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是荒漠化的标志,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灾害之一,并非现代的产物。沙尘暴会带来很多的危害,但也有有利的一面。
初识沙尘暴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据赵景波等对我国载有月份的沙尘暴记录统计表明,沙尘暴主要出现在2-5月份,其中又以3-4月份最频繁,2月、5月次之,其它月份较少。沙尘暴发生的日变化表现为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也有资料说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极其脆弱的人地关系等因素,新疆南疆成为中国两大强度和极强度沙尘灾害天气的源地之一,并成为世界沙尘天气的高发区,沙尘天气已成为当地一种普遍性的气象灾害。我国沙尘暴多发生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我国北方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到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甘肃北部至内蒙古中部和宁夏,新疆东部至甘肃北部,新疆吐鲁番盆地是西北地区强沙尘暴的三个高频区。
在世界的源地主要有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下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繁影响区,但其中心在里海与咸海之间沙质平原及阿姆河一带。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地区。
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大洋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北美洲的沙漠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墨西哥的北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沙尘暴,被称为黑风暴,大平原损失了3亿吨的肥沃土壤。 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沙尘暴最为频繁。 中亚五国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漠化十分严重。中亚地区盐土面积非常辽阔,所以造成了沙尘暴和盐尘暴的混合发生。 中东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逊地区,还有沙尘被吹到了欧洲。
沙尘暴形成的因素
沙尘天气三要素:1、大风。它是产生沙尘天气动力条件之一,决定其发生的强度,决定移动路径,也决定着持续时间;2、沙源。沙尘暴起源于沙漠及其周边地区,主要集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准噶尔盆地南缘、河西走廊、内蒙古戈壁和沙漠、青海柴达木盆地等;3、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它也是产生沙尘土天气动力条件之一,与“大风”条件一起决定沙尘天气的强度、路径。
其中大风、强热力不稳定(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沙源分别作为动力因子和物质基础,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大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
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为什么沙尘暴多发于春季?
北方沙尘暴多发生春季,主要是春季北方地理环境,符合沙尘暴发生的条件。首先,我国北方地区靠近冬季风的策源地,冬春季节西北季风强劲,风力大,春季符合强风条件。在沙尘暴发生的前几天往往有持续高温天气,从而促进上升气流的活动,增强气流对地面的扰动,所以在冷暖交替的春季最易形成沙尘暴,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3-4月。
其次,有关地面的沙尘,沙尘的多少一方面和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有关,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相对干旱,植被稀疏,再加上人类的开垦破坏,更加严重。
地面除了要有沙尘之外,还要考虑沙尘是否容易被风刮到空中,也就是沙尘中水分的含量多少,地表干燥,易起沙,且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那么,我国北方春季,由于一方面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另一方面,由于雨季未到,沙尘含水量很少,如果刚好碰到强冷空气影响,就会产生严重的沙尘暴灾害。
沙尘的影响
我们大家都知道沙尘暴可以污染环境、影响生产生活。它还可以造成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影响交通安全、危害身体健康、造成强风侵蚀、沙埋等现象。这些都是沙尘暴的不利影响。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所不能或缺的部分。最后该给大家来说一说沙尘暴那“温柔善良”的另一面了。
