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情驿站30 条热帖,今日新增 4 条

行业动态27 条热帖,今日新增 4 条

修复重建和烧伤整形14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普通外科10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危重急救9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消化内科7 条热帖已更新

皮肤性病7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求职职场7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儿科6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骨科5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临床内科

心血管2 条热帖已更新

呼吸胸外1 条热帖已更新

神经内外2 条热帖已更新

肿瘤医学1 条热帖已更新

内分泌2 条热帖已更新

肾脏内科1 条热帖已更新

精神心理最近热帖已更新

风湿免疫最近热帖已更新

血液病最近热帖已更新

消化内科7 条热帖已更新

感染最近热帖已更新

临床外科

心血管2 条热帖已更新

呼吸胸外1 条热帖已更新

神经内外2 条热帖已更新

肿瘤医学1 条热帖已更新

泌尿外科3 条热帖已更新

普通外科10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修复重建和烧伤整形14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近热帖已更新

骨科5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临床妇儿

妇产4 条热帖已更新

儿科6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临床其他

危重急救9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影像核医学最近热帖已更新

中医1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皮肤性病7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临床检验1 条热帖已更新

超声医学最近热帖已更新

麻醉疼痛最近热帖已更新

康复医学最近热帖已更新

护理最近热帖已更新

社区全科最近热帖已更新

临床病理最近热帖已更新

口腔最近热帖已更新

眼科最近热帖已更新

公共卫生最近热帖已更新

考试深造

论文写作最近热帖已更新论文写作投稿统计与作图医学英语基金申报开题

本科考研最近热帖已更新考研本科教育

考博留学最近热帖已更新考博留学考试

执业考试最近热帖已更新

规培最近热帖已更新

职称晋升2 条热帖已更新

行业讨论

行业动态27 条热帖,今日新增 4 条

求职职场7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心情驿站30 条热帖,今日新增 4 条

科研医药

基础科研细胞生物与生物信息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动物与生化组胚细胞技术与形态遗传核酸基因技术蛋白质和糖学实验室建设与采购

医药研发与应用最近热帖已更新合理用药新药信息药理及临床试验药物化学分析技术制剂技术生物制药

其他

学习交流互助专区

更多内容

整理自网络

1.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2.骨质:

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3.胸骨角: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肋沟:

为肋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5.椎间孔:

由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鼻旁窦:

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含气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7.翼腭窝: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有神经血管由此经过。

8.蝶筛隐窝:

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9.颅囟:

新生儿由于颅顶各骨尚未发育完全,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10.桡神经沟:

为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由此经过。

11.肱骨外科颈:

为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肱骨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12.髂结节:

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的突起。

13.喙突:

为肩胛骨上缘最外侧向前伸出的指状突起。

有肌肉在此附着。

14.髋臼:

位于髋骨的外侧面,是一朝向外下的深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

15.关节:

又称间接连结,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以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因而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6.关节腔:

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

17.韧带:

是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有加强关节的稳固或限制其过度运动的作用。

18.椎间盘: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组成。

19.黄韧带:

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20.界线(骨盆上口):

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21.骨盆下口:

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22.提携角:

当伸前臂时,前臂偏向外侧,与上臂形成约163°的提携角4.旋前:

当桡骨转至尺骨前方并与之相交叉时,手背向前,称为旋前。

23.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24.斜角肌间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25.滑膜囊:

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的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壁薄且内含滑液,可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

26.腱鞘:

存在于活动较大部位,包绕在肌腱外面的鞘管,由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共同构成。

27.主动脉裂孔:

位于膈肌上T12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裂隙,其中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8.胸肋三角:

膈肌的三部起点之间通常留有三角形小区,无肌纤维,仅覆以结缔组织,其中胸骨部与肋部起点之间的区域叫胸肋三角;腹部脏器可能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29.腹股沟管: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腹前外侧肌构成的一条从外上向内下贯穿的裂隙,长约4.5cm,内有男性的精索和女性的子宫圆韧带通过,其结构包括两个口(内口和外口)和四个壁(上壁、下壁、内壁和外壁)。

30.腹直肌鞘:

包绕着腹直肌,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构成的腱性结构,鞘分为前、后两层,两层在脐下4~5cm处形成弓状线(半环线)。

31.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33.小腿三头肌:

