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侯建国
吴朝晖
孙也刚
周 琪
汪克强
丁赤飚
何宏平
孙晓明
王 华
文 亚
王大同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诗 歌
书 画
摄 影
散 文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其形成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洪波等人的研究显示,该沙漠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约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远早于此前认为的数百万年形成时间。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塔克拉玛干沙漠所覆盖的塔里木地区曾是一片被称作“副特提斯”的浅海。此后地壳运动,海陆变迁,塔里木盆地变成了浩瀚的沙漠,成为全球粉尘系统的重要源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是亚洲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山前盆地中发育有达数千米甚至上万米的新生代沉积序列,沉积下部为含海洋贝壳的灰岩,这表明在始新世时期,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还被浅海覆盖。地层上部是一套厚达2~3千米的“西域砾岩”,这标志着西昆仑—帕米尔的隆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其中的风成黄土条带指示了沙漠的形成。
科研人员还在阿尔塔什和柯克亚剖面的西域砾岩中发现了一层火山灰/火山泥流沉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了火山灰的绝对年代。研究人员提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就已经出现,远早于过去认为的中新世晚期或者上新世早期的观点。
郑洪波等人认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以及天山的隆升,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导致亚洲内陆极度干旱化,同时隆升作用所引起的侵蚀增加也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干旱的气候与充足的物质来源两者大约在2500万年前达到临界,共同促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终形成。