1、沙尘暴带来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比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南美亚马孙东北部输入的沙量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土地增加190千克的土壤;澳大利亚沙暴的红色石英沉积物也可在新西兰找到,并且肥沃了新西兰的土地。
2、沙尘暴为部分海洋的浮游生物提供养分。如澳大利亚的赤色沙暴中所夹带来的大量铁质已证明是南极海浮游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沙暴的影响层级并非全为负面。
3、沙尘暴过后可洁净天气,沙尘天气过后的天空是最洁净的。原因是沙尘形成的气溶胶里面钙的含量较高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沙尘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沙尘沉降区的酸雨及土壤酸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自发先生通过数据论证:“沙尘暴的确降低了酸雨的酸性。”
改善地表植被
通过造林等办法减少荒地
减少春耕带来的地表土松散
缓解风的作用
建立树林防风带
把稻草以棋盘格形状埋入沙地,减少地表风速
种植匍匐植物,控制沙的移动
减少人类影响
在剥蚀的土壤周围建立植被篱笆,并禁止放牧
法律禁止砍伐森林和土壤移作他用
帮助土壤剥蚀区的居民迁移到别处
提高当地居民房屋隔热和锅炉热效率,以减少燃料用树木
增进土壤的环境承载力
采取节水和水资源管理技术
使用粪肥等技术综合增进土壤生产力
附:非洲飘向美洲的沙尘
在一些年份中,会有大量的沙尘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出发,一直随着气团向西飘荡到大洋彼岸的美洲。这个跨越成千上万千米的壮观场景其实也可以说是大西洋上的重要的天气系统——撒哈拉空气层往往是含有尘土的干燥空气,这通常会抑制飓风和热带风暴的发展。在夏季北大西洋进入飓风季节,进入大西洋的大量沙尘会形成稳定的干燥下沉空气层,从而使得风暴难以生成或限制其增加强度。
非洲撒哈拉的沙尘暴不仅连接起了大西洋两岸的世界,也对美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可以显著影响北美南美的质量,据研究,撒哈拉沙漠的沙尘的主要成分是磷(Phosphorus),磷是光合作用必需的营养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所以这些富含矿物质的尘土落到亚马逊森林,等于变相给这里的植被施肥。每年,从非洲沙漠中都要吹起几亿吨的尘土,并且吹到大西洋和美洲沿岸。因为热带雨林中的土壤不断被雨水所冲刷而消耗养分,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灰尘中的矿物质补充了雨林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在植被的生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它也被认为能够给海洋浮游植物补充养分,同时帮助加勒比海上的岛屿形成沙滩。
我国有1200多种沙漠植物,这些沙漠植物各有特色,它们用盎然生机为荒凉的土地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白皮松
白皮松属于常绿乔木,高达30m,为喜光树种,耐瘠薄土壤及较干冷的气候。在气候温凉、土层深厚、肥润的钙质土和黄土上生长良好。且对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污染有较强的抗性,具有止咳、平喘及祛痰功效。
柠条
柠条属矮小灌木,高30-100cm。主要生长于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常为优势种。喜光,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抗高温。在贫瘠干旱沙地、黄土丘陵区、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均能生,且有固氮性能。具有滋阴补血,活血功效。
花棒
花棒为沙生、耐旱、喜光树种,它适于流沙环境,喜沙埋,抗风蚀,耐严寒酷热,枝叶茂盛,萌蘖力强,防风固沙作用大。此外花多,花期长,是极好的蜜源植物;种子含油量高,可食用;其木材是纸浆、纤维板和刨花板的优质原料;是固沙先锋植物,主要用于固沙林、沙漠公路防护林、乡镇绿化林等。
沙枣树
沙枣树属落叶乔木或乔木,高5~10米,常生于山地、平原、沙滩、荒漠,栽培或野生。其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耐盐碱能力也较强,且侧根发达,根幅很大,在疏松的土壤中,能生出很多根瘤,其中的固氮根瘤菌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同时沙枣树果实具有解毒,止血,收敛止痛,清热凉血功效。
白草
白草属喜温植物,对水分条件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多生于海拔800-4600米山坡和较干燥之处。
栽培白草,常采用根茎繁殖和直播种子的方法进行,操作方法简单,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很高由于根的再生力很强迅速增加密度扩大栽培面积,形成纯群落,适用于防风治沙。且全草可以入药,主治热淋,尿血,肺热咳嗽,鼻衄,胃热烦渴。
肉苁蓉
