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视觉艺术,视点、视平线、视野等变化,产生构图上不同的形式变化和感受。
由于作画者的不同角度,可以变化出俯视、平视、仰视、斜视等不同效果的构图。(由于视点的变化,这些构图都有各自的感情特点。)
构图视点和视角的选择和运用,不仅有利于突出主体和揭示主题,而且可使画面获得多样统一的效果。(原则是要把观者引进绘画构图中去,使他成为描绘事件的参与者。)
作画过程中试想故事主角的处境和内心世界,画面的近景、中景、远景、平视、俯视、特写等画面的处理,犹如电影导演的镜头推拉、变换。
一、低视平线构图
视平线处在人的腹部一下,使人产生仿佛蹲下看物体的视觉效果,物象处于仰视状态。(如果是画人物,会使其产生崇高感,若画景物,由于视点降低,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比较明显。)
二、中视平线构图
中视平线位于画家站立时看出去的效果,画中的形象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平视的效果,造成身临其境感觉。
三、高视平线构图
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头部以上,有如画家在高空作画,使视野开阔,便于布置和展示复杂宏大的场面和多层次的人物群像。“以大观小”,产生深远的视觉感受。
四、仰视效果构图
仰视是指在平视基础上仰头的观察效果。由于透视的作用,直立物体的线条呈放射状,画面产生动感。
五、俯视效果构图
俯视效果的构图,由于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呈现了上大下小的倾斜,产生了不稳定,而且由于透视作用,物象的高度会大大缩短。
六、斜视效果构图
斜视效果的构图,由于表现的物象整体结构与画面框架有倾斜关系,让我们像在歪斜的航船上看东西一样,有晃动和极不稳定感。
七、透视的运用
透视的发现成为15世纪意大利绘画的主要特点。画家马萨卓等人以光学和数学为基础,建立起关于适应观众位置的成像法。
八、变幻视点构图
为了达到某些艺术效果,用重叠、透套、遥接、组拼等方法,仿佛视点在不断变幻。(不受任何拘束,任意组合空间样式,进行变化与夸张,折叠与扭曲。)
仰视效果:《撑着阳伞的女人》
• 作者:克劳德·莫奈。
• 赏析:画家以仰视角度构建画面,画中的卡米尔手持绿色阳伞逆光而立,处在阳伞阴影下,面部和上半身色彩相对暗沉。整幅画以单纯的蓝色、绿色和棕色,勾勒出一个晴朗的早晨,生动地展现风的形态,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
俯视效果:《舞台上的舞女》
• 作者:埃德加·德加。
• 赏析:收藏于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画家以俯视角度描绘了一位正在舞台上伸展双臂跳芭蕾的舞女,以及舞台边上候演的舞女和一位正在欣赏表演的男子,着意表现轻盈舒展的运动感和造型美。
平视效果:《美国哥特式》
• 作者:格兰特·伍德。
• 赏析:画中描绘了一位农民和他的妻子站在一座哥特式风格房子前,男人眼睛直直向前平视,双唇紧闭,表情严肃,鼻梁上架着眼镜,手里拿着一个叉;女人站在男人身后,眼睛看向男人。整幅画以平视角度呈现,展现了美国中西部农民的生活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