛国胜们所倡导使用脱毒种苗是保证烟薯25正宗的重要手段,而他们所采取的用铺地膜解决除草等问题,也是烟薯25能够成功推广所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烟薯25已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均有种植,并能做到全年供应。
一年生吃三四百个红薯的辛国胜及其同事们,亦是新农业的重要功臣,他们的汗水和付出不可磨灭。
三门青蟹推广当家人
“想让三门青蟹像阳澄湖大闸蟹一样出名,并卖到全国各地去。”萌生这个想法的陈俊是从小吃三门青蟹的台州人。
事实上,陈俊是个名副其实的“蟹二代”,家里世代靠海为生,父辈们养殖青蟹几十年,自家和亲戚家加起来拥有300亩的青蟹养殖塘,每年青蟹产量上万斤。于是,大学毕业后的陈俊毅然决然的回到家乡,帮父母做起了青蟹的生意。
青蟹属于海蟹,个头比大闸蟹更胜一筹,一般四两左右起卖,大的有好几斤重。属三门青蟹名声最大,青背黄肚、金爪绯钳、肉质丰满、味美鲜甜,号称青蟹界的“阳澄湖大闸蟹”。
然而,几十年来这些青蟹的售卖方式无非就是被批发户以低廉价格收走,再拿到市场上进行二次售卖,利润非常有限,加之这样的好的东西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推广,陈俊觉得很可惜,于是他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电商渠道将三门青蟹卖到全国去。
▲青蟹属于海蟹,个头比大闸蟹更胜一筹,一般四两左右起卖,大的有好几斤重
说干就干,陈俊找到了彼时的合伙人,不料俩人一拍即合。于是他们的青蟹电商路就此开启。事实证明,陈俊此举十分明智,开店仅一年时间,他的网店平台三门青蟹销量和口碑就冲到双双第一的位置。
将家乡的青蟹卖向全国的梦想成真,如今不仅北方地区,连西藏、新疆的消费者都能吃到三门青蟹了。且他们的青蟹还登上平台的“超级农货节”,依托平台的渠道优势和成熟的冷链物流体系,三门青蟹48小时内就能“爬”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一腔热血的青春改变了朝夕劳作的渔农生活,父辈不懂互联网销售,三门青蟹的名气走不出江浙沪,但如今借助网络之力,陈俊不但改变了历史,同时也将家乡的好物推广至全国,而这也让世代辛勤劳作的父辈们倍感欣慰。
尾:
当“新农人”、“新新农人”的说法被一再提及,我们已然无法否认眼前的现实,如果说“新农人”完成了对传统农业技术知识的继承,那么“新新农人”群体的参与则真是让新农业具有了互联网思维。
据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新新农人”群体普遍具备本科、大专学历,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95%以上均为返乡创业的“农二代”“果二代”“批二代”。从2019年到2021年,这个群体在拼多多上的增长超过400%,超过126000人。
这些虽未有过长期劳动累积经验的95后、大学生...正在用更鲜活专业的知识储备,更机动灵活的科技现代化手段,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格局。在推动本地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他们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点燃时代火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