肉苁蓉喜生于轻度盐渍化的松软沙地上,一般生长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干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生境条件很差。适宜生长区的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可以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实现固沙-经济双循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的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肉苁蓉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称: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意思是它温而不热、暖而不燥,不容易补过头。肉苁蓉药食两用,有“沙漠人参”之称。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植物,多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虽然寄生,它长得却很“高大”,高的有1.6米左右,矮的也有40厘米左右,其中大部分根茎都在地下。
分布与特点:属濒危种,主产于新疆、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宁夏也有分布。
梭梭
我国梭梭有两种:一种叫白梭梭,一般生长在沙丘上;另一种就叫梭梭,分布范围则十分广泛,沙丘、沙地、戈壁、盐碱地等都有生长。
梭梭树冠发达,根丛强大,防风固沙能力高。它的浅层沙层水分条件较好,伴生植物较多,它们与沙子形成了沙结皮,防止地面起沙。因梭梭的存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奠定了梭梭“沙漠卫士”的至高地位。
分布与特点:抗旱、抗寒、耐盐碱性。
蓝刺头
蓝刺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0厘米。适应力强,耐干旱,耐瘠薄,耐寒,喜凉爽气候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忌炎热、湿涝,可粗放管理。是一种良好的夏花型宿根花卉。而砂蓝刺头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臃肿,通乳等功效。
沙拐枣
沙拐枣属灌木,高可达150厘米。多生于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或石质地,在沙砾质戈壁、干河床和山前沙砾质洪积物坡地上也能生长。具有抗风蚀、耐沙埋、抗干旱、耐脊薄等特点,枝条茂密,萌蘖能力强,根系发达,能适应条件极端严酷的干旱荒漠区,是荒漠区典型的沙生植物。
很多人以为沙拐枣是一种枣树,其实它是一种固沙造林先锋树种。成片的沙拐枣姹紫嫣红地盛开着,如红色水泡状的是泡果沙拐枣,边缘有锯齿状花纹的叫红果沙拐枣……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吐鲁番植物园副主任段士民介绍说,5月是沙拐枣开花的季节,一般来说荒漠植物花期比较短,平均半个月左右就会凋谢,而沙拐枣能开花一个月,加上它超强的抗旱能力,被称为沙漠中最美丽的使者。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分布与特点:中国西北各省区荒漠地带都有分布,种类较多,有20余种,其中多数为小灌木,高50厘米至150厘米。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讲到沙拐枣“味甘、性平、无毒,有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
锁阳
锁阳属多年生肉质寄生草本,高10-100cm。无叶绿素,全体呈暗紫红色或红色。其生长于干燥多沙地带,多寄生于白刺的根上。分布于西北及内蒙古等地。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下肢痿软;虚人便秘。用于腰膝痿软,阳痿滑精,肠燥便秘。
樟子松
樟子松属常绿乔木,高15-25米,喜光性强、深根性树种,能适应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及向阳山坡。其抗逆性强,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即使在条件最差的丘顶也能生长。
樟子松作为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在沙地造林成活后,随着林木生长,不仅风蚀减少,枯枝落叶增多,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
沙漠“樱桃”:白刺
白刺有大白刺和小白刺之分,大白刺的果实有花生米大小,酸甜可口。白刺枝条一般高20厘米至50厘米,7月果实成熟,远远看上去如樱桃,故有“沙漠樱桃”之称。
白刺根系非常发达,有主根深入地下,又有细长的侧根横向延伸,一旦扎下根就会繁殖开来。它的种子还常常跟随食用它的动物或者鸟四处安家。它种子表面有一层骨质的内果皮保护,形成坚硬的果核,种子不会轻易腐烂,在严酷的荒漠环境中成为了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沙漠果实。
分布与特点:白刺又名酸胖,分布于陕西、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常匍匐地面生长,耐旱、喜盐碱、抗风。
沙漠中最香的树:沙枣
沙枣别名七里香、十里香,因沙枣花特别香,有“沙漠桂树”之称。
