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农业——西北戈壁中的曙光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甘肃省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自中部以北向西边,有一片干旱地带,那里常年干旱少雨,气侯干燥,不适宜大部分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甘肃人祖祖辈辈只能“靠天吃饭”。因此,勤劳智慧的甘肃人民一直致力于解决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种出适宜的农作物的问题。

笔者就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虽然自小对于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略知一二,但是对于当地农民如何采取抗旱措施种植农作物根本不了解。带着一份好奇和责任,我决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

7月中下旬是当地部分农作物收获的时节,笔者一行人便前往甘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甘肃省白银市实地考察当地部分抗旱农业。

7月22日,笔者首先前往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贾湾村实地考察旱沙地西瓜和辣椒的种植产业。在当地,农业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黄灌区(用黄河水灌溉的地区),另一种是在非黄灌区(无法用黄河水灌溉的高海拔山区)。后者便是严重干旱缺水地带,农民们只能“靠天吃饭”,当地农民们通过几千年的努力,积累经验,最终发明了“压砂保墒”的抗旱措施。顾名思义,“压砂保墒”意为在农地表层上方铺盖一层砂以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地农民发现了旱地西瓜(同地也被称为西砂瓜)可以在此地生长,于是旱地西瓜便成为了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据当地一农户周先生介绍:“旱地西瓜通常于每年4月中旬移栽准备好的西瓜苗,移栽后农民们会在上方铺一层地膜来防止水分流失,同时又可以提高地表温度,有利于苗子生长,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西砂瓜的成熟采摘季节,亩产能达到5—6千斤。农户们将采摘下来的西砂瓜直接拉运到当地的集市上去贩卖。据了解,今年西砂瓜的价格出奇的高,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的价格为每斤1元-1.1元,而往年都是以每斤不到5角的价格贱卖给瓜贩。”

图为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贾湾村一片西砂瓜农田

图为笔者发现的较大西砂瓜(长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重约30斤)

图为一片未种植的旱砂地(撂荒地)

接着,笔者一行来到了附近的辣椒田。辣椒作为当地的农作物之一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据当地相关企业家王先生介绍:“辣椒于每年5月初栽苗,并于9月底10月初成熟,平均亩产干辣椒约1000斤,亩产鲜红辣椒能达到4000斤以上。当地农民们采用“压砂保墒”的方法来确保辣椒苗可以有足够的水分以及合适的温度来生长。”

图为当地成片的辣椒田长势喜人

图为尚未成熟的朝天椒(颗颗饱满)

图为当地企业家为我们展示“压砂保墒、覆膜种植”的细节

(图中白色半透明物体为地膜)

正值当地的三伏天,高温与干燥让笔者一行不得不放弃当天后来的探索。第二天早上,笔者一行带着装备又前往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正路乡黄崖村来进行接下来的探索与考察。当车行驶在路上,窗外的天空散发出诱人的色彩与魅力,路边的风力发电设备有序的运行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是这里的的郊野黄沙和杂草遍布,但在广袤的视野中却看不到一颗树木,可见当地的干旱有多么的严重。

图为途中随处可见的景象

笔者一行随即到达了目的地。在路边正好有户农民在收庄稼,一行人便上前采访。通过采访,得知他那时正在采收豌豆。农民介绍到:“我们这里水地很少,每户不到2亩地,家家户户主要靠旱砂地种庄稼维持生存。当地十年九旱,只能种植一些抗旱作物如“和尚头”小麦、豌豆、胡麻等。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每亩地可以产出400斤豌豆,但干旱年份每亩地只能有150-200斤的产量。像和尚头小麦,水地每亩可以产1000斤粮食,但旱砂地每亩只有不到200斤的产量”。

图为已收割的豌豆

热情的农民还带领我们一行参观周围的农作物,包括小麦和胡麻。据了解,在旱砂地的农作物产量远远小于有稳定水源的地区。

当地的抗旱小麦“和尚头”

经过此次调研考察,西北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也有所了解,我们一行人无不被当地农民的智慧与毅力所折服,但干旱仍然威胁着当地的农业发展。

基于本次调研,笔者为当地农业发展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市场方面的调控。建议当地政府部门成立市场调研专项小组进行市场考察和预测,及时了解并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避免种植类型不平衡。

