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一个面积十分辽阔、草原连片、牛羊成群的省区,但由于长期的自然演化以及人类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很多沙漠地貌,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沙漠面积高达15万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内蒙古的这些沙漠有不断扩张之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吞噬着周边的土地和村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治理沙漠刻不容缓。
沙进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有的人称河套沙漠),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该沙漠是距北京较近的沙漠。
区域内水资源非常匮乏,几乎没有河流、湖泊或水源,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很低,因此很难提供足够的水资源来满足居民和野生动物的需求,当地及周边的很多草原、森林、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都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在对库布奇沙漠进行生态治理的早期,人们采取的方式主要以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植树造林为主,不过受到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制约,即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效也比较小。
后来,有专家建议,既然沙漠是因为缺水而出现的,而内蒙古西部刚好靠近黄河的紫子湾,当黄河水位因凌汛较高的时候,可以引黄河水进入库布齐沙漠的低洼地带,在沙漠的内部形成若干面积较大的“湖泊”,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目的。
于是,在充分论证之后,国家于2013年正式批准实施该工程,取名为“引黄入沙”。该工程是一项将黄河水引入库布其沙漠腹地、利用沙漠丰富的光热资源进行光伏发电,同时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用水条件、发展现代农牧业、恢复沙漠植被、治理沙漠化的重点项目。
沙退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引黄入沙工程一共修建了许多饮水设施和30多公里的引水渠道,成功引水2.45亿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一是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引黄入沙工程让湿度的增加,植被开始繁茂,形成了一个绿色的“海洋”。通造林绿化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链条,土地变得更加肥沃,吸收能量和水分的效率更高,改善了荒漠环境,目前库布齐沙漠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35%。
二是有效缓减了防汛压力:由于冬季内蒙古段河道气温低、冰层厚,洪峰过境水鼓冰裂,造成大块流冰多,加之河势的作用,流冰密集卡冰结坝,使河道水位猛烈抬升。引黄入沙工程实施以来,分凌引水大大减轻了黄河凌汛压力。
三是改善当地气候:由于荒漠地带原往往会出现干旱和极端高温的天气。然而,现在由于有了足够的水分,平均气温开始降低,天气变得更加宜人。
四是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引黄入沙工程使当地居民具有了更多的水源可使用,不仅使当地畜牧业再次繁荣,甚至当地居民也能养鱼,这在沙漠中无疑是一个奇迹。这对当地的经济和农民收入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五是增加动植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引黄入沙工程还带来了一个结果:随着植被的增加,各类野生动物也跟着回归,包括野生马、鹿、草原狼等。这些动物原本在这片贫瘠之地上很难生存,但现在由于有了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它们的数量逐渐增多,生态系统恢复了平衡。
总之,内蒙古引黄入沙工程是一项伟大的计划,在实现沙漠绿化和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它改变了人们对荒漠地区的旧有认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未来。此次内蒙古的成功经验无疑将会成为一个模板,可以为我国的其他干旱地区以及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区域地理
塔克拉玛干沙漠
相信不少小伙伴有听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但关于它的地理知识,大家有认真去了解过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你应该知道的这些地理知识!
01
位置信息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西北部和中亚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沙漠之一。它横跨了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总面积约为33万平方公里。
从地理上来看,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北纬35°到44°,东经75°到85°之间。它被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所环绕,形成了天山-塔克拉玛干山脉-昆仑山的边界。这些山脉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湿润气流的进入,导致了沙漠化的形成。
02
地貌特征
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壮观的沙丘而闻名。这些沙丘通常呈现出浩瀚而连续的风成沙丘群,其中一些沙丘高度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沙丘的形态和分布受到风向和风速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沙漠草原:尽管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个相对干旱的区域,但仍存在着一些零星的草原地带。这些沙漠草原区域通常位于河流或湖泊附近,得益于水源的供应,能够维持一定的植被生长。
盐碱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部分区域是盐碱地,这些地方通常由高盐分和高碱性土壤组成。水分蒸发后,盐碱物质会在地表积聚,形成白色的结晶体,给人一种荒凉而特殊的景观。
戈壁滩: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也有一些戈壁滩地区,这些地方通常由石质、半沙质或碎石质的表面组成。戈壁滩地形起伏不平,覆盖着散布的岩石和沙砾,形成了一种干燥和荒凉的景象。
河流和湖泊:尽管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干旱地区,但在沙漠边缘或内部仍然有一些河流和湖泊存在。例如,塔里木河和库鲁恰河等河流在沙漠中穿行,并为周围地区提供了生命之源。
03
气候条件
干旱气候: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亚洲内陆,远离大海,因此受到湿润气流的阻挡,气候干燥。这里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潜力大。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极少有降水,特别是沙漠深处。
高温季节长: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亚内陆,夏季温度极高,且高温季节相对较长。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有时甚至可以超过50摄氏度,而冬季则相对较短且寒冷。
昼夜温差大: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和地表水源,导致日夜温差较大。白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升高,而晚上则散热迅速,地表温度骤降。因此,昼夜温差常常超过20摄氏度。
干燥的空气和少量降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很低。由于缺乏湿润气流的输入,降水量非常有限。大部分的降水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但总体来说仍然非常稀少。
04
生物多样性
植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植被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和盐碱地区。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如胡杨、柽柳、矮枸杞等能够在那些较为湿润的地方生长。此外,一些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也能在沙漠中找到。
动物:虽然动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塔克拉玛干沙漠仍然有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动物。例如,塔里木河流域的水鸟、草原地带的鸟类、野生骆驼、盘羊以及一些啮齿类动物如黄毛鼠和盲鼠等。
昆虫: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昆虫种类相对较多。蚂蚁、蝎子、蜘蛛、甲虫等适应干旱的昆虫在这里相对较为常见。
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恶劣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并且大部分生物都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一些植物和动物通过适应沙漠的生存策略,如深根系、耐旱和节水能力等,来生存和繁衍。
05
人类活动
居民生活: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他们依靠畜牧业、种植业和渔猎等方式维持生计。由于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他们在生活中面临水资源匮乏和食物供应不足的挑战。
农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的绿洲地带,一些农民依靠灌溉农业来种植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棉花等。他们利用来自塔里木河和其他水源的水资源,通过人工灌溉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然而,由于水资源有限和沙漠化的影响,农业在这个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
旅游业: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独特的沙漠风光和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为周边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然而,为了保护沙漠生态环境,需要限制和管理旅游活动,以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需要注意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类活动受到该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人们需要适应沙漠环境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活动,以保护沙漠的生态平衡和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06
环境保护
治理沙漠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治理沙漠化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治理措施包括改良生态系统、植树造林等,以恢复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防止沙漠向周边地区扩散。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如盘羊、野生骆驼等。保护这些物种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保护措施包括限制狩猎、禁止捕杀、设立保护区等。
限制人类活动: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但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为了保护沙漠生态环境,需要限制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化管理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07
例题小练
图1示意某旅游爱好者夏至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到的日落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 该日落景观拍摄于当地时间(地方时)( )
A. 12月22日18时30分
B. 6月22日18时30分
C. 12月22日19时30分
D. 6月22日19时30分
2. 图示区域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堆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D
解析:图中所示的日期为夏至日,驼队的影子朝向东南,说明该日该地日落的方向为西北方,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景观位于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该地夏至日的日期为6月22日,该地纬度较高,夏至日时的日落时间最可能为19时30分。
2. 答案:B
解析:该录观位于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的地表景观为沙丘,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搬运、沉积作用,所以B正确。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