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潘伯荣介绍,沙枣果实成熟后是黄色的,味酸甜,微绵。沙枣是南疆地区种植较多的荒漠植物,叶和果是羊的优质饲料。
分布与特点: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5米-10米,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常生于沙漠地区。可作水土保持、防沙造林的先锋树种;果实食用或酿酒、熬糖。
出油量最大的沙漠植物:刺山柑
刺山柑在年降水量不到50mm的极端干旱荒漠中仅依赖于自然降水,就能繁茂生长,在植物界属于“顶级耐旱高手”。
潘伯荣说:“刺山柑的果实就像微型西瓜,黑籽红瓤,微甜。因老鼠喜欢吃,加上瓜的形状像老鼠,又名老鼠瓜。”
据介绍,刺山柑是一种优良的野生油料植物,其种子油脂量高达27.3-37.6%。据测定,刺山柑的种子富含油脂,4公斤种子可榨油1公斤,与油菜籽的出油率接近,可开发食用油。多年生刺山柑一株植物平均产种子1公斤以上,按照1亩地种植56株计算,可产种子56公斤、14公斤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据测量,它的亚油酸含量很高,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潘伯荣说。
分布与特点:刺山柑别名野西瓜、老鼠瓜,蔓生灌木,长1-2米,分布在新疆、西藏,多生长在荒漠和半荒漠地。
沙漠之花:红柳
红柳叶细如丝缕,生命力顽强,它的根很长,可以吸到深层地下水。一般夏秋两季开花,有时一年开花3次,又叫三春柳。
分布与特点:乔木或灌木,高3米至6米;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生在盐土、砂土、粘土荒漠。固沙造林植物;枝条编制箩筐;嫩枝含单宁,可提取鞣料;枝叶入药,能解热透疹,祛风去湿。
沙漠植物之王:胡杨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沙漠植物通常都很矮小,惟有胡杨高大挺拔,具有王者风范。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国胡杨的主要分布区,塔里木盆地胡杨林因此成为世界上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胡杨林。
潘伯荣介绍,胡杨树的寿命为100年至300年,最长约500年。它之所以有千年寿命的传说,大概是因为胡杨树地下根系发达,可以形成一大丛相生相继的大家族,使得大家以为看到的都是同一株树,故有长寿树之称。
胡杨的根系强大,主根能深入地下6米之多,侧根更密织如网,长的可达几十米。即使死后,它的根系仍紧紧抓住沙土而屹立着,便有了“千年不倒”的美誉。
分布与特点:耐旱耐涝,生命顽强,生长在极旱荒漠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
约书亚树
约书亚树是丝兰科家族的成员之一,生长于美国的西南地区。据说早期来到此地的摩门教拓荒者,在暮色中见到一株株树枝向上弯曲的树,在荒凉中挺立,好似向上帝祈祷似的,于是用先知Joshua的名字为它们命名。这种树的大小依生长环境而定,水分多时长得快又大。它们是美国的标志性沙漠植物,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的愈加恶劣,坚韧的约书亚树也面临着绝种的困境。
龙血树
龙血树最初生长于加那利群岛,佛得角和摩洛哥,它的树身呈扇状,因此很容易辨认。加那利群岛上的一些龙血树据说生存已超过600年。若用手去抓它的树皮,立马会有深红色的树脂分泌出来,这就是“龙血树”名字的由来。
抖树
抖树是南非和纳米比亚特有的植物,它的树干形状十分美观,像是一个巨大的盆栽。这是一种多汁的芦荟植物,南非的古老民族布希曼人会把它那柔软多汁的组织从枝杆中挖出来,导致它不断振动,树名也由此而来。
沙漠玫瑰
植物学上沙漠玫瑰又名天宝花,是夹竹桃科天宝花属沙漠玫瑰,属于多肉植物,是原产非洲的肯尼亚,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耐酷暑,不耐寒。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沙漠玫瑰。
百岁兰
百岁兰是裸子植物门百岁叶科的唯一种类。又称千岁叶、千岁兰。分布于安哥拉及非洲热带东南部,生于气候炎热和极为干旱的多石沙漠、枯竭的河床或沿海岸的沙漠上。
沙棘
沙棘是一种生命力较为顽强的天然野生植物
它一般生长在气候较为极端的地区,干燥、寒冷的贫瘠山区和沙漠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踪迹。沙棘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能治理生态环境,能有效地防止土地荒漠化。
仙人掌
仙人掌是一种非自然的沙漠植物,原产于亚利桑那州索诺兰沙漠。它长到25英尺高,并有几个树枝向上的形状的圆柱。这种神秘的沙漠植物根本没有叶子,过去常常在春天开花。仙人掌的花,是亚利桑那州的国花。仙人掌体内有厚厚的刺,帮助它们节约用水。仙人掌的寿命是200到250年。你曾经生长在岩石上的沙漠。它长到20米高,异常根系也有相同的长度。这种植物的脊椎骨帮助他们改变风的方向,并一直沿着身体向下移动。
试题链接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约1.8亿吨的尘土。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推断洋面气温的响应过程。
(2)分析沙尘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3)说明沙尘在亚马孙平原沉降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
