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南疆,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400多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十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相当于三个江苏省的面积,是中国经济大开发的盲区,也可能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着力点。
小本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号称“死亡之海”,是典型的大陆腹地的温带沙漠,具体成因的有些复杂。
其一,塔里木盆地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的;这里距海洋非常遥远,又有几重较高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很难通过长途跋涉达到这里,也就是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属非季风区;具体来讲,东面的太平洋水汽到不了,南面的青藏高原又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面的阿尔泰山、天山山脉阻挡了北冰洋水汽,西面的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又阻挡了大西洋的水汽;由于降水少,形成了内陆型沙漠,这与中亚一带的沙漠的成因雷同,是典型的大陆腹地的温带沙漠。
其二,山脉的背风坡区域常有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这里由于山脉的阻挡,来自海洋的暖湿水汽,绝大部分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雨水,而降落到迎风坡,而越过背风坡后产生了下沉气流,温度升高,湿度下降,产生干热风,既使有水蒸汽也很难形成有效降水,最终形成了沙漠地貌;具体来讲,受帕米尔高原的阻挡,西风环流以及由于青藏高原阻挡而形成的西风带北支流,翻过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之后形成焚风效应,由于水汽难以升腾,无法形成有效降水。
其三,塔里木盆地三面被高山环绕,没有海洋水汽进入,连北冰洋水汽也到达不了,而冬季从东北面进来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却使这一带更加干旱寒冷,既缺水,又使植物无法生存。
其四,塔里木盆地离海洋太远,又是处于青藏高原的侧面,不在青藏高原与海洋之间,巨型抽风机效应(高原与海洋交换热量)影响不了塔里木盆地。
其五,塔里木盆地紧邻青藏高原,应该与青藏高原也有热量交换(这也是青藏高原的巨型抽风机效应,是针对大陆腹地而不是海洋,没有大量水汽路过,形不成类似川西高原的迎风坡),只是这一交换加重了塔里木盆地的水汽流失(不会很多)。
其六,塔里木盆地日照强,塔克拉玛干沙漠年降水量不足100毫升(多为50毫升以下),蒸发量却达2000~3000毫升,严重不匹配。
其七,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或生态环境(降水少)的进一步恶化,还和沙漠的比热容有关,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太大,昼夜温差更大,白天气温高呈低压气流集中却没水汽,夜晚气温低呈高压气流散向四周,最终的雨水还是降到了周边的山脉上(这些高大的山脉,既阻挡外来水汽进入塔里木盆地,还剥削塔克拉玛干沙漠蒸发的水汽)。
其八,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可达40摄氏度以上,风沙强烈,动植物很难生存,地表沙漠化。
其九,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子极厚,平均厚达3.7米,最厚高达300多米,大量地表水下渗,形成有约8万亿吨的地下水。
其十,塔里木盆地属于内流河区域,塔里木河下游土地盐碱化(这也是藏水入疆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土地养分极低,植被较少。
其十一,塔里木河在历史上的数次改道,也摧毁了一座座城市,让古丝绸之路沿线也被沙丘掩埋,最终沙漠化。
其十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还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战争、火灾等因素,破坏了地表,引发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丧失了土地生产力,最后形成荒漠或沙漠,楼兰古国、罗布泊的消失,应该是教训。
小本认为,沙漠、海洋、草原、森林、沙尘暴,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我们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应是相对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将沙漠消灭掉;另外,打破一个平衡去建立另一个平衡,中间过程也是漫长的、残酷的、充满不可控风险的,且成本极大;关键是,我们要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首先就要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真正成因,才知道难度,也才能针对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