位于小腿后面的浅层肌,由浅表的腓肠肌和较深的比目鱼肌构成,二肌的三个头向下合成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其作用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34.股四头肌:

是全身最大的肌,位于大腿前面、股骨的前方;该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着髌骨而续为髌韧带并止于胫骨粗隆;其作用为屈髋伸膝。

35.三角肌:

是一块位于肩部的三角形肌,起自于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体外的三角肌粗隆;其作用外展肩关节。

36.股三角:

.在大腿的前上部由上界的腹股沟韧带、内侧界的长收肌内侧缘和外侧界的缝匠肌共同构成的三角形解剖区域;其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该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结构存在。

37.收肌管:

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深面,由前壁的大收肌腱板、后壁的大收肌、外侧的股内侧肌共同围成的裂隙;该裂隙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管内有股血管、隐神经通过

38.咽峡:

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39.梨状隐窝:

在喉咽,喉口两侧各有一深凹称梨状隐窝,为异物易嵌顿滞留的部位。

40.幽门瓣:

在胃的幽门,胃粘膜覆盖幽门括约肌,形成的环形皱襞称幽门瓣,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在肛管内面,由肛瓣与肛柱下端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dentateline),此线以上为粘膜,以下为皮肤。

42.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43.肝蒂:

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Calot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45.肝胰壶腹:

胆总管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此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胆总管和胰管的末段也各有括约肌包绕。

胆汁和胰液由此经开口进入十二指肠。

46.上呼吸道:

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

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

47.易出血区(Little区):

鼻中隔的前下份粘膜内,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Little区)。

48.肺根:

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49.肺段:

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一个肺段。

50.纵隔: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51.胸膜腔:

脏、壁胸膜相互移行,在肺周围形成的密闭腔隙称胸膜腔,腔内为负压,含少量浆液,左、右各一,互不相通。

52.胸膜隐窝:

胸膜腔在各部胸膜互相移行之处,当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伸入其间,称胸膜隐窝。

53.肾门:

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54.肾蒂:

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

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55.肾区:

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

是膀胱结核、肿瘤的易发区。

57.肾窦:

由肾门向肾内延续的一个由肾实质围成的腔,称肾窦。

内含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大盏、肾小盏、肾盂、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

58.输尿管间襞:

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59.鞘膜腔:

睾丸鞘膜壁层和脏层于睾丸后缘处返折,两层之间形成的内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隙,称鞘膜腔。

60.睾丸小叶:

在睾丸内,由睾丸纵隔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锥体形的小叶,称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蟠曲的精曲小管,管壁的上皮能产生精子,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分泌男性激素。

61.精索:

为一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上端,主要由3层被膜包裹输精管精索部、腹股沟部、睾丸动脉、蔓静脉丛、输精管血管、淋巴管、神经丛及腹膜鞘突残余等构成。

62.肉膜:

为阴囊的浅筋膜,在阴囊皮肤的深面,含平滑肌纤维,其平滑肌可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反射性的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有利于精子的发育。

63.精囊:

精囊又称精囊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为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其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分泌的液体组成精液的一部分。

64.子宫峡:

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

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65.阴道穹:

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

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

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66.输卵管峡:

输卵管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连于子宫底的两侧。

其子宫部与输卵管壶腹之间的一段称输卵子管峡,紧接子宫壁外面,细而直,血管分布较少,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进行。

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Cooper韧带,又称乳房悬韧带。

狭义的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狭小区域的软组织,分娩时易发生撕裂。

广义的会阴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呈菱形。

69.会阴深隙:

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会阴深隙,内有尿生殖三角的深层肌、尿道膜部和尿道球腺等结构。

70.盆膈裂孔:

两侧肛提肌的前内侧之间留有一个三角形的裂隙,称盆膈裂孔,位于直肠和耻骨联合之间,从下方封闭尿生殖膈,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71.尿生殖膈:

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共同组成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

72.坐骨直肠窝:

又称坐骨直肠窝,位于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为底朝下的锥形间隙,窝内有大量脂肪组织和会阴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等。

73.腹膜腔:

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转折、移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腹膜腔。

其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男性密闭,女性借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74.腹膜:

腹膜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由间皮和少量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

分壁腹膜和脏腹膜两部分。

75.网膜:

网膜是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结构,包括小网膜和大网膜,其间有神经、血管、淋巴管及结缔组织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