(4)依据沙尘向大西洋、亚马孙平原的输送过程,推测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大量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获得的热量,降低了温度;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继续降低气温。
(2)沙尘作为营养物质;促进海洋藻类的旺盛生长;藻类的增加促进鱼虾等海洋生物的旺盛生长。
(3)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促进雨林生长,维持了动植物生态平衡。
(4)沙尘削弱太阳辐射;促进海洋藻类和雨林的生长,减少CO2含量;抑制全球变暖,令全球气温降低。
(1)分析印度西部和北部地区频繁遭受沙尘暴的原因。
(2)推断此次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原因。
(3)简述为了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当地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1)邻近沙漠,沙源广;地势平坦,风力强劲;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2)风力强劲,沙尘暴势力强;辐射范围大,波及面广;发生在夜晚,人们防范意识弱;基础设施差,抵挡沙尘暴能力弱。
(3)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任选3点)
1870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人口约14.8万,耕地面积约12万公项。之后的60年间,该区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增长了近60倍。1934年5月,该地区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风暴所到之处庄稼枯死、溪流干涸、土地龟裂、牲畜死亡,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和居民健康威胁。下图为美国本土中西部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分析图示甲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少且不稳定;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人口快速增加,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过度垦殖与超载放牧使表土裸露且疏松,提供沙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mm,地表气候千燥,物理风化作用强,水源短缺;塔里木盆地从外向内地表物质结构由砾石过渡到粗砂、细沙、粉沙;地形由冲积扇过渡到冲积平原、沙垄、沙梁和流动沙丘。沙土贫瘠疏松。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
(1)分析塔里木盆地中部以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沙为主的原因。
(2)分析沙土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针对沙土存在的问题,分析应该采取的措施。
(4)该地春季多沙尘暴,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1)塔里木盆地中部远离高山、高原,河流难以将颗粒较大的沉积物搬运至此;风力从远处运送来的多为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沙;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砂石内外受热差异大,易破碎、分解,使颗粒逐渐变得细小。
(2)土质细腻疏松,透气性好;沙质土增大了土壤、气温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沙质土矿物质丰富,沙质土疏松方便耕作,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
(3)选择合适的耐贫瘠耐盐碱的农作物;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绿肥等;节水灌溉,减少土地盐碱化;注意发展的规模,防治土地荒漠化;孔隙大不保温,夜晚容易遭受低温冻害,在播种季节注意做好保温措施,如地膜覆盖。
(4)该地沙原丰富;春季多农业活动,翻动土层,增加了沙尘来源;沙子细腻,容易被吹离地面;春季沙土增温快,易形成局部低压,从而加大风力,加上春季受冷锋影响多大风天气;春季作物的覆盖率低,对地面缺乏保护作用。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地处内蒙古西部,曾发育有面积巨大的古湖。伴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古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湖泊解体,形成了沙漠与盐湖共存的独特景观。
材料二: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快速,植株高大,柔韧性强,其叶、茎、根均可以固氮。巨菌草用途广泛,是优质的饲料,也可用作食用菌的培养料、造纸、生物质发电等。为了改善生态、精准扶贫,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开展菌草治沙试验与示范。利用巨菌草作为先锋植物,次年便可在收割菌草的沙地上种植马铃薯、花生、西瓜等作物,效果显著。试验的成功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与传统的草方格治沙相比,说明巨菌草治沙技术的突出优势。