2、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政府举办现代农业发展知识讲座与宣传;社会各界组织与机构充分整合农业资源,成立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农户可以及时参加学习现代农业相关活动及教学,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抵抗干旱。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呼吁全国人民致力于乡村事业的发展。希望我的家乡可以搭乘这通往振兴的便车,在此大环境下得以发展,最后真正达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作者 王毓骐 生于甘肃省白银市 现就读于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THE END
0.甘肃行~景泰县博物馆、永泰古城、黄河石林景泰县,隶属甘肃省白银市,位居甘肃省腹地北陲,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度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 景泰县名“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 景泰县城人不多非常干净,街道两边没有乱摆摊,没有乱停车,作为一个沙漠边上的县城,管理非常不错,县城转了一圈颇有好感。 jvzquC41yy}/onnrkct/ew475uxrdql
1.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绚丽甘肃图集·庆阳南梁拟打造“南有井冈 北有南梁”红色品牌 ·[视频]甘肃宕昌“中国红军长征第一街”助推红色旅游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甘肃白银乡村舞台草根演员常年演绎民间戏剧 5月6日夜,甘肃白银市强湾村草根演员上演乡村大戏。晚上9时许,强湾村的民众陆续来到村文化大院,在室内剧场观看秦腔演出。[详细] 探访甘肃清水市jvzq<84yyy4hu7hjkpgog€x0eqs/ew4wrnj0|qzcpvo049661j~xo8npfg~/j}rn
2.巡礼马衔山冯玉雷:戈壁滩上的一片森林文化新闻眼因此,在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中共临洮县委宣传部于4月13日启动“巡礼马衔山”系列活动——实际上就是新山海经书写活动的继续,我即建议对熟悉景泰文化、有文学之心和顽强毅力的朱世魁为黑山峡写一部长篇小说,在水面淹没荒滩、湿地、瘦山、故园之前,用文学文本记录下来。我与朱jvzquC41yy}/i|hp0eun0ls1ewruw{j1u{yugv4424:02>42:1625:8:8:
3.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19批次不合格食品抽检情况的通告〔2024〕第1(六)天水新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枕头蛋糕(生产日期:2023-10-27),其中菌落总数项目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甘肃省食品检验研究院。 三、污染物超标 (一)白银铁山泉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饮用纯净水(生产日期:2023-11-1),其中亚硝酸盐(以NO2-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机构为甘肃省食品检jvzquC41yy}/ezs0eqs/ew4ou1ipp}jpv1814=2251891ltpvgtuaB562;?50qyo
4.黄河石林金秋时节,我们走进黄河石林。 公路两侧也是风景。 渐渐进入黄河石林景区。 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奔腾的黄河今天看起来有些平静。 黄河石林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州、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jvzquC41yy}/onnrkct/ew43pqhs5p~
5.西北野菜之王——沙葱菜沙葱产地:甘肃省白银市北缘沙漠 沙葱是沙漠草甸植物的伴生植物,因为它的外形很像初长的葱,又长于沙漠,故称沙葱。它有葱的形状,有葱的辛辣,还有家葱所不具有的独特的芳香。沙葱高不过半尺,葱叶尖而细。生长及收割与韭菜雷同,收了一茬又一茬。 jvzquC41yy}/onnrkct/ew46z3ut;r{
6.甘肃检出19批次不合格食品,有麻花、蜂蜜、亚麻籽油等4景泰东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乡东坝村景泰县丝路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条山镇振兴路(体育馆一层)景沙红沙漠枸杞特优级250g/盒景泰枸杞2023/10/10二氧化硫残留量||0.162g/kg||0.1g/kg水果制品甘肃/国抽甘肃省食品检验研究院 jvzquC41pg}t0otqfogug7sgv1814=4251}brh;:67660qyon
7.白银山地越野跑亲历者:开跑前已乌云压顶风特别大新闻频道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5月22日上午9时,由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2021(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黄河石林景区举行,但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截至23日上午,根据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越jvzquC41pg}t0lhvx0ipo872435178751CXUKuV3MNuY\:95dX9frbhRg4717;80ujznn
8.藏在甘肃的“世外桃源”!黄河石林旁的龙湾村,田园与壮阔共生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这里是一处集古石林群、黄河曲流、沙漠、戈壁、绿洲和农庄于一体的地质奇观。它形成于距今四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历经地壳运动、风化雨蚀,最终雕琢成这片千姿百态的黄色砂砾岩峰林,堪称一处雄浑壮丽的天然大园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区内石林景观与黄河山水相依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1TISTQWV;9:78J7G;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