(3)说明在乌兰布和地区推广种植的巨菌草在防治风沙方面的作用。
(4)简析巨菌草种植的推广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开发的意义。
(1)地势较低,河流从周围高地带来的泥沙淤积;古湖解体干涸后湖底盐粒等沉积物;冬季风从我国西北地区带来的地表沙尘物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冬冷夏热,岩层土壤易受风化作用形成沙质物。
(2)生长快,治沙效率高;根系密集发达,固土力更强;多年生禾本,可持续性强;菌草用途广,经济效益好。
(3)高大柔韧的植株可有效降低风速,控制地表风蚀;发达的根系深入土壤,固定根部沙土;植株的固氮作用和菌草的落叶等残体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变沙为土。
(4)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次;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保障牧草供给,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在菌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北麓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阴山山地向蒙古高原过渡带,是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 mm,春季风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风蚀沙化严重,被认为是京津冀地区最主要的风沙源。2011年该地区已被国家划定为草原生态功能区。如图为某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春季和秋季风沙流动路径示意图。
(1)简述起源于阴山北麓地区的风沙和沙尘暴春季强于秋季的原因。
(2)说明在阴山北麓地区防风固沙,京津冀是主要受益区的理由。
(3)为发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作用,提高区内植被覆盖率,避免草原进一步退化、沙化,在植被种类选用方面有人提出建议:
甲: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为主。
乙:积极引进与种植国外多汁牧草及乔木树种为主。
在上述两条建议中大多数人赞同甲,请你为赞同甲建议方提供支持说明。
参考答案:
(1)春季土壤解冻后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春季地面升温迅速,容易出现低压天气,形成大风和上升气流把地面沙尘卷起。
(2)起源于该功能区的风沙主要输往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位于该功能区东南面,距离该功能区较近,受风沙影响大;在该功能区防风固沙可有效减少功能区沙源,减轻或避免沙尘暴对下风向区域的影响;利于维系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
(3)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成活率高,繁殖力强,恢复与修复生态环境的成本较低。而乙反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尘暴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带的盐渍化区域,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它含有密度很高、很细的盐碱粉尘。艾比湖位于新疆精河县,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最低汇水中心,入湖地表径流曾达23条,但80%被引入灌区,造成入湖河流大量减少,使该流域成为新疆北部最大盐尘暴的来源地。大风袭来时,刮起的盐尘侵袭城市和草场,危害人体健康。在过去的10年间,艾比湖附近沙化、碱化的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0.2%,年平均大面积停电近30次。下图为艾比湖湖岸线变化及流域示意图。
(2)说明与一般沙尘暴相比,盐尘暴的特殊危害。
(3)提出治理艾比湖流域盐尘暴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湖岸线萎缩,湖底盐分裸露;周边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
(2)盐尘含有密度很高、很细的盐碱粉尘,有较强的腐蚀性,会污染空气、食物、土壤和水源,更易引发疾病;腐蚀电线,造成大面积停电;破坏植被、草场。
(3)缩减耕地面积,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入湖水量,减少湖底裸露面积(或合理调配流域水量,提高湖泊水位);种植耐盐植物,提高干涸湖盆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裸露土地,降低起尘量;合理灌溉,减轻附近农耕区土壤盐渍化。综合自轻轻松松学地理、地